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那片渐渐远去的老房子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这座老房子是俺的老伙计
2012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座老房子是俺的老伙计
  王书勤在院中养了不少花。
  王书勤守着住了80多年的老房子和这里的一草一木。



  5月19日,潍城区城隍庙街28号,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直射在门前的青石板上。天气还有些凉,窗檐下三只小狗互相依靠着。房主王书勤是城隍庙街上的老住户,从祖父那一辈起,他家就住在这里。如今,王书勤已经是82岁的耄耋老人。家传的几间青砖老房子仿佛是他的老伙计。在得知拆迁的消息后,老人时常坐在院中梧桐树下,默默地看着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老房子。
冷不丁要搬家 还真是舍不得
  城隍庙平房区是城区最大的平房区。这片老居民区的住宅大都建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城隍庙平房区大规模拆迁改造已经开始。城隍庙及周边街区旧城改造的范围包括:北门大街以东,向阳路以西,金巷子以南,城隍庙街以北区域,及北门大街以西,北门大街小学以北17户平房。
  王书勤是从居委会得知拆迁消息的。虽然知道是迟早的事,毕竟房子老了,有的人家的房子甚至是危房了,生活上也有诸多不便,但冷不丁地要搬家,还真是舍不得。
  王书勤家所在的城隍庙街28号最多时曾建有大小房屋8间,约190平方米。部分房屋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经闲置废弃。现在王书勤独自住在小院东侧的老屋内。
  王书勤的子女早都已经各自成家立业。虽然儿女曾多次劝他搬到新房里一起住,但是每次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孩子们只好隔三差五地回来看看。王书勤说,他担心搬过去会影响孩子生活,更主要的是他舍不得老房子。
希望能多陪陪
院里的梧桐树

  王书勤在院中养了十几盆花和几只鸟,偌大的小院中显得十分热闹。小院里夏天总是显得十分凉爽,这是因为40年前老人种下了一棵梧桐树。现在树干已经十分粗壮,树干上有一块地方由于人常年倚靠已经变得十分光滑。拆迁的消息传出后,很多老房区的居民准备将自己家院中的树木砍伐后卖出,王书勤希望能多陪陪这棵梧桐树。
  在小院东北角,放着一些残旧的青瓦。据王书勤老人介绍,东屋的房顶在抗战时期被炸弹击中过,从那时起已经大修过三次。虽然淘汰下来的青瓦已经无法再用了,但是王书勤还是不舍得扔,就这样一直放在小院中。
◎相关链接
与仓巷子金巷子有关的传说
  城隍庙街因街上有城隍庙得名,附近的仓巷子、金巷子也各有故事。
  在丁、郭、陈、张潍县四大家族中,丁家就在现城隍庙附近居住。老平房区的很多老居民听长辈说,现在仓巷子这个名字的由来与丁家有关。此处是丁家的仓库,因此有了后来“仓巷子”的说法。
  金巷子过去商铺林立,生意红火,而且住着很多有钱人。
  在金巷子街西段路北曾竖立有八支旗杆,俗称八支旗杆底。传说这八支旗杆的背后就是清朝嘉庆进士陈凤翰的老宅院。陈凤翰的三四代人中,先后有十人出身科甲,因此,家里有两块牌匾:“祖孙父子兄弟科甲”、“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科甲”。根据清朝的惯例,具备拔贡以上功名的人可在家中竖旗杆一支,陈凤翰门前曾竖有八支旗杆(院内还有两支),世称八支旗杆底陈。
  陈宅的前门在金巷子上,后院坐落在北马道,俗称“三层车门里”。那时大户人家运粮、运草等物品都要走后门,自家有马车,平时放在车门里,一般人家有一层车门,而陈宅是三层车门。后来陈家败落,房子易主。随着上世纪80年代拆迁改造,这处老宅早已经荡然无存。
15岁开始赶车 一辈子没闲过
  在闲暇的时候,王书勤就帮邻居朋友拿拿筋骨,挣个零花钱。王书勤耳朵有些不灵便,但是身子骨十分硬朗。他不服老,经常在家中练几手把式,逢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说:“我要是年轻20岁,你不一定放过我。”由于家境贫寒,王书勤小时候只上了两年私塾就早早下学了,15岁就跟随父亲给大户人家赶马车,贴补家用。
  王书勤从小就一股子猛劲,爱打抱不平。上世纪40年代,城隍庙街上来了一位叫宫天祥的武师。宫天祥与王书勤十分投机,便传授他些武艺。用了不长时间,王书勤的基本擒拿、搏斗等防身技术就已经练得有模有样了,身体也比同龄人结实强壮了不少。
  王书勤说,那时候城隍庙街附近住着不少大户。这些人家的孩子经常以欺负贫苦人家的孩子为乐。而大部分像王书勤这样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下班回家没有什么休闲活动,和欺负人的大户以及汉奸家孩子间的“群殴”算是生活中的调味剂。
  有一次,邻居家的女儿被一个“官二代”欺负。王书勤见到后,一把将“官二代”推到墙角。两个人扭打起来,对方被打得头破血流。因为这件事,当天晚上,王书勤的父亲就被抓走,被打得伤痕累累后才放回家。从那以后,王书勤便很少在外面“惹事”了。
  19岁那年,王书勤开始到火车站扛大包。无论风吹日晒,他每天凌晨4点多就得从床上爬起来外出挣钱。虽然出力不少,但是一天下来也就能有两毛钱的收入。
  解放后,王书勤到了“西关农业社”从事种植工作。用老人的话来说,“自己一辈子就没闲住过,就是干活的命”。改革开放后,他家的生活条件才逐渐好了起来。

老伴辞世之后
由“老伙计”陪着

  王书勤习惯称妻子郭秀英“郭主任”,因为妻子在街道居委会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几十年。王书勤的房子里面摆设非常简单,卧室内只有几样颇显年岁的老式家具。房子里面最显眼的要算是一副挂在东墙上的合照。玻璃框干净得出奇,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这张和老伴儿“郭主任”的合照是王书勤的宝贝。王书勤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擦拭相框。虽然老伴“郭主任”已经去世10年了,但是看到这张照片,王书勤心里就会暖暖的。
  “郭主任走了,现在就剩下这些‘老伙计’陪着我。虽然它们年纪也大了,不如以前精壮了,但是看着它们,我心里就踏实。”王书勤说,照片是他的老伙计,老房子也是,老房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
  谈起“郭主任”,老人脸上泛起些许笑容,挪动了一下马扎,找了一个舒服的角度靠在梧桐树旁。他说:“郭主任自从嫁过来,一直没享过福。那时候,我和郭主任就喜欢靠在这棵梧桐下聊天。忙活一天回到家,就是想听听她的声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