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浩、金明、杨涤生等同志到益都(今青州)县城,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帮助恢复建立了中共益都县委。担任宣传委员的冯毅之回到家乡长秋村组建了“农民自卫团”积极抗日。冯毅之四处收编游勇散兵,不断壮大抗日队伍。自卫团的建立,使长秋村成为淄河流域开展抗日活动最早、最活跃的堡垒村。 冯毅之组建自卫团 第一次向鬼子开火 长秋村,是地处青州市西南山区庙子镇的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长秋这地方,背山临水,清澈的淄河从它的西边向北流去,鲁山山脉自南面北,延伸到这里为止,北面的地势逐渐平坦,所以,它好像是鲁山的北门,地形比较险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廖容标在他的回忆文章《长秋的春天》,如是描述他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抗战堡垒长秋村的独特地理位置。 1930年,长秋村所在的山区盗匪四起,官府无力清剿,遂命令各村庄自购武器自卫。本来有清朝年间修建的犹如古堡一般村墙护卫的长秋村,被迫出资购买土制武器,以保卫村民财产。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林浩、金明、杨涤生等同志到益都(今青州)县城,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帮助恢复建立了中共益都县委。县委由三人组成,李云鹤任书记,胡维鲁任组织委员,冯毅之任宣传委员。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宣传、实行《十大救国纲领》,动员全中国人民武装起来,参加抗战,驱逐日寇出中国。县委研究讨论了党的指示、决定就分头出发了,冯毅之到了自己的家乡长秋村。 冯毅之1908年出生在益都县,乃明朝正德三年进士冯裕之后。冯毅之曾在青州和济南读书,在中学老师楚图南、胡也频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抗战前因集会反对中日签订的《二十一条》被当局追捕逃亡上海,参加了冯雪峰主持的左翼作家文学讲习班,结识了鲁迅、茅盾先生。后只身转去北平组建北平“左联”并担任组织部长,以拉黄包车为生,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日寇大举侵华后,时局迅速变化。驻扎在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国民党官吏恐慌逃跑,散兵流匪到处要粮要钱,抢劫烧杀,整个农村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面,长秋村老百姓义愤填膺,都有组织起来保家卫国的迫切愿望。冯毅之回到长秋后,首先发展党员,建立起党的组织,接着动员人民武装抗日,很快组织起村中四五十名勇敢进步的青年,扛起村里防土匪用的土枪,组成了“农民自卫团”,当时长秋村有防匪护村的40支土枪。自卫团成立后,学习政治,操练军事,站岗放哨,抵抗散兵流匪,保护群众利益。这即是后来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新编第一营的基础。 自卫团的建立,使长秋村成为淄河流域开展抗日活动最早、最活跃的一个村,因此引起了日寇的特别注意。1938年春节,驻在淄川和洪山的日寇对长秋村进行了第一次“扫荡”,这也是日寇对淄河流域地区的第一次“扫荡”。一个天气寒冷的早晨,100多名敌人经过西崖头村向长秋进犯。自卫团发现后,立即出村上了村东面的山。鬼子进村后没有扑到自卫团的影子,就向老百姓进行了一些欺骗宣传。待敌人出村后,隐蔽在东山上的自卫团,立刻抄小路绕到鬼子前边,在一个山坡的坟地里,对鬼子进行了伏击。虽然那些土造枪有的没打响,有的打响了退不出弹壳,但那突然响起的枪声,却把鬼子惊吓得四散逃避。当鬼子弄清情况,组织还击时,自卫团员们立刻撤走了。这是长秋村抗日战士第一次向鬼子开火,虽然谈不上胜利,却鼓舞了乡亲们的抗日斗志。
收编游勇散兵,抗日队伍不断壮大 1938年春节后,廖容标司令员和姚仲明政委带领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第一次从铁路北来到淄河流域,开辟抗日根据地,他们就住在长秋村。长秋村的老百姓和自卫团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像接待亲人一样欢迎他们。 冯毅之把自卫团一分为二,他叫堂叔冯敏任村团长,带领一部分人接待来回过胶济铁路的八路军和首长们,这部分人是以后成立益都县抗日第三区中队的基础。冯毅之则带领另一部分人去淄博矿区扩建游击队。适逢旧益都县三区区公所解散,王锡洪从区公所带回一支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湖北条子”,这是唯一的一支钢枪。由于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违抗蒋介石国民政府不准撤退的命令,主动丢弃济南逃跑,导致当时淄河流域溃散的国民党兵随处可见。冯毅之与同样起兵意欲抗战的李思亮一起,趁机收编收缴从前线溃败的国民党二十二师谷良民部下与枪支。对愿意一道继续抗日者表示欢迎,不愿在此抗日的留下武器发给路费走人。仅此就收缴枪支二百余、轻机枪两挺、八二迫击炮两门。更多的兵员来自于十里八乡的农民和淄博洪山煤矿的工人。当时遍及淄川县的道教“铁板会”,自我宣扬身板如铁、刀枪不入。为了抗击日军侵略,保卫家园,冯毅之也吸收了不少“铁板会”会员加入队伍。 ◎相关链接 长秋村建于唐朝 依山傍水石墙环绕 长秋村唐朝建村,现存完好的长秋村东门和南门,是清朝道光年间长秋村的村墙遗迹。这两座门楣上方分别镌刻着“怀阳”、“迎熏”隶书的石拱门,颇有中西合璧之神韵。 站在村子西淄河岸边向东仰视,从西向东,由低渐高,依地形连绵相接,被厚逾一米高达三米的青石村墙围拢的长秋村,俨然一座古城堡,把古老的千年山村百余户人家包裹得严严实实。长秋村村墙修建于清朝道光末年,应该在1850年之后。是时,鸦片战争清廷失败,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南京条约》,从政治经济诸方面大举侵华。沉重的赋税,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欺辱,内有盗匪四起,长秋村村墙即修建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据说,村墙修建完全是听命于朝廷命官指令,由冯氏家族担纲完成,当初目的亦是为了阻挡所谓的“长毛贼”袭扰村民。淄河岸边的山村长秋乡亲,就这样安居于这座古堡式村落,一直到了抗日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