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希拉里访埃及 示威者扔鞋子 |
◎到访目的不明确,分析称意在稳固与埃及的关系 ◎埃及民众认为美国经济援助不会是“免费的午餐” |
|
|
埃及的美国大使馆外,埃及民众将鞋子扣在希拉里的画像上进行抗议。
|
|

|
|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7月14日到访埃及,当天与新任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首度举行会谈。美国国务院官员说,希拉里此行意在更好了解埃及打算在政权过渡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步骤。然而希拉里在15日访问埃及港口城市亚历山大时遭到抗议,示威者向希拉里的车队投掷番茄、鞋子和塑料瓶,更有示威者大喊曾与克林顿闹绯闻的白宫前实习生莫妮卡·莱温斯基的名字。 示威者高喊希拉里“情敌”名字 这是埃及新总统穆尔西当选之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首次访问埃及。 15日,希拉里的车队在港口城市亚历山大遭遇抗议人群,示威者投掷番茄、鞋子和塑料瓶,其中一个番茄命中了一名埃及官员的面部。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表示,希拉里和她所乘坐的车辆都没有被杂物击中。 示威者还高喊“莫妮卡”,即希拉里的丈夫克林顿性丑闻中女主角莫妮卡·莱温斯基。更有人直接喊出了“滚回去,克林顿”的口号。 路透社称,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示威者的身份,也不知道他们属于什么政治派别。 对于希拉里的来访,埃及民众并不欢迎,他们自发组织游行队伍到美国大使馆门前抗议,有的人还将皮鞋拍到希拉里的照片上,要求希拉里离开埃及,并打出“不要试图干预埃及内政”等标语。14日晚,曾有示威者在希拉里下榻的酒店门外高呼反对穆斯林兄弟会的口号,指责美国支持穆斯林兄弟会。 当天,希拉里在刚“开张”的美国驻亚历山大领事馆发表讲话。她说:“我要说清楚,美国没有干预埃及内政,没有选择胜利者或失败者。即使我们可以这么做,我们也不会做的。” 由于希拉里到访目的不明确,民间的抗议由此引发。埃及民众对美国的经济援助表示怀疑,认为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另有部分示威民众同时喊出反对穆尔西的口号,认为穆尔西如果接受美国的援助就是达成了某种协议。 埃及军方称不容许有人垄断国家 希拉里15日还与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坦塔维会晤,讨论民主过渡。此前她已与新总统穆尔西探讨了当前局势,并表示希望埃及军方回归到单纯维护国家安全的状态。 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位美方官员透露,希拉里与坦塔维的会面超过1个小时,讨论了埃及的政治过渡以及美国的援助计划。希拉里在会晤中强调,埃及军方必须保护所有埃及民众,包括妇女及少数群体的权益。坦塔维则强调,埃及现在急需帮助,让经济回到正轨上。 不过,坦塔维在会面后数小时在一个军事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埃及属于所有民众而非某一团体,军方不会容许他们垄断国家。任何外来势力均不能阻挠军方保卫国家领土和人民安全的决心,军方将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虽然他没有点名提到是什么组织,但明显针对穆斯林兄弟会,令双方的矛盾更加白热化。 同一天,埃及军方发表声明,强调军方只为埃及的国家利益而奋斗,不应成为各方冲突的目标,呼吁国内各党派和团体联合起来协力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虽然军方在6月30日将权力移交给新任总统穆尔西,但埃及政坛并未实现和解。 美国在埃及的角色仍不明确 埃及与美国的关系原本十分紧密,美国还每年为埃及提供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但今年初,埃及突袭了几个受美国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并指控这些组织非法接受外国资金。直到埃及方面允许涉案的美国公民和其他外国职员离境,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美联社15日评论说,希拉里在埃及的一系列会见有两个目的:一是稳定“埃及没有经验的民主”,二是稳固与埃及“原先坚如磐石,但现在日益松动”的关系。埃及《东方报》15日称,穆巴拉克下台后,美方多次威胁要削减对埃及的经济援助,但由于害怕彻底失去这个中东好友,美国最终没有这么做。然而,穆尔西的新政权必然不会与穆巴拉克一样,一味以美国利益优先。 埃及《第七日报》称,在穆巴拉克以后,美国在埃及的角色仍不明确。希拉里虽然表示将促进穆尔西与军方对话,但美国在新总统和老朋友埃及军方之间的立场存在不确定性。多年来美国为埃及提供了巨大的军事援助,如果完全偏向民选总统,则意味着过去的钱都打了水漂。因此,奥巴马政府仍会选择一种折中的策略,这也导致美国在埃及民主转型进程中角色仍不明确。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说,由于美国支持埃及革命,并导致穆尔西当选,现在除了与在埃及地位上升的伊斯兰政治势力合作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因此,希拉里向来自穆兄会的穆尔西传递了美国的4个重要信息,即美国关注埃及的妇女地位、少数族群权益、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以及美国支持民主”。 ◎新闻背景 美曾扬言“永不和穆斯林兄弟会对话” 就在希拉里与穆尔西会面并表示支持这位埃及新总统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开罗的记者撰文称,也就在不远的过去,一位美国国务卿还曾宣称,华盛顿没有、也永远不会和穆斯林兄弟会对话。但是,来自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自由与公正党的穆尔西今年6月成为埃及第一位自由选举选出的总统之后,奥巴马政府立即与埃及新总统接触,表示出美国接受无法避免的事实、希望获得最好的结局。 近年来,美埃关系可谓错综复杂,对于美国来说,还有点有苦难言。从战略意义上说,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美国支持穆巴拉克在国内对当地的穆斯林极端势力进行打击,美国认为穆斯林兄弟会就是极端危险的恐怖组织。所以,美国声称“永远不会和穆斯林兄弟会对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埃及出现政治动荡后,美国起初是支持穆巴拉克的。但随着埃及最大的反对党穆斯林兄弟会的势力越来越大,美国才不得不改变态度。如今,“永远不会和穆斯林兄弟会对话”言犹在耳,希拉里与穆尔西会面时难免有些尴尬。
◎相关新闻 希拉里访问老挝也曾遭遇难堪 7月11日,希拉里访问老挝。因为过去57年美国几乎已把老挝从外交版图上抹去,希拉里此次老挝之行便被看做“破冰之旅”。分析人士认为,既然是破冰之旅,美国就应该表现出愧疚,弥补当年的过失。但希拉里此行,不但时间仓促更欠缺诚意,引起当地媒体和民众不满,令她遭遇难堪。 老挝曾是法国殖民地,1945年摆脱法国统治而独立。越南战争期间,老挝的游击队和越南军队曾结成联合战线。为了消灭红色政权,美国向老挝边界及老挝国内投下了200万吨炸弹,当时老挝人口约200万,平均每个老挝人几乎“分摊”1吨炸弹。这些炸弹中有1/3当时并未引爆,使得老挝变成了雷区,更成为历史上人均遭轰炸最为严重的国家。自1975年以来,2万多老挝人死于战争遗留下的炸弹。而美国目前居然没有为老挝这些残留炸弹的受害者做过任何赔偿。 希拉里此次的破冰之旅,字面上虽尽显庄重,但内容却空洞无力。对于这个半个世纪依旧深受美国伤痛的国家,希拉里只是以4小时旋风式访问而结束。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希拉里在访问期间,虽然与老挝政府探讨了联合清理越战时期遗留炮弹,同时她还看望了炸弹受害者,但在对给予受害人赔款问题上,她依旧只字不提。 本报综合《新闻晚报》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