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外出有事离着不算太远,郎钦都会去城隍庙社区仓巷子上走一走,看看曾经的老屋,看看亲切的街坊。他从仓巷子9号院搬走已经是22年前的事了。然而,他对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屋以及相熟的街坊始终难以割舍。时光流转,郎钦已经年过八旬。再回首时,曾经的悲欢都变得一样温馨、一样绵长。 影壁守护着 一户老宅子 5月20日上午,郎钦从潍坊晚报上看到城隍庙老房区要拆迁的消息后,专门从家里赶过来看看。走在仓巷子上,郎钦仿佛又回到了22年前。那年,他从这里搬走。 和其他老房子相同的是,走进仓巷子9号院,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脚下光滑的青石板。侧门的木梁已经残破不堪。当院门缓缓打开,进入到内院的瞬间,眼前出现了一座约三米高的影壁。它没有华丽而繁复的斗拱,也称不上精美。影壁的上面盖着用来遮雨的塑料布。临近的西墙眼看着就要倾颓,影壁却屹立不动。郎钦一边走,一边喃喃地说:“这座影壁是原来的……” 抚摸着一块块青砖,影壁旧时的工整清晰可见。多数地方,青砖至今仍紧密地挨在一块儿,用手摸上去完全感觉不出砖缝的凹凸感。让人不禁惊叹工匠们磨砖对缝的高超水平。在历经风雨之后,这座影壁越发显得厚重、质朴。 以前,出于对风水的需要,大部分院落都建有一座影壁。影壁是吉祥图案非常集中的地方。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和寄托在这些雕刻的吉祥图案形式上。越是大户人家就越讲究样式和雕工,一般人家的影壁则较少雕花,甚至没有雕花。郎家是穷苦人家,自然不会奢望奢华的影壁。然而,穷苦人家也有穷苦人家的希望。过年了,全家团聚,在影壁上贴上个大福字。一个福字寄托着全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如今,郎家曾经的这座老房子常年空置,然而每年春节影壁上仍会贴上一个大福字。 改革开放后,那些在文革当中幸存下来的影壁绝大部分被彻底当成了碍事的东西拆除了。然而,郎家的影壁却历经沧桑留了下来,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老宅子,守护着这片宁静。 儿时经常结伴到 县衙附近滚铁环 由于常年无人居住,内堂里屋的大门紧锁,门闩上已布满灰尘。郎钦在这里住了60多年,作为家中长子的他最早就住在紧靠大门的右侧仓库里。 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家中生活仅靠父亲一人支撑,郎钦从小就很懂事,学习非常努力。郎钦说,其实那个时代家教甚严,孩子都比较听话,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叛逆。放学后,郎钦等男孩常结伴到附近县衙门口的空地上“滚铁环”,女孩则拿几根树枝在地上画上图案“跳房子”。城隍庙庙会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因为那时街上热闹非凡。孩子结伴逛庙会,爬到戏楼上看戏,街面上卖的面点小吃也是孩子最喜爱的。 郎钦从郭氏小学毕业后,又顺利升入潍县县立中学,之后考入师范学校。可是由于家中贫困,郎钦没有读到毕业。解放后,他就到了现属坊子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教书,贴补家用。由于离家太远,他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因为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每次都要走上3个小时。 房子置换给学校 年轻老师有住处 22年前,郎钦曾经就职的学校教师宿舍十分紧张,很多刚刚来到学校教书的年轻教师没有宿舍。郎钦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房子与学校的一套楼房进行了置换。据郎钦回忆,当时置换房屋后,原先的小院内居住着三家人,面积十分狭小。后来,厕所和垃圾坑被改建成房屋住进了人。现在院中很多地方已经彻底变了样。 郎钦踱步在院中,想找找以前在屋后过道中存留的东西。在一番寻找后,老人有些失望,之前遗留下的东西多已不见踪影,只有一台“青岛牌”晶体管电视还歪歪斜斜地放在墙角。 老人吹了几口气,用手将电视上面的蜘蛛网除掉,然后轻轻地摁了摁电视上的按钮,似乎是在回忆以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 和老街坊拉家常 不知何时能再见 自从搬走后,郎钦时常会回老街看看,和街坊拉拉家常。现在郎家曾经的院中仅有的住户是王益祥和王桂芬夫妻俩。他们就住在郎钦曾经住过的仓库改成的两间房里。虽然已在这里住了30多年,但是两口子还笑称自己是“新住客”。走进王益祥家,只见生活用品散落在20多平方米的屋内,有些凌乱和拥挤。屋门口放置着许多碎木头。这么多年以来,老两口仍然是烧火做饭。 每当郎钦回来,两位老人就沏上茶,在小院里对坐着,互相诉说着身边的变化。王益祥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哥哥十分恋旧,虽然自己腿脚不好,但是他经常会帮着郎钦打扫一下他曾经的内堂小院。这次搬迁后,这两位老哥俩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