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那片渐渐远去的老房子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老水站栉风沐雨该歇歇了
2012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水站栉风沐雨该歇歇了
  一到放水点,就有居民前来排队打水。
  王书勤(右)每天中午总是早早地来到水站接水。



  城隍庙街上中段的水站是潍坊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水站。直到拆迁前,它仍是城隍庙社区300多户居民日常用水的惟一水源。每天临近放水的时间,老房区的居民就会提着水桶聚集过来打水。居民们对这座老水站表达着深深的感激。风雨数十载,老水站也该歇歇了。
定时打水是居民 天天惦记的事
  因为房屋建成较早,当时建设时没有设置地下管网,后来自来水管网改造时,这些房屋因为年代久远,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供水部门为避免破坏房屋地下结构、引起房屋坍塌等问题,便没有为这片老居民区安装自来水,自来水只是通到城隍庙街上的这座水站。
  水站东侧的铁门已经锈迹斑斑,墙的一侧连着自来水龙头和胶皮水管,从水站的小窗口中伸出来,墙上贴的通知上写着打水时间“11:00-12:00,16:00-18:00”。
  上午10时50分,水站开门后陆续有居民带着塑料桶前来。居民们依次灌满塑料桶,然后提回家。居民们提水的水桶大都是能盛25公斤水的塑料桶,其中居民用水每桶收费0.2元,沿街门头用水每桶收费0.3元,比正常水价贵出不少。一般的住户一天两桶水就够了,如果洗衣服,就要用到三到四桶水。多少年以来,每天定时到水站打水就成了老房区居民天天惦记的事情。有时因为有事外出耽误了打水时间,就只能另想办法。

水站服役几十年 居民心存感激
  中午时间来到城隍庙街上,见到最多的情景就是很多老人都会蹒跚着来水站打水,而腿脚不便的老人只能等着周末由自己的儿女帮忙,打上满满的一缸,然后接下来的一周就节省着用。住在城隍庙街上的王书勤老人就是其中一位,每天中午他都会早早来到水站旁,他说如果晚来就会排很长时间的队,所以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到水站打水。王书勤老人在家中将四个空水桶放在三轮车上,缓慢地走到了水站旁。水站放水员帮王书勤灌满水桶后,他再用三轮车将水运回家。由于腿脚不便,很多时候,都是老人家旁边饭店的年轻伙计帮忙将打好的水倒入水缸内。
  城隍庙街上商铺林立,正宗的潍坊城隍庙肉火烧、潍县阳春面、和乐、朝天锅等各种小吃店琳琅满目,每到饭点,专程到这吃饭的人非常多,而饭店内的用水也一直是让老板们头疼的事情。因为饭店的用水是不间断的,有时候打上二十多桶也不够一中午用的。很多在这出生、长大的居民一辈子都是到水站提水,这也似乎成了一个传承的习惯,虽然多年来吃水困难,但是附近的居民还是非常感激这个古老的水站。水站几十年来一直履行着它的“使命”,直到拆迁前还为这里的300多户居民提供着生活用水。
◎相关链接
放水员菊加兰
  来自安丘66岁的菊加兰老人,是这个古老水站的放水员,她是2008年来管理这个水站的。此前,管水站的人早已不知换了多少茬,一个月不到200元的工资,都嫌钱少,干不住。“到点就来,别耽误人家吃水。”朴实的菊加兰说道,她负责水站几年来天天按时上下班,风雨无阻。有的居民因为工作忙,有时下班很晚,往往错过打水时间。而当他们再去找到菊加兰的时候,菊加兰都会再次打开水阀让居民接水。“不能让人家没水喝啊。”菊加兰说。在狭小的水站里面,一个白色的尼龙袋子压在水管上,菊加兰说,袋子里装的是她自己做的鹅绒被,冬天天冷了,气温低,把鹅绒被压在水管上是为了让水管“保暖”。冬天水管经常结冰,菊加兰就在自己家里提前烧好开水,提两壶开水浇在水站外面水龙头和水管的接口处,把冰化开。有时候冻得厉害,用开水烫都不管用,她只好拿来柴禾点火化开。
  菊加兰还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到了天气最冷的时候,她还要在水站里的水管上放上一个热水袋,这也是用来暖水管的。鹅绒被、热水袋,几道工序做下来,水管“不冷”,水流也就畅通了,也就耽误不了居民吃水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