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但愿收费站的鞭炮声有点警醒
眼保健操的效果不应该盲目质疑
“活祭老父”折射制度救济的逼仄
体检的尴尬纠纷原本可以避免
2012年07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祭老父”折射制度救济的逼仄
陈尧



  7月16日上午,长沙杜甫江阁附近,一位72岁的老人在风雨中被儿女“活祭”。据悉,老人贺某今年72岁,湖南邵东县人,患有脑出血、脑梗塞及肺炎,病危,来长沙医治,因交不起医药费,无法入院。儿女头裹白布,搭上祭台,点燃香烛,祭祀父亲。希望以此引发社会关注,寻求帮助。 (7月17日《潇湘晨报》)
  一边是善意的目的,一边是极端的手段;一边是生命的希望,一边是未必道德的行为。如果孤立看待前者与后者,它们的面目如同海水与火焰、天使与魔鬼一样清晰明了。不过,现实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很难简单用是或非、善或恶来评价某个具体事件,一如“活祭”病重父亲。
  有民俗专家说,当地并没有活祭风俗,以这种方式来寻求救助和祝福,会对老人造成一定的心灵伤害。这样的观点不仅没有任何问题,还得到了老人的明确回应:“不安逸,心有点发慌”。但问题是,在各种出格炒作早已令人审丑疲劳的背景下,除了“活祭”外,走投无路的子女还能采取什么方式来寻求救助,进而挽救病情日益加重的老父亲?
  诚然,我们不应该为“活祭”辩护,但我们更应该理解现实的无奈、生活的悲怆和对生的渴望。当目的与道德几乎不可兼得时,如果我们一如既往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这些走投无路的子女保持足够高的道德水准,或者去寻求其他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正当途径,那未免显得过于冷漠和残忍。毕竟“病来如山倒”,一个病情日益加重的72岁老人,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等待的时间资本。
  “活祭”病重父亲,很容易让人想起前几天曝光的“刻章救妻”事件,乃至去年发生的“母亲跪行救女”炒作事件。于许多普通民众而言,“病不起”早已成了一种真实的生存写照,一种可致人丧失人格尊严的现实因素。从这个角度上看,“活祭”病重父亲所拷问的,与其说是个体的道德水准,不如说是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