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今手控撤离,明神九回家 |
◎组合体昨进入倒飞姿态,航天员今将首次手控撤离 ◎神九主着陆场静候航天员返航,景海鹏或最先出舱 |
|
27日14时4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偏航180度,从交会对接的正飞状态进入倒飞姿态,建立撤离姿态,为航天员首次手控撤离做好准备。据介绍,与神舟八号任务不同,这次组合体转倒飞,目的是满足航天员在阳照区进行手控撤离的需要,为飞船顺利返回做好准备。据了解,28日,航天员将进行首次手控撤离。按照计划,三位航天员将于6月29日上午返回地面。
原则上指令长先出舱 对于交会对接任务和三名航天员来说,返回段是关系成败的最后关键环节。26日,记者采访了多位着陆场系统专家。针对三名航天员谁会是第一个出舱的问题,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副主任,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白延强和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医监医保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刘建中表示,返回舱空间狭小,会根据当时飞船的姿态和三名航天员的姿势,进行灵活处置。 刘建中表示,航天员离开座椅以后,有限的空间就那么多,周围有仪器设备,穿着压力服,所以很困难的,因此是谁方便谁出舱,但是原则上,当然已经确定顺序,比如说指令长先出,完了以后驾驶员,完了以后随舱工作师。 白延强告诉记者,当时排就是第一个景海鹏,第二个刘旺,这是比较好操作的位置,如果是不好操作了,那就谁在舱口,离得近,谁方便谁先出,是这么个关系。 已优化主着陆场职能 随着着陆场系统的全面启动,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一些热点关注作了解读。 “神八任务时,因为没有航天员,海上的搜救力量就没有布置。”吴斌说,“神九任务在开始就安排搜救船在既定海域待命,要求具备完成高海况条件下搜救打捞航天员的能力。搜救船提前加装打捞设备和医疗救护设备,根据任务要求,提前到达指定任务海域,确保搜救任务的完成。” 据吴斌介绍,在神九任务着陆场系统的设计方案中,对主着陆场的职能进行了优化。以往除主着陆场本身的任务外,还有上升段、运行段的应急救生任务,虽说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主着陆场力量,但也存在着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应对主着陆场救援的情况。这次神九任务使其职能更加集中明确,运行段的搜救任务交由别的单位来承担。 吴斌说:“另一个较明显的变化是,我们减少了应急区的数量,便于力量组织实施。” 返回地面需经四阶段 北京通信与跟踪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神九任务主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吕明涛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在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花絮 刘洋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功夫 6月26日晚上是刘洋在天宫一号值守的第二个大夜班,在忙完工作后,她利用值夜班间隙,展示了一段中国功夫。 在忙完飞行器的照料管理、与地面通话结束后,刘洋固定好自己的双脚,简单的热身,然后凝神静气开始了锻炼。这是一套太极拳,太极讲究身、形、意,强调阴阳平衡,刘洋柔和自然的动作,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更有行云流水、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套拳法不是刘洋的独创,而是航天员的体质训练教员专为这次任务设计的,这套动作对身体平衡、姿态控制和心理调节非常有益,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在天宫展示中国功夫,也是刘洋和教员的一个约定。刘洋的体质训练教员名叫仝飞舟,这位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员,曾经拿过北京市的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航天员教员仝飞舟告诉记者:“打太极拳主要是让他们调整呼吸,然后放松身心,舒展筋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它是咱们中国传统的一个运动项目。”仝飞舟是刘洋的体质训练教员,还担当陪护岗的任务,航天员出征那天,就是仝飞舟护送刘洋进入返回舱,踏上飞天之路的。 刘洋3分钟的中国功夫给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紧张值守工作人员带来一丝轻松。
◎相关新闻 太空蔬菜距离 百姓餐桌多远 神舟九号即将归来,飞船上搭载的蔬菜种子也将结束太空之旅,回到地球家园。这些种子的太空之旅是怎样的?太空种子如何成为太空蔬菜?太空蔬菜距离百姓有多远……日前,记者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的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一探究竟。 “神九飞船我们搭载了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种子,这些种子将随神九返回舱一起回来。”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负责人、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生介绍。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工程育种,是利用空间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诱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具体指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在空间环境对农业生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有益的遗传变异,返回地面后,通过进一步选育,创造农业育种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生物高技术育种新方法。 据介绍,搭载回来的蔬菜种子要经过4代以上的筛选,选出其中有价值、有推广前景的种子,等性能稳定后才能得到“亲本”,这需要2至3年。然后再选优质种子杂交,性能稳定后再进行2至3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最后,还要经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才能被称为“太空蔬菜”。 目前,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太空辣椒、番茄、茄子等已经在甘肃、宁夏、陕西、新疆、云南、黑龙江等25个省区市得到推广。其实,“太空蔬菜”已经走上百姓餐桌,随着航天工程育种产业种植规模和区域的进一步推广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只花和普通蔬菜价格一样的钱,在家附近的菜市场和超市就能品尝到这种口感更好营养更高的太空蔬菜。 “还没有推广的几个省,我们正在开展示范试种,预计‘十二五’期间就能推广至全国。”包文生说,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同时,航天技术民用转化也会日益普及,为百姓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报综合新华社、央视、中国之声、《新京报》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