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峻青心系昌潍,部分旧作亲寄本报首次发表
2012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峻青心系昌潍,部分旧作亲寄本报首次发表
◎这位文坛巨匠与潍坊有不解之缘 ◎诗作共分两部分,“战争年代的残稿”和“文革后写的”



  本报第25期《人文潍坊》的刊发,再一次将“昌潍大地之子”峻青》带入了广大读者的视野,也激发了峻青尘封的记忆。6月29日,本报副刊中心收到了峻青亲自寄来的从未发表过的部分诗作。这部分旧作首先寄赠本报,体现了峻青对本报的无限关爱。通过这些旧作,广大读者能够看到一位心系昌潍的耄耋老人的赤子之心。
  峻青在解放战争期间曾经战斗在潍河两岸,新中国成立后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等一大批以昌潍大地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因为峻青的缘故,昌潍大地进入了中国军事文学的版图,也因为峻青的缘故,广大读者记住了发生在昌潍大地上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峻青寄来的旧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系“战争年代的残稿”,另一部分系“文革后写的”,最早的一篇诗作写于1938年冬天,峻青年仅15岁。本报将峻青寄来的旧作全文刊发,以飨读者。(楷体部分为作者自注)
  曾是武曌贬谪客,又为世人誉天香。
褒贬由尔信口说,我自风流我自狂。  ——峻青《题牡丹图》
半岛寇深
  1937年深秋,日寇侵陷济南。不久,烟台、威海相继沦陷。齐鲁大地,烽烟四起,爱国志士奋起抗敌。
  故园寇深草木秋,齐鲁风物黯然收。
  中宵不寐看长剑,太白光横射斗牛。
  1938年冬于林寺山下
“七七”抒怀
  从戎何曾为封侯,拚将热血复国仇。
  金戈直指扶桑日,退耕园林志已酬。
  1941年7月7日
长行军之夜
  声声号角催晓征,又是关山一日程。
  青春不解跋涉苦,犹揽兵书夜挑灯。
  1945年春于海莱反扫荡前线
感时
  莫道秋肃临天下,
  更见梅园绽新蕾。
  雾漫大江卷巨澜,
  云压金陵闻惊雷。
  1946年11月,闻周恩来将军在南京梅园宣布和谈破裂,中国人民将彻底粉碎国民党进攻,建立新中国时而作。
出胶东
  齐鲁战方酣,辽沈未歇兵。
  雄韬决胜算,挥戈万里征。
  二月春尚寒,昌河犹结冰。
  束装就远道,万乘出胶东。
  烽火登州道,旌旗映日红。
  战马嘶旷野,黄尘蔽长空。
  为解江南苦,何辞万里行。
  岂无乡土恋,更念九州同。
  1948年3月于昌邑潍河岸边拜别胶东之时
濮阳整训
  濮阳风云会,朱总夜谈兵。
  天险何足道,指日下开封。
  注:1948年5月,朱总司令亲临黄河前线,在濮阳城东关,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做形势报告,进行战斗动员,强渡黄河,直下开封。
登北邙
  烽火万里登北邙,
  荒冢满目夕照黄。
  遥问古都城头月,
  可有宫柳纪上阳。
  注:北邙山在洛阳城北,为历代帝王、贵族葬身之处,山上荒冢累累,野草萋萋。古都,指洛阳,洛阳为九朝故都。
入中原
  中州寥廓堪驰马,江汉秀丽可入诗。
  须待直捣黄龙日,与君共唱“大鹏赋”。

中原月夜
  柳营宴罢夜已阑,策马归来月色寒。
  炮声隐隐江淮地,星光闪闪中州天。
  玉露细润征衣湿,金风劲吹雁阵乱。
  极目古今逐鹿处,遍野哀鸿待晓旦。
  1948年深秋于河南宝丰军次
送于康赴淮海前线
  中原十月露为霜,征人一夜尽换装。
  淮海鼙鼓擂声急,禹州羽檄飞驰忙。
  新婚那堪伤离别,战地犹待救死伤。
  四野荒鸡啼晓月,长亭折柳欲断肠。
  1948年冬于河南省禹县军次

