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宫迎神九·飞天 |
第03版
宫迎神九·飞天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承载着国人期待的神舟九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8时47分,长征二F遥九火箭将载有景海鹏、刘旺、刘洋这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准确送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220千米的初始轨道。在抛掉逃逸塔、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等一系关键动作后,神舟九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打开太阳帆板。 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九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电,祝贺神舟九号成功发射。
航天员出征 神九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身着乳白色航天服,从问天阁南侧门依次走出。 指令长景海鹏走在最前面。距离神七飞天过去近4年,45岁的他脚步更显稳健。“棕黄的陆地,奇峻的高山,缎带似的江河,要多美有多美。”神七归来后,景海鹏一直对太空里看到的祖国美景念念不忘。而今,他终于得到机会再饱眼福。 43岁的航天员刘旺走在景海鹏左边。为这一刻,他努力了14年。1998年,刘旺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此前的乘组选拔中,他屡屡因毫厘之差与飞天擦肩而过。这次入选后,他格外珍惜机会,苦练手控交会对接,在1500多次训练中成功率达到惊人的100%,在没有任何参数辅助的情况下手控操作精度胜过自动交会对接精度。 33岁的女航天员刘洋,像一个小妹妹,跟在景海鹏和刘旺的身边。高挑白皙的她是记者们镜头里的“宠儿”。她带着甜甜的微笑向人群挥手致意。 “出发!”广场上响起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庄重有力的命令。 5公里外,高大的发射塔架旁,神舟九号飞船正等待3名乘客的到来。
航天员进舱 “欢迎来到神舟九号飞船。”站在飞船舱门边,48岁的飞船总装工人孙占海跟3名航天员打招呼。这是他自神六以来第三次在载人飞行任务中负责关闭舱门。 刘旺对飞船的内饰啧啧称赞。被称为“改进型”的神舟八号、九号、十号,轨道舱和返回舱为航天员留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内部布局、装饰、标识以及便于航天员使用的助力装置更整齐、更规范。仪表和照明也进行了改进。返回舱的仪表既能实时显示图像,还能实现图像与计算机数据的叠加。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李卫说,所有改进,都是为了让航天员更安全、更舒适。 刘洋查看了一下自己的位置。飞船为了适应搭载女航天员的需要,专门为她开辟了用于换装和卫生处理的“私密空间”。 3名航天员各就各位,按照程序展开操作。孙占海拿起专用清洁布,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舱门的密封圈。“关门之前一定要再把密封圈擦干净,这样才能保证飞船密封良好。” 准备就绪。对讲机里,分系统指挥员向孙占海发出命令:关闭舱门。 转身之前,孙占海仔细凝望了每一个人的脸。 3名航天员微笑着向他挥手告别。 门很重,关的时候要花点力气。孙占海先关了返回舱的门,又去关上了轨道舱的门。
神九起飞 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完整呈现在人们面前,箭体上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鲜艳。 “10分钟准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零号指挥员王军的每一条口令,都通过面前的话筒传递到发射场各个角落。20年前第一次现场看发射时,他还是一名燃料剂加注库房控制台操作手;而今,他已成长为发射现场的总调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三位零号指挥员。 “三分钟准备!” 发射场上异常安静。青草香味四处弥漫,这是这个季节才能闻到的味道。 “一分钟准备!” 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说,考虑到交会对接需要和飞船本身的能源需要,神舟九号将实施零窗口发射,点火时间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1秒之内。 指控大厅里,所有人屏气凝神,只能听到零号指挥员读秒的声音—— “5、4、3、2、1,点火!” 一条橘红色的火龙从长征二F遥九火箭的底部猛地喷射出来,几千摄氏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成了蒸汽。 火箭拔地而起!轰隆巨响强烈震动着耳膜,数千米外现场的一些观众捂上了耳朵。 上升!上升!上升! 一道壮美的弧线划过蓝色天际。
完美入轨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 18时47分,长征二F遥九火箭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准确送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220千米的初始轨道。 这是长征二F火箭第10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5次飞行。“十全十美!”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使用了迭代制导技术的长征二F火箭,精度较之前显著提高。 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后排,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一直紧盯着屏幕,密切关注3名航天员的情况。 “与战士站岗、炊事员做饭一样,航天员是一种职业,工作就是飞行,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项工作会逐步常态化,就像我们每天上班一样。”杨利伟说,“这次他们在太空逗留的时间比较长,我会继续密切关注战友们的动态。” 在广袤的宇宙里,在343千米高度的近圆对接轨道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做好准备,等候着与神舟九号“太空牵手”。中国人真正“入住”天宫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收获 载人航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空间技术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在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迅猛发展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有人或许会问: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来,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而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处处渗透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 “神舟九号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比较长,将检验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成果,部分成果或可造福长期卧床的病人,具有很高的民用价值。”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的一席话,揭示了太空生命科学试验的巨大潜力。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气象预报、食品生产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年轻的航天人才迅速成熟 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神舟九号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两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了2/3以上。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鲜血液正不断补充进来。在运载火箭系统顾问黄春平看来,愈见频繁的航天发射任务,正让新一代航天人的心态更加成熟。“神舟一号上天的时候,我们五六个大男人抱头痛哭,当时压力很大。再看现在队伍里的年轻人,已经经历了多次任务的磨练,都很成熟。” 有人算过一笔账,从事载人航天的人,一年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普通白领的3年以上。正是以这种工作强度,中国航天人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种精神是载人航天事业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