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笔尖上的大考·报考
 
标题导航
为了和平使命 315名官兵枕戈待旦
2012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和平使命 315名官兵枕戈待旦
  中国第七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的315名官兵列队。
  维和官兵风采




◎第七批维和工程兵大队在潍组建,
本月中下旬出发 ◎记者走进军营了解官兵们的生活
  中国第七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的315名官兵将于7月中下旬分两个批次乘坐联合国包机开赴苏丹,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前几批维和官兵们顽强的作风和乐观的精神还是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七批维和工程兵部队今年6月8日在驻潍某部成立,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训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了这支部队,了解官兵们平凡而又与众不同的生活……
维和部队官兵 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素质
  7月3日,记者来到驻潍某部的操场上,见到了维和大队大队长刘万靖上校。他向记者介绍了维和部队的相关情况。“维和部队具有鲜明的中立性,其成员必须来自与冲突双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它不同于一支普遍意义上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支维和大队下辖3个工程保障分队、1个支援保障分队和1个警卫分队,主要担负任务区内道路、桥梁和机场的修建与维护,勘察水源、钻井等工程保障任务。参与此次维和的315名官兵全部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考核,其中90%以上的参加过抗震救灾、国际维和、重大军事演习等急难险重任务,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军事素质和战斗作风。
  当前,苏丹局势紧张,使维和官兵面临极大的安全威胁,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防卫能力,大队在抓好专业基础训练的同时,制订和演练了营区防卫、机动途中防卫、遭敌武装分子袭扰、作业点施工防卫等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有效提高了组织指挥和防卫制敌的能力。
警卫士兵刘旭 各项技能样样都精通的“全能”兵
  在电视中我们经常会看见手拿狙击步枪,全副武装的“特种兵”,他们几乎无所不能,各项技能样样精通。1982年出生的刘旭就是维和部队中的一名“全能”警卫士兵。
  记者见到刘旭时,他正在靶场进行射击训练,他有着黝黑的面庞和强健的肌体。在随后的交谈当中,记者发现他十分开朗健谈,但又不失沉稳。在刘旭的两手虎口处有一层厚厚的老茧,由于经常训练打枪,这是避免不了的。
  “我在部队负责特侦,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好战友们的安全。”2001年入伍,已经参加了两次维和任务的刘旭说,警卫工作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随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稳重的性格,更需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记者了解到,刘旭获奖无数,他曾在2005年获得了军区颁发的“特级侦察能手”荣誉称号,当时能获得这个称号的在整个军区内也没有几个。
  刘旭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枪,入伍后有机会拿起枪训练,非常兴奋也很珍惜。现在他不仅要练习打固定目标、运动目标、隐显目标,还要练习夜间射击。“在维和部队担任警卫需要的就是‘全能’,这个工作需要考验士兵的综合素质、射击、战场救护、战术指挥、排雷……各方面都要精通。”刘旭说,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和平”的使命和责任,让他有了坚持下来的动力,对这次维和任务他还是十分有信心的。