风雨盼归人
  热风挟雨晚来急,
  黄鹤楼头苦相思。
  北望中原离巢燕,
  汴京何日是归期。
  注:淮海战役中,于康荣立二等功,并于战役结束后,去开封之河南大学医学院深造。余则转战中原,屡渡河洛,并于1949年5月,进入武汉。此诗即是余在酷暑炎热之武昌黄鹤楼上思念远在开封之亲人时所作。
  1949年6月于武汉
赠友人
  “四害”既除,春回大地,于京师重逢阕违十余载之故人,见其虽经风霜,而精神依旧,喜而赋此。
  蹉跎岁月十二春,
  丰采依旧色弥新。
  人间果有不老术,
  应是傲霜斗雪人。
  1977年冬于北京
挽常溪萍同志
  常溪萍同志系胶东地区最早的老同志之一,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胶东西海专署专员。全国解放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文革”中惨遭杀害。其时,余正在北京狱中。出狱后,始闻此噩耗,悲愤不已,乃作此挽联:
  曾记夏店聚首潍滨驰马虎帐谈兵儒雅音容今犹在
  遽尔沪上分襟华苑罹难危楼殒身忠烈英魂何处寻
  注:夏店,即昌邑县之夏店镇。战争年代,余与常溪萍同志曾在此地区之乡村共处过一段时期。潍滨,即潍河之滨。华苑,即华东师范大学。“文革”中溪萍同志遭受多日残酷批斗之后,被人从楼上推下摔死,并污蔑其“畏罪自杀”云云。
杂感
  戎马半生百战身,笔走龙蛇四十春。
  不与浮世争名利,却为鬼蜮频来侵。
  六载沉冤尚未雪,四害余孽仍有人。
  莫道前途无险阻,且看造化幻与真。
  1979年春
病中吟
  无端风雨又相侵,寂寞病榻度晨昏。
  残篇断简犹在案,遐思迩想总断魂。
  叹息春光等闲过,羞看嫩柳渐成荫。
  金戈铁马频入梦,醒后犹疑战时身。
  1979年春于上海华东医院

病中咏燕
  江南三月烟花飞,拂柳穿杨燕初归。
  曾惊旧巢遭浩劫,更喜新篁又生辉。
  欲期繁花遍寰宇,务使莠萆尽成灰。
  紫燕犹有勤耕志,频衔泥草筑新扉。
  1979年3月于上海华东医院

病床杂感
  来时春温此时秋,岁月惊心似水流。
  园中桃李方绽蕊,野外稻菽又抢收。
  常悲故人多新鬼,每愤狐鼠犹淹留。
  中宵难寐长叹息,风雨萧萧使人愁。
  1979年秋于华东医院
赠友人余修
  老友山东省副省长余修同志,“文革”中惨遭迫害,与余阔别多年。日前他来沪治病,特来看余。时值仲秋,桂子飘香,同游桂林公园,漫步桂丛,吟此以赠:
  旧友重逢泪纵横,万语尽在不言中。
  着雪苍松干更直,经霜秋叶色弥红。
  年逾古稀谁云老,翼搏长空气犹雄。
  今朝共步桂苑路,来日同登岱岳峰。
  1979年秋
病中思乡
  素怀乡心恋故土,时有佳兴忆华年。
  久病愁闻秋夜雨,频遣梦魂返故园。
  1979年秋于上海
病中闻周立波逝世
  困卧病床,时感焦虑。今又惊悉老友立波同志病逝,更加悲愤,长夜难寐,翘首云天,北望京都,吟此以志:
  恶梦十载久,悠悠恨事深。
  遽尔自兹去,天涯失知音。
  悲愤动天地,松柏俱寒心。
  何以慰寂寥,奋起息沉吟。
  1980年6月于华东医院
答郑州友人
  六十初度,友人以河南之伊川名酿杜康酒见赠,并云:昔孟德曹公,曾以此酒解忧;今贻汝,冀公忘忧耳。余乃莞尔致谢,并口占此俚句以答:
  浪迹湖海六十秋,自将书剑付风流。
  残生已历灾千劫,纵无杜康亦忘忧。
  1983年冬于上海
离宫月
  紫塞一别两度春,湖山依旧荷色新。
  多情最是离宫月,清光似水照故人。
  1985年夏于承德避暑山庄

