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那片渐渐远去的老房子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城隍庙里板桥题字最风流
2012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隍庙里板桥题字最风流
  城隍庙过厅
  城隍庙寝宫已经经过大修。



  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悠久,尤其是明清以后,城隍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一座城市中城隍庙所在地往往成为这座城市的商贾荟萃之地,进而带动周围地区成为整座城市市民文化气息最浓的地区。潍县城隍庙坐落在潍城区城隍庙街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祝茂、县丞张杰倡众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板桥倡捐大修,并在庙门对面新建戏楼。斗转星移六百年,城隍庙静静地站在那里,眼见着周围一溜儿新房变老屋,老屋夷平地,平地起朱楼。
郑板桥倡捐大修 庙对面增建戏楼
  城隍本义为护城河,道家演绎并推崇其为保护城池之神。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朝廷封城隍为王。宋代以后,祭祀城隍已较普遍。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州、府、县祭祀城隍神,因此潍县在洪武年间建起城隍庙。老百姓们通常说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官。
  城隍庙临街有屋三间,中间是庙门,左右两间均塑有战马一匹。东边一匹为红色,西边一匹为白色。塑造的牵马马夫与人等高。门前左右有中军亭,为庙会期间乐队使用。跨街东西各有木牌坊,上悬横匾,东书“福绥黎庶”,西书“保障金汤”。
  进入庙门,中间是甬道,东西廊坊内有传说的18层地狱塑像。甬道向后经过厅,到正殿大院。正殿有城隍泥塑像。后殿中有木雕城隍像。该像腿关节装有铜活络,能坐能站,形似活人。其东间还有“卧奶奶”泥塑像,上盖红绫被。庙里原住道士二人,还有会头若干人,主办城隍爷出巡、庙会等。庙门东有一角门,平时由此出入。再东,还有一个小门,内有房屋数间,住有平日里清扫庙舍的一庙户人家。
  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祝茂、县丞张杰倡众重修城隍庙。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板桥在倡捐大修时,于庙对面广场上,增建了一座戏楼。砖砌瓦顶卷棚式,雕梁画栋,有前后台。正面悬有“神之听之”的横匾,两端四根石柱,各有楹联:一副是“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另一副为“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两副楹联及横匾,皆郑板桥所写。
  庙内所有的石碑中,最佳者当属郑板桥撰文并书写的《重修城隍庙碑记》。另有其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撰写的“永禁烟行经纪碑”,先期陈列庙内。
◎相关链接
《重修城隍庙碑记》被誉为“三绝碑”
  据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衣可红介绍,郑板桥宰潍重修城隍庙时撰书,相传未有墨迹,是郑板桥直接书于石碑上的(南京博物院藏有纸本行书的《重修城隍庙碑记》)。石碑原立于城隍庙大殿旁边回廊上,现存于潍坊市博物馆石刻艺术长廊内。此碑历来为人们所宝爱,潍人因其文好、书好、刻好,而称之为“三绝”碑,为国家二级文物。
  此碑能够逃过历次劫难,保存完好至今,得益于有心人掩埋于地下的保护措施。1963年由当地文史专家多次走访探寻,于城隍庙内地下挖出。这方珍贵石刻的重现天日,实是天大的幸事。在碑文内容上,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封建官吏对社会、鬼神的清醒认识,以及其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在书法艺术上,它是板桥先生少有的正楷书体的作品,也是其比较满意的作品,其在《刘柳村册子》中曾言:“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耳。”
城隍爷“卧奶奶” 潍县结下姻缘
  封建时代,城隍庙每年新春、阴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有庙会;每年春秋祭风、云、雷、雨坛,迎城隍神配享;清明、中元、十月朔日祭历坛,迎城隍的神主同祭;初一、十五还要有司拜谒。其中,每年的五月初一,传说是城隍爷生日,到时候,城隍爷出巡,仪仗队鸣锣开道,地方官员随在轿后,到处顶礼膜拜,万人空巷,好不热闹。
  在城隍爷出巡的神话故事中,“卧奶奶”的故事是潍县独有的。传说有一次城隍爷出巡到西南关,一个闺女在门前观看,发现轿子里的城隍爷在朝着她笑,回家即得病,不久死去。有乡绅及好事者成全了她和城隍爷的姻缘,便在庙内塑了“卧奶奶”像。
  死者的坟(当地人称闺女坟),就在西南关一条巷子口外。解放之后,此坟被铲除时发现棺材盖上有“福姐”字样。

城隍庙外大戏楼
正月接连演不休

  在城隍庙戏楼建成后,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成了潍县城第一个戏院子——潍县大戏院,中间170多年时间里,城隍庙戏楼是潍县城唱戏最多、演唱时间最长的地方。
  正月里庆新春,五月初一到初五是庙会,老百姓为了求雨、祈福、禳(ráng)病、消灾,到此烧香还愿,演出的场次更多。每逢此时,官商绅士们有人出来约班,往往是这个戏班刚唱完,那个戏班又接上,好戏连台,唱个不休。像当地有名的“三庆班”、“四喜班”、“永福班”、还有红极一时的优伶燕福等等,都曾到台上献艺。城里到处流传着“燕福上了台,闺女媳妇跑掉了鞋”。人们争相来城隍庙戏楼看戏,一饱眼福。
  在这里还曾流传过一个“真男子打死假奸臣”的故事。相传,一次庙会唱大戏,舞台上演的是京剧《赵氏孤儿》。故事中,晋国大奸臣屠岸贾,挖空心思杀害赵盾全家。台上演员形象逼真,台下的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猛然间,台下一个壮汉,蹿到台上,三拳两脚,就把饰屠岸贾的演员打死了。可怜这位演员,竟因演艺高超丧了性命。
  每年庙会期间,庙前街道两旁,摆满各种摊点,卖吃食、玩具的、演杂耍的、唱大戏的,应有尽有,香客往来不绝,热闹非常。正如潍县著名文人裴星川在其《潍县竹枝词》中所描绘的:“城隍庙外大戏楼,板桥题字最风流。酬绅还愿烦优孟,正月接连演不休”。
  城隍庙每年的庙会,出巡,还有接连不断的祭祀、香火等等活动,为潍县众多商家贸易带来了契机,而举办这些赛事,自然要靠商家集资出钱。据说为应付城隍庙这些活动的开支,商家一年要集资1000多两纹银。
  民国11年(1922年),虽然再没有出巡、唱戏,但庙会还持续了几年。后来,戏台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废,庙内塑像皆毁。现在城隍庙正殿和后殿已经大修。1980年,城隍庙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