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村民家中建起先烈纪念馆
2012年07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家中建起先烈纪念馆
  长秋村村民在阅读7月2日的《潍坊晚报》。
   冯毅之的侄媳妇翟慎花守护着冯氏先烈纪念馆。



◎本报记者携带报纸和生活品到长秋村,看望先烈后人 ◎村民们看到报纸很兴奋,还将本报作为爱国主义教材
  75年前,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我市西南山区的长秋村成为淄河流域开展抗日活动最活跃的一个村。7月2日,本报人文潍坊以《抗战堡垒长秋村》为题报道了冯毅之等长秋村人抵御外侮、血洒疆场的英雄事迹。文章刊登当天,本报记者携带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潍坊晚报》及牛奶、鸡蛋等生活用品来到长秋村,慰问当年抗击日寇的先烈后人及老党员,与他们一同缅怀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岁月。
  两座山门守护长秋村
  长秋村地处青州市庙子镇西南的阳明山旁,衔接沂蒙山边缘,是当地有名的抗战堡垒村。该村距离庙子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路程,因为修路,记者一行只能绕道淄博前往该村。
  7月2日,记者在庙子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长秋村时已是11时。村委大院旁边就是该村著名的建筑物——清朝年间修建的东门。东门全部由大青石堆砌而成,呈拱形状,上面破损的痕迹让人立即就能想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及当地村民与敌人所进行的不屈不饶的殊死斗争。石门上端写有石刻的“怀阳”两字,所以当地村民称之为“怀阳”门。“怀阳”门有5米高、5米多宽,上面的每块青石有1米宽、20厘米厚。石门上面已被密密麻麻的树叶包裹,尤其是石门左侧的那棵老槐树,仿佛在告诉每位前来缅怀先烈的人,这里就是抗战堡垒长秋村,这里曾为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留下过不朽的功勋。
  该村现年83岁的冯登商老人告诉记者,因为该村地处偏远山区,过去这里有土匪,村民们为了保护家园,就在长秋村周围修建了石头围墙和东南西北四座山门,“怀阳”门是其中的一座。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了村里的警戒哨,八路军就在门楼子上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敌情就立即通知村里的同志。因为“怀阳”门构造特殊,又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解放后就一直保留了下来。为了纪念先烈,村民们后来又在旁边栽种了这棵槐树,如今这棵槐树已有50多年树龄了。
  在长秋村西南侧是另一座保留下的山门,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南门,构造与“怀阳”门相符,不同的是,上面刻有“迎熏”二字。冯登商老人说,当初的四座山门就保留下来了这两座,所幸它们依然保存完好,就像当年的八路军一样守护着长秋村的百姓。
村民家建先烈纪念馆
  记者一行来到冯毅之的侄子冯希年家,给他送去了当天的《潍坊晚报》以及牛奶、鸡蛋等慰问品。记者看到,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种着黄瓜、豆角等蔬菜,今年84岁的冯希年和85岁的老伴翟慎花正在打扫纪念馆内的卫生。见到家里来了客人,老两口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
  记者注意到,西边两间房是两位老人住的地方,东边两间房就是村民们一直尊称的冯氏先烈纪念馆。屋内正面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冯毅之的一尊半身铜像,神态威严,目光有神。墙上高处悬挂着“风雨沧桑一百年”几个大字,下面悬挂着冯毅之及战友们的一些战斗和生活照片,以及他的生平和工作简介,还悬挂着他的一些诗歌及其他作品。
  屋内东面墙上悬挂着长1.8米、宽80厘米的一块匾额,上面写有“一门忠烈”四个大字,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西面墙上悬挂着反映马鞍山保卫战的电视剧《山河吟》的部分剧照和“一门忠烈”的情况简述。南面墙上则悬挂着来参观过的部分领导照片。
  “这间房子是我二叔冯毅之2002年出钱盖起来的,他逝世后,房内50多平方米的地方被开辟出来建成了他的遗迹室,摆放了很多他生前的照片、遗物、作品等供后人参观瞻仰。”冯希年说,每年“七一”“清明节”,市里、镇上就组织新党员来这里宣誓,还组织学生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报记者带去的40份报纸正好可以当作纪念馆里的爱国主义教材。
