|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笔尖上的大考·中考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苦等肾源五年,爱心常相伴 |
◎临朐尿毒症女孩张燕每周到医院透析两次,忍受各种不适 ◎为生的希望等待着,最大的愿望是能像义工一样回报社会 |
|
|
张燕正在给饭店加工豆芽。 |
|

|
|
临朐女孩张燕2006年不幸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不久后她的哥哥因患尿毒症离世,身后留下了出生刚两个多月的小侄子。从2007年6月12日起,在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和帮助下,张燕风雨兼程地走过了5年。6月10日,义工哥哥姐姐们再次来看望张燕。张燕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好起来后,像这些哥哥姐姐们一样回报社会。 义工捐款一万元 6月10日上午9时许,30多名义工在城区樱前街与文化路交叉口集合,每年6月他们都会挑选一个日子,一起去看望张燕。2007年6月12日,是他们结识张燕并开始帮扶她的日子,5年来一起去看望她,已成为义工们约定成俗的事。 尽管天正下着小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一名名为“道长”的义工站在一辆轿车前,号召大家为张燕捐款。“一共是1万元整。”“道长”旁边一名年轻义工在笔记本上逐笔做了记录,并给出了捐款总数。 “最近我们打算给张燕捐一台电脑,然后由义工提供货源,帮她开一个网店。”几名义工告诉记者。 每周需透析两次 当天上午,记者和义工们一起来到了张燕的临时租住处——奎文区梨园街道庄家社区一个农家院的南屋。义工给张燕带来了一束香水百合和一些小礼物,见到张燕后,有的义工和她亲切拥抱,有的亲昵地拍拍她的肩膀。 谈及自己的病情,张燕笑着打了个比喻:就是自己的身体不能排毒了,每过一段时间要用机器将身体内的毒素洗一洗。 现在每周张燕都要骑自行车到医院做两次透析,做完透析,她再骑着自行车回家。5年来自己做过多少次透析,连张燕都记不清了。 当被问及做透析疼吗?张燕回答说:“做透析不疼,扎针疼。不过,每次透析完都会头疼、恶心,不想动。” 一家四口挤一间小屋 张燕一家4口租住的南屋面积约有20平方米,被分割成里外两间,张燕的父亲睡在外间。里间靠近南墙摆放着一张大床,靠近北墙放着一张小床,张燕住在这张小床上,她的妈妈和小侄子睡在大床上。 张燕三岁半的小侄子张乐臣长得很白净,义工给他带来了一大包鲜贝,他高兴地抱着从这屋走到那屋。当记者采访时,他老老实实地拿着小板凳靠近门框坐着,吃着义工给他带来的零食。“妈妈……妈妈……”看见张燕,小家伙试探似地叫到。 “从两岁开始,臣臣就开始喊他姑姑为‘妈妈’。”张燕母亲冯兰英告诉记者,张乐臣是在2008年11月出生的,出生后不久,他的爸爸因患尿毒症过世了,紧接着他的妈妈也离开了家,那时候他才出生70天,叫张燕“妈妈”没人教他,是他跟别的小朋友学的。 全家为饭店加工豆芽 每天7时许,张燕就要起床,和年近60岁的父母一起给饭店加工豆芽,一直忙到晚上。张燕说,做这个活已经两年了,每天都有人给他们送来原材料,择完后再来收取。 现在,张燕干这个活已经十分熟练了,屋子里光线很黑,她打开房门,然后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堆绿豆芽,在桌子上摊开,把绿豆芽的芽和根掐掉,仅留中间白嫩的一截。“一天可以加工四五十斤,一个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张燕父亲张成山告诉记者。 张成山今年59岁,以前曾在煤矿打工,后来因患脑血栓内退,每月只有两三百元的退休金。张成山如今已干不了重活,家里买面等重活都落到了张燕的母亲冯兰英的肩上。 “没想到一帮就五年” 说起自己这5年来的变化,张燕说,她觉得自己变得更坚强了。“刚查出患了尿毒症的时候,家里拿不出钱来医治。特别是2007年4月份,连饭都吃不上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找到义工求助。”张燕说,“开始时我以为义工只会帮一次,却没想到这一帮就是5年,不离不弃。这些年走下来离不开他们的鼓励,如果没有这些哥哥姐姐,我会活不下去的。” “‘忧怡’姐姐、‘道长’、‘天蓝’、‘桥’……他们经常来看我。他们和我素不相识,而却像亲人一样照顾我。”张燕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好起来,像他们一样回报社会。 为了生的希望等待着 在等待肾源的这些年里,张燕数次徘徊在希望与失望的边缘。 两年前的一天,医院打电话让张燕去配型,开始时说很有希望配型成功,义工“桥”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他和几名义工待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候诊大厅内,等待着配型结果,可是到最后,大家还是失望了。 张燕说,自己的血型是O型,2007年她和自己的父母做过配型。“我和妈妈的血型不一样,虽然和父亲的血型一致,但父亲患了脑血栓,无法给自己提供肾源。”她说。 “住在这里是为了离医院近点。”26岁的她,就这样和父母租住在医院附近,每周进行两次透析,为了生的希望等待着。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晓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