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天津沦陷于敌寇铁蹄之下。在河北肖张镇的乡间,利迪尔接连救助了两名被日寇伤害的中国人。其中一人在日军的一次斩杀中幸存,却无人敢去相救。利迪尔将他送到医院,病愈后的这位幸存者,赠给利迪尔一张自己画的牡丹图。
放弃国内优厚待遇 回到第二故乡中国任教 7月12日,400米跑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利迪尔就在旅馆里开始编写他的讲义,一向低调的利迪尔尽量避开记者的采访,他“不想对记者讲更多的话”。如果不是因为信仰原因将预赛时间为星期日的100米跑放弃,利迪尔还会在这个他最具优势的项目上创造另一项纪录。因为同样的原因,他还放弃了参加4×100米和4×400米接力赛的机会。几天之后,奥运会还未落幕,利迪尔便随英国代表团回到国内。 在英国伦敦,利迪尔一下火车,就被来自苏格兰的同胞扛在肩上;列车停靠家乡爱丁堡,利迪尔再次被前来迎接的人们扛上肩,一路欢呼。 7月17日,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阿尔弗雷德·尤因爵士授予利迪尔科学学士学位,随后将一顶橄榄枝编成的桂冠戴在他头上,橄榄枝是经特许从皇家植物园里折取的。典礼结束后,同学们搭起轿椅,欢呼着将头戴橄榄枝桂冠的利迪尔抬上街头。 戴着奥运冠军的光环,作为颇为稀缺的大学毕业生,摆在利迪尔面前的是一条令众多年轻人羡慕的路:或者在体育方面进一步发展,或者找一份稳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实际上,已经不少地方开出优厚的待遇向他招手。然而,利迪尔决定重回中国。 1925年8月,利迪尔在英国做完一年巡回演讲后,回到他的出生地、第二故乡中国天津,在一所中学——新学书院任科学和体育教师。 七旬老人著述记载 利迪尔在潍抢救抗日战士 “在进入新学中学之前,利迪尔作为外籍新教师,必须到偏远地区进行实习,他选择的地点是山东潍县的一处乡村。在那里,利迪尔曾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抢救抗日战士,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的救死扶伤精神。”2000年,天津一家报纸连载的长篇纪实《世界飞人》中有这样的记述。文中的新学中学,即新学书院。 《世界飞人》署名于文级、宋曙光。于文级曾在新学书院读书,撰写此文时已经70多岁。文章称,利迪尔在潍县救助两名抗日战士,是《我记忆中的埃里克·利迪尔》一书最早披露,作者是当年曾与利迪尔同时囚禁在潍县集中营里的一位狱友。 1993年,于文级将此段内容翻译出来,找到曾和利迪尔同在新学书院任教、年近九旬的刁培树。“刁培树老人的回忆,与那位英国人的著述基本相符,只是有些情节更为翔实可靠”。根据刁培树的回忆,于文级又加以补充,写入了《世界飞人》。其中有这样的细节: “利迪尔实习的山东潍坊解放区不远的一个乡村,利迪尔听当地人说,有一位被日军打得遍体鳞伤、生命垂危的抗日战士,正躺在一个被遗弃的破庙里,没有人敢去救助,因为日本鬼子异常凶残,如果得知是谁救了那个伤员,就会遭到逮捕和杀头的报复。” “利迪尔动员了一名工人做伴,冒着生命危险,于当晚赶到那座破庙,将伤员抬出坐到自行车上,趁着夜色,找到一家几近荒芜人烟的小店,将伤员暂时安置在那里。第二天,他们又赶到那个伤员留住的小店,用自行车将伤员送到了医院。” 另一次救助,是老乡们告诉利迪尔日军屠杀6名八路军战士后,有一名战士气管未断,似乎还有一口气。“看到那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滚落在地”,“利迪尔目睹这一惨案,非常震惊”,立即将幸存的战士送往60里外的医院,并在病房一直守护了三天三夜。 利迪尔自述揭谜底 救助行动发生在河北肖张 “就在我们从天津回萧张宣教站的路上,我和随行者听见了呻吟声”,“他躺在一个庙里,离我们教会医院还有20英里路程。没有一辆马车敢带他走,因为怕路上碰到日本人。但是,一个中国马车夫说,如果我和他在一起走,他就驮这个伤员。对他来说,这会非常危险,但我认为,就我自己而言,还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利迪尔的亲述,事情发生在1938年2月18日。2008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凯迪所著《奔跑人生》中文译本引述了此事。 显然,《世界飞人》中描述,包括刁培树的回忆,均将时间和地点搞错了。于文级所写利迪尔回中国进入新学书院之前,是1925年7月18日至8月底。此时不可能有所谓的“山东潍坊解放区”。事实是,利迪尔回中国后的一个多月,是与家人在北戴河度过的。利迪尔所提到的萧张,即现在的河北省枣强县肖张镇,当时是八路军游击队活动区域。著名长篇小说《平原枪声》,就是以肖张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为背景所写。 根据利迪尔自述,马车拉着伤者,自己骑自行车跟在后面。傍晚到了胡庄村,利迪尔找到邻近镇子里的“带领人”,将伤者安置在一破庙里。伤者在庙里躺了5天,每天有人送饭。利迪尔再次经过,发现“他还一直活着,这让我们大为惊讶”,利迪尔答应第二天来接他。 第二天一早,利迪尔带人穿过镇子赶往破庙时,发现了日军的机动部队,幸好他们没有被发现。接上伤者走到霍庄村时,利迪尔听说还有一个受伤的。此人曾与其他5人一起被日寇斩首,后来村民发现他还活着,利迪尔将他一起拉到了医院。两天后,第一个伤者不治身亡,第二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幸存者伤好后,送给利迪尔一张自己画的牡丹图。利迪尔这才知道,他救活的人叫李心笙,是一位能写会画的乡村画家。
◎延伸阅读 以讹传讹错误之说 仍然在网上频频误导读者 网上检索,关于利迪尔救人的事迹有多种说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国内媒体曾对在中国出生,又长眠于中国的奥运冠军利迪尔进行过一段集中报道。其中一家报纸刊发《奥运冠军冒死救出八路军 成名经历拍成著名电影》称,“抗日战争爆发后,利迪尔两次从战场上将两名奄奄一息的八路军战士送到教会医院并抢救过来”。 此前,就有一家媒体报道,在距山东潍坊不远的一个乡村,利迪尔救了被搁在废弃破庙里的抗日战士后,又救活了另一名日军屠杀中幸存的抗日战士。报道称,“据说,这两名被利迪尔救过的抗日战士至今仍健在。遗憾的是,他们的地址和姓名已无人知晓”。此说与《世界飞人》所述如出一辙。还有的媒体称,利迪尔“用自行车驮着这个抗日军人奔跑了20多里,送到医院救治,最后这个抗日军人竟然神奇般地被抢救过来”。 《奔跑人生》作者在书中介绍,所引利迪尔救伤者一段,是利迪尔1939年回英国休假期间亲述的。利迪尔的亲述以及李兴笙所送牡丹图,曾印成单张发放。1966年,利迪尔的一位朋友曾寄了一些单张给李兴笙。利迪尔的亲述,应当是最为接近事实真相的。 2009年,此前连载的于文级、宋曙光所撰《世界飞人》,修改为《李爱锐传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署名于文级。在《李爱锐传略》中,作者纠正了在“潍坊”救助等错误,但此书并没有网络版,原先以讹传讹的一些错误说法仍然挂在网上,误导着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