  “村东阳明山下,还建了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是上世纪80年代,由冯毅之、冯敏、冯殿笃等人捐款,为长秋村牺牲的抗日烈士们修建的。”该村村支书王希荣告诉记者。
看到报纸老人很兴奋
  现年83岁的冯保杰老人,是长秋村村民抗击日寇的见证者,也是本报刊登《抗战堡垒长秋村》照片中现仍居住在村中的唯一健在者。说起抗战时期长秋村村民艰难的日子,老人感慨万千:“没想到我还能活到今天,也没想到能有今天这样的太平日子。”
  当记者把当天的《潍坊晚报》递给老人时,老人拿着报纸翻来覆去,爱不释手。当他翻到B5版《布袋战术灭日伪嚣张气焰》一文时,一眼就看到了照片上的自己。“这张照片最前排最左侧的人就是我啊。”老人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向记者介绍起这张老照片中的人物来。“照片上这三位女同志都不得了,在抗战时期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不亚于那些老爷们!前排左三是当时的妇救会主任谢其英,她旁边的那位是长秋村邻村的,名叫赵俊美。第二排坐的那位女同志是何子健的爱人,姓陈,具体名字记不得了。第二排左边第三个是当时益都县第一书记陈书俊,他左边就是俺们村的冯毅之,当时是益都县县长。”冯保杰老人如数家珍般介绍着照片上的人。
  “这张照片的年代是不是登错了啊,我记得不是1989年。”冯保杰虽然已83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当他看到照片所刊登的年代时,老人说,这张照片上的人都是和冯毅之并肩作战的战友,解放后,冯毅之经常回来,这应该是1953年冯毅之回长秋村时一起照的。随后,老人从自家相册里拿出来一张同样的照片,照片已经发黄、破损,照片的背面写有“五三年五一”的字样。
◎村民讲述
飞机像大鸟 天天来轰炸
  冯保杰告诉记者,1942年时他才13岁,别看他年龄小,但是记忆还是非常深刻的。马鞍山保卫战打响前,因为日伪军对长秋村村民恨之入骨,经常来村子里骚扰,村民们只能四处逃荒要饭,只能在春节或麦收时才偷偷回家。到现在他还记得,八年抗战,他随着父母在外边过了四个春节。
  1942年11月的一天,冯保杰跟随父母逃荒至附近朱崖村,突然听到天空中传来巨大的轰鸣声,那是他第一次见到飞机,当然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那些像大鸟一样在空中盘旋的铁家伙就是飞机。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密集的机枪声,飞机轰鸣声和枪炮声一连持续了好几天。后来听大人们说,那是日军正在攻大马鞍山呢。
  “马鞍山易守难攻,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冯保杰老人说,那时山路非常窄,还非常陡,日伪军即使来的再多,也只能一个一个地过。只要八路军在山路上安排上两个人,上来一个灭一个,谁也别想冲过去。日本鬼子虽然有飞机,但是基本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马鞍山山顶面积不大,飞机的炸弹很难命中目标。但是对面山上的大炮很厉害,炮弹把马鞍山的三座庙宇都炸烂了。

村子遭扫荡 村民到处藏
  “鬼子来之前,父亲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只知道侍弄庄稼。”冯毅之的侄子、现年84岁的冯希年老人回忆说,抗战爆发后,受二叔冯毅之的影响,父亲冯登奎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心灵手巧的他后来成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新一营机械所所长。
  “1940年,那一年我12岁,经常跟随父亲步行到20多里地外的孙家岭村,当时新一营的机械所就设在这个村子里,父亲生火打铁,我就在旁边拉风箱。”冯希年说,当时八路军用的武器大多是“汉阳造”和“套筒子”,用久了,撞针、撞针簧,及爪子勾(音)等零部件很容易损坏,做过铁匠的父亲便自己生火打造维修。“这是我能够记起来的,跟父亲在一起的最幸福的时光。因为那段日子总是东躲西藏的,有家也不能回,父亲、母亲、姐姐和我常常是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子里,很难聚在一起。”冯希年说。
  1942年是抗战最为艰难的一年,日伪军一次次地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扫荡。作为扫荡的重点目标,长秋村中房舍已遭多次焚烧,没有一间完好的村舍.村民们被迫东躲西藏地散居在周边村庄中。当时冯希年和姐姐藏在临近的淄博境内的土湾村大姑家,父亲躲在赵家村,母亲则躲藏在另一个村庄。
  “1942年农历七月初六下午,有赵家村的村民跑来土湾村捎信说,当天上午父亲被日伪军抓住后枪杀了,尸体就扔在村头。母亲带着姐姐和我去赵家村给父亲收尸,当时兵荒马乱的没法运回来,没办法,只能就近安葬在了赵家村村东头的荒地里。又担心日伪军破坏,连个碑也不敢立。”事情虽然已过去了70年,如今回想起来,冯希年仍声音颤抖,眼眶里热泪翻滚。“直到解放后,才由二叔冯毅之提议将父亲的遗骸迁回了长秋村本家的墓田里。”冯希年说。  文/图本报记者 张振民 曾庆建 庞志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