驾驶员孙志明、修理 上阵亲兄
  在中国第七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的315名官兵当中提起孙志明和孙雷俩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一个是驾驶员,一个是修理工,不仅技术素质过硬,而且还是亲兄弟。

兄弟从小立志从军
  7月3日,在驻潍某部的操场上,孙志明和孙雷兄弟俩正在专心修理一辆军用卡车。记者发现,尽管两人不是双胞胎,但却长得十分相似,修车时两人配合地十分默契,不时讨论车辆出现的故障原因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战场父子兵,上阵亲兄弟!”这句话用在他们哥俩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弟弟孙雷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梦想着在大型任务中并肩战斗,这次维和算是了了我们哥俩的一个心愿。”
  据了解,孙志明是2001年入伍的,弟弟孙雷是2004年入伍的。孙雷虽然入伍晚,但已经第三次参加维和了,而这次却是孙志明的第一次。兄弟俩都是“80后”,哥哥孙志明是1981年出生的,在部队里当驾驶员,弟弟孙雷是1986年出生的,是部队里的修理工。
  记者问及兄弟俩的经历,哥哥孙志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老家是临沂的,父亲在村里是民兵连的连长,从小我和弟弟就特别喜欢军人。”孙志明说,他和弟弟从小就爱听部队的故事,观看军事题材的影片,他们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能保家卫国。“爸爸没有穿过军装,他的梦想就是能让我们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所以我们兄弟俩当兵也是完成爸爸的一个心愿。“
互相鼓励相互竞争
  在部队训练中,哥哥孙志明精通驾驶,弟弟孙雷精通修理,因此两人经常交流,有时候哥哥教弟弟驾驶技术,有时候弟弟教哥哥修理技术,两人在平时训练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两兄弟也互相竞争,比工作、比作风、比干劲,看谁工作更出色,受到表扬多。5公里越野训练中,孙志明一开始只能跑出24分20秒,这仅仅是刚刚及格的成绩。孙雷跑出20分40秒,这个成绩就算是优秀了。孙志明不甘心输给弟弟,此后的每天早上,他都要提前1个小时起床。“正常的起床时间是早上6时,我5点就起床,背上沙袋围着操场跑步。”孙志明说,就这样训练了一个多月,在一次5公里越野训练中,他终于跑出了20分50秒的成绩,尽管那次弟弟的成绩是20分39秒,他还是输了。看到哥哥进步了这么多,弟弟孙雷鼓励他继续努力,刻苦训练。
  刘万靖告诉记者,这哥俩从入伍开始就一直“拗着劲”,孙雷为了不让哥哥孙志明超过他,平常的训练也更加努力了。正是源于他们这种不服输的性格,兄弟俩的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训练生活都要“勤”
  孙志明告诉记者,他觉得不管是训练还是平时的军旅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勤”。作为一名车辆驾驶员,对车辆的保养检查都要“勤”。车辆和司机是一对一负责的,要求驾驶员出车和回车都要把车辆检查一遍。每次出车前都要确认确实没有问题才可以出车,就算车辆很长时间没有出行任务,也要至少保证1个星期检查一次。
  弟弟孙磊告诉记者,在苏丹维和期间,驾驶员出车回车都需要仔细认真地检查车辆安全情况,因为当地的地形十分复杂,一旦车辆出了问题,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让孙雷印象最深的是,在维和期间,外军的一辆特种车辆突然坏了,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常保养、检查,加上地形比较复杂才引发故障。而当时外军修理人员的技术还不行,因此无法排除故障,就请中国的维和部队官兵帮忙维修。
  “当时部队领导派我去帮助外军修理故障车辆,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旦自己修不好,不仅没面子,还给国家丢了脸;可是转念一想,一定要在外国人面前‘露一手’。当时就只有我和翻译两个人,我修了4个小时就把故障排除了。”孙雷说,修完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当时外军的领导都夸我们的技术过硬,中国军人了不起,自豪劲就别提了!”