兴城夜雨
  别雏离家四千里,乡思悠悠海边生。
  客舍愁闻三更雨,魂断关山梦不成。
  1985年8月8日写于辽宁兴城宾馆

咏关帝陵
  亭侯陵上草青青,秃柏兀自歌大风。
  心存汉室三分业,气吞魏吴百万兵。
  军败麦城应有憾,魂萦玉泉恨无声。
  侠肝义胆照千古,岂可成败论英雄。
  丁丑十月于三峡之行中写于湖北玉泉山下
访昭君故里有感
  离乡无泪亦无恨,红颜慷慨出国门。
  堪叹文人功利笔,直将古人化今人。
  注:昭君村前,有一名为香溪的溪水,相传乃昭君离乡时悲极而哭的泪水而成。余见此不禁想起曾看过一出名为《王昭君》的话剧,感而赋之。
  丁丑十月于湖北兴山县
过武汉
  三十三年寻旧梦,秋声秋色满江城。
  高楼临水腾黄鹤,大桥横空锁苍龙。
  汉阳树迷旧烟雨,鹦鹉洲翻新楚声。
  晴川夜阑千杯少,诗酒不尽故人情。
  丁丑十月作于三十三年前曾在此工作过的武汉市
三八节忆旧
  三十九载溯逝川,金戈直指大江边。
  最忆坛山明月夜,茅舍春深不知寒。
  注:1948年3月8日之国际妇女节,亦余与爱人于康一起随军南下之第一天。此日,在行军途中宿营地之坛山村一农舍中,我俩举行了婚礼,婚礼极为简朴:无酒无肉,无隆重仪式,但却有花有月,有无限恩爱,此情此景,回味无穷。
  1987年于上海
中原忆旧
  中原犹忆昔时游,风雨干戈黯黯秋。
  多少齐鲁健儿血,莱州直洒到中州。
  1987年应邀去河南,旧地重游,写于郑州
题王国维故居
  参透文心三昧火,风靡人间一词书。
  荒舍应不怨寂寥,日日潮声赋新诗。

赠庄礼文先生
  人生难得一知音,何期湄河幸识君。
  一室书画证翰缘,四韵酬唱见匠心。
  不施铅华重本色,每因风雨见精神。
  此去江南山海别,他日杯酒论诗文。
  注:庄礼文老先生,乃泰国大名鼎鼎的画家、诗人、艺术泰斗。这位与我素不相识的八旬老人,在参观我于四月十日在曼谷举办的个人书画展后,当场挥毫题诗以赠,诗曰:“峻石无瑕相,青山有物情。藤花香四溢,梅萼影纵横。泼墨娱心馥,披图映水清。危楼一细赏,偶尔吟啸声。”
  余以在异国他乡,遇此才情纵横而又深情厚谊之同道知音,既喜且感,乃于离别曼谷回国时吟此俚句以赠庄老。
赠徐明祥君
  历下多名士,潜庐远嚣尘。
  书话开新面,健笔势凌云。
  文本无定法,何来“四点论”?
  为人重质朴,为文贵率真。
  率真不是雕虫术,沉潜苦寻先贤魂。
  齐鲁魂魄春秋笔,魏晋风骨赤子心。
  珍珠泉涌珍珠水,岱岳云飘岱岳云。
  云水苍茫诗犹画,春风桃李拥柴门。
  注:徐明祥君,为济南之作家、诗人、教育家。余与其书、电往来,神交多年,至今尚缘悭一面。但从他所惠寄我的他的多种诗、文作品中,尤其《潜庐藏书纪事》一书中,深有感触,情不自禁吟得此诗一首,聊表我对明祥君的观感,亦略述我对文学及为文之道的一点浅见。“历下”即济南,“潜庐”乃徐明祥君的斋名。
建德杂咏
  晨起江边散步,见一老者,垂钓江上,操胶东故乡口音。询其由来,乃1949年由胶东随军南下,开辟江、浙新区之老干部,至此地已近四十载矣,感而赋此。
  青春万里赴戎机,踏遍千山血染衣。
  皓首独钓新安水(注),犹忆当年南征时。
  注:新安水指新安江。
  1987年秋日
富春江泛舟有感
  江水清澈透碧流,千寻见底凭鱼游。
  为官若得清如许,黎庶何来家国忧。
  1987年8月
思胶东
  一生形迹似飘蓬,河山万里任纵横。
  太行暮钟入戍梦,江淮荒鸡催晓征。
  年年久做异乡客,岁岁栖居吴越城。
  故里亲朋半零落,犹自苦苦思胶东。

