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世伟用左眼看东西距离很近都看不清楚。 |
|

|
|
再次见到昌乐县的郑世伟,记者几乎认不出他来了。今年15岁的他高高瘦瘦的,早已不是2009年记者曾经采访的那个蜷缩在大人臂弯里的小孩儿了。2009年11月3日,郑世伟获得了市教育部门发放的特困学生救助金。父亲服刑、母亲改嫁、随爷爷奶奶艰难度日的郑世伟,虽然品学兼优,如今却又遭遇左眼重疾。今年7月,郑世伟被确诊为“视神经萎缩”,一两万元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实在无力承担。
家庭残破如今又患病 “孩子很要强,不让俺找你们,可孩子的眼睛这个样,要去北京治,俺是真没有办法了。”7月14日,记者走进昌乐县鄌郚镇枣园村郑世伟家时,他的奶奶眼里含着泪水,说出了心中的苦涩。 本报2009年11月4日A3版曾以《让孩子们顿顿有炒菜可吃》为题,报道了我市教职工捐款救助530名孤儿学生的情况,其中就有郑世伟。当时他还是昌乐县鄌郚镇北良小学的一名学生,父亲入狱,母亲改嫁,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靠爷爷拾荒维持生活和学业,获得了我市教育部门每年1000元的特困学生救助金。 如今,郑世伟已经读完初二,今年秋天就升入初三了。有了我市教育部门的救助金,又有学校老师的帮助,郑世伟的生活虽然不宽裕,但是还能维持下去。但近来,他的左眼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了,去医院检查竟然是“视神经萎缩”。无奈之下,郑世伟的奶奶再次联系了本报记者。 万元医疗费担不起 7月14日,再次见到郑世伟,记者发现他长高了很多,但浑身精瘦,胳膊、腿都很细,身体看上去十分单薄。 得知记者要来,郑世伟的爷爷郑廷友当天很早就起床了,把茶杯洗刷好,准备好了水。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郑廷友就在农村免费查体中检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他,走路拖不动腿,眼睛花看不清事物,都是糖尿病的原因。尽管如此,今年82岁的郑廷友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病了。“我这把年纪无所谓了,就是心疼这个孩子,才15岁,眼看着左眼看不清事儿了,让人心疼啊。”郑廷友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老人告诉记者,郑世伟上小学一年级时,左眼就有时看不清东西,但他们都没太在意,再说也没钱去看病。今年上半年,郑世伟的左眼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了,7月8日,郑世伟去母亲家,母亲吴女士带着他先后到昌乐县一家医院和潍坊市人民医院检查,最后被确诊为“视神经萎缩”。 记者发现,对于纸上的正常字迹,郑世伟用健康的右眼距离一米多也能看清楚,但用左眼看,距离15厘米左右就看不清了。郑世伟说,医生告诉他,这种病最好去北京医治,估计费用要在一两万元,这对于郑世伟的家庭来说,实在难以负担。 学习成绩全部是A 记者了解到,郑世伟升入初中后,他所在学校的一位张姓副校长,在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主动承担了郑世伟上学期间的伙食费,每周45元,郑世伟因此可以和所有住校的同学一样,在学校食堂吃饭,这对他来说很重要,能够补充一下紧张学习所需的营养。此外,郑世伟可以每月领到100元的市教育部门发放的救助金。但是这些仅能勉强维持郑世伟的生活和学业,他穿的衣服都是捡拾别人的。 郑世伟告诉记者,自己的亲生母亲改嫁后,从来没有回来过,自己也只能在每年放暑假时去看望一下母亲。如今,母亲又有了一个孩子,而且孩子身体不好。郑世伟说,自己的母亲也不富裕,母亲后来嫁的是个建筑工人,对自己不错,但因为能力有限,所以,要想拿出一两万元的费用来给自己治病也很难,这让母亲这些日子一直很犯愁。 当天,记者从郑世伟所在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那里了解到,郑世伟在校学习非常好,所有成绩都是A,他所在的班级里有50个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基本名列前茅,一直都在班里排前5名。而郑世伟平时非常谦虚,从来不给学校和老师惹麻烦。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疾病的折磨,让人看了很是心疼。 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