哥哥向弟弟“取经”
  部队即将出发,孙志明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成为了维和部队的一员,并且能和弟弟并肩战斗;紧张的是自己没有经验。他现在正加紧向弟弟“取经”,以便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谈到哥哥“取经”,弟弟孙雷告诉记者,他这是第3次维和了,一些突发状况在平时都训练过,只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就可以了,不必太过紧张。
  孙志明、孙雷兄弟俩表示,作为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人,能够走出国门,代表祖国执行维和任务,深感荣幸。任务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安全形势,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锤炼了他们过硬的作风,顽强的意志。虽然临走时还十分挂念父母,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祖国需要,为了“和平”这个使命,他们可以到天涯海角。
工孙雷 弟,一起参加维和圆了心愿
◎装载机操作手王迪
“90后”新兵过关斩将入选
  在这次维和部队中不仅有80后,还有不少的90后。王迪就是一名1990年出生的装载机操作手,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进行装载机的操作训练。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王迪从装载机上一跃而下。他的个性十分腼腆,脸上仍带着一份稚气,和大多数“90后”一样,从小到大,被父母家人视作“掌中宝”。
  记者了解到,老家在淄博的王迪是一名2011年刚入伍的新兵,是部队的装载机操作手,像他这样的新兵能入选维和部队的非常少,他是从600多位列兵中选出的其中之一。“入伍前,我以为部队生活像电视里那样,既刺激又有趣。”王迪说,到了部队他才知道,新兵每天大部分时间除了技术训练就是体能训练,突然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些“程序化“了,一开始特别不适应,但是经过半个月的磨合,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军旅生活。他在当兵之前就已经对装载机有一定的研究,也学过几个月,有了一定的基础,2011年入伍之后,操作装载机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谈到这次能入选维和部队,王迪立马严肃起来,他告诉记者:“我是2011年刚入伍的新兵,一开始报名的时候很多战友都觉得我是开玩笑——一个新兵就想入选维和部队。谁知经过层层的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我竟然入选了。可能这就是我们90后的特点吧,敢拼敢做,加上在部队的磨练,自己的思想和技术更加的成熟了,我觉得我能行。”
  现在,王迪除了训练外,就在宿舍里学习英语,“去维和语言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而我的英语并不好,现在下功夫虽然有点临阵磨枪,但我想还是有一些效果的。”王迪说,他会加倍努力,展示“90后”中国军人的风采。
◎驾驶员李红伟
告别刚出生的孩子去报名
  在维和部队里,1981年出生的李红伟,1998年入伍,是一名老驾驶员,也是唯一一个士兵代理排长。他精通所有通用车辆的驾驶,安全行驶了20万公里。
  提起这次参加维和,李红伟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参加,报名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刚刚出生10天。“当时我的妻子并不同意,因为我们一去就是8个月,所以妻子希望我能陪在她和孩子的身边。”李红伟说,由于他现在是封闭训练,所以和妻子都是电话联系,但是他明白这是军人的职责,要从大局出发,妻子最终还是同意他参加维和。
  在当兵过程中,李红伟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他开车载着工作组去执行任务的时候,路况不是很熟悉,前面又有一辆轿车突然轮胎抱死,李红伟沉着冷静,迅速处理,与轿车以仅10厘米的距离擦肩而过。正是由于当时李红伟精力集中,加上他多年的驾驶经验,才没有造成事故。“我认为开车最重要的就是要精神高度集中,一点疏忽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李红伟说。

◎驾驶员郝国栋
条件再艰苦也从来不抱怨
  与李红伟一样,郝国栋也是1981年出生的,1999年入伍。他和李红伟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在2008年第一次维和的时候,也是自己的孩子刚刚出生,当时他还在家休假。得到命令后,他立即从家里赶到部队参加维和训练。郝国栋说,“我觉得欠妻子和孩子的太多,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能在他们身边,等我退伍后会好好补偿他们。”
  2008年,郝国栋参加第一次维和,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当时他们在当地帮助非洲同胞维修停机坪,需要把沙子挖走填上红土,能让民用或者军用的飞机更加安全的降落。“每当风把沙子吹起来,就会把脸刮得特别疼,而且我们对当地的炎热也十分不适应。”郝国栋说,他们在维和训练时进行过耐热训练,戴着帽子、穿着长袖衣服,扎紧腰带,在炎炎烈日下站军姿一个小时,许多战士的迷彩服被汗水浸泡得变了颜色。尽管如此,他们许多人第一次去参加维和的时候还是极不适应。
  同时,由于当地的道路不平,驾驶员开车的时候十分的颠簸,有时候都是一边呕吐一边开车。尽管车上有空调,但在发生故障时,驾驶员要在封闭的炎热环境中继续开车,外面的温度有45℃,车内在60℃以上,十分辛苦。有很多时候还要在太阳底下工作,几个小时候皮肤就会被严重晒伤,不出几天就会脱掉一层皮。“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我们没有一个抱怨的,我觉得这就是一名军人的职责,看到和战友们一起维修好的停机坪,不少非洲同胞纷纷向我们竖起大拇指,我们觉得值了!”郝国栋说。
  A6—A7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路欣 本报通讯员 汲宏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