题宋琬故居
  壬申秋十月,余途经莱阳,小住数日。主人告曰:宋琬故居纪念馆业已建成,余乃欣往参观。馆内陈列宋琬之手迹,著述及其生平,赞誉其文才之今人书画作品,琳琅满目。主人嘱余题字留念,余乃吟此以聊表对光披后世的一代诗宗的仰慕心仪之情。
  燕山昏鸦噪斜阳,南冠夜深独彷徨。
  文才素为寰世重(注一),清名翻遭邻里伤(注二)。
  自古谣诼堪铄骨,终久烈日可熔霜。
  莫道故国风俗薄(注三),公祠长留百代芳(注四)。
  注一:宋琬,莱阳人,清顺治丁亥进士,官浙江按察使。著有《安雅堂诗集》。为名噪一时的诗人,世称其诗文“天才俊止,跨越众人”,素有“南施北宋”之盛誉。
  注二:宋琬中年因遭故乡邻人的诬陷而入狱。
  注三:宋琬遭陷无辜系狱之后,诗风为之一变,时多悲愤激宕之音。在他的“喜表弟董樵书至”一诗中,愤而有“故园风俗薄”之句。
  注四:公祠即指宋琬故居纪念馆。宋琬故居早已颓圯多年,现在莱阳市又在故居原址上重建此馆,诚壮举也。
  1992年10月
怀冰城
  壬申隆冬,沪上雨雪霏霏,冰城来客,冒雨枉顾寒舍。为其拟将出版之《名人眼中之哈尔滨》一书,向余索诗。余虽正在病中,但对东北大地及此一英雄城市,素怀敬佩亲切之情。乃欣然命笔,吟得俚句一首。
  天涯羁旅衰朽身,枉将书剑老风尘。
  久为烟雨江南客,常念风雪北国人。
  八月乡村五月矿,十万羽檄百万军。
  冰城自是雄奇地,无数英雄扬国魂。
海阳樱桃节感赋
  卌(xì)年书剑滞江城,楚山吴水伴浮生。
  文章草草皆尘土,岁月匆匆半飘零。
  病久益感韶光贵,人老倍增怀乡情。
  每闻故园春意好,频频登楼望归鸿。
  1992年春于华东医院
烟台午夜听雨
  岁岁频返海边城,故园风物总牵情。
  卧听胶东一夜雨,足慰江南半生梦。
  乡心不与年俱老,痼疾却随日益增。
  安得扁鹊回春手,踏遍齐鲁万千峰。
  1992年夏于烟台毓璜顶医院
丁丑春节怀乡偶成
  爆竹声中,丁丑年至。天涯游子,倍动乡思。更又蒙山东电视台远道来沪,为余拍摄电视,益增余怀乡之情,即兴吟此。书成条幅,以此借助屏幕画面,向家乡父老乡亲拜年贺岁。
  云山北望路漫漫,齐烟九点路三千。
  一片痴情恋故土,半生壮怀写乡贤。
  梦里频驰烽火道,望中尽是不夜天。
  几度浮沉人已老,犹有豪兴逐华年。
  1997年2月于上海
“七七”感怀
  衰朽无计战沉疴,每将病眼望山河。
  不惜此身将就木,惟虑东邻再兴波。
  位卑未敢忘忧国,身残犹思执太阿。
  堪叹当年杀贼手,戎马老将已无多。
  1997年抗日战争爆发六十周年来临之际,余困卧病床,夜不能寐,忆起当年日寇侵略我国之种种罪行以及今日日本政要猖狂复活军国主义之种种表现,不禁激动万分,愤慨不已,乃于枕上口占小诗一首,聊抒胸中郁结已久之积愫。

赠自牧
  淄水波映百尺楼,诗酒寄怀五秩秋。
  官山有路厌登攀,学海无涯苦泅游。
  重诚重信重道义,轻财轻物轻公侯。
  万卷藏书万朋侣,自牧自耕自风流。
  注:2006年岁次丙戍仲夏,沪上骄阳似火,铄金熔银,但一忆及渤海碧波,岱峰绿谷,顿感凉风习习,诗兴融融,乃挥毫泼墨,赋此小诗一首,为桑梓文友自牧弟五秩华诞致贺。亦为所有具有齐鲁风骨之故乡文友画像及祝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