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教育“阴盛阳衰”引思考 |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纷纷盛行“娘子军” ◎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孩危机”成热议话题 |
|
“男孩危机”是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一个话题。男孩是否真的遭遇危机姑且置之一边,但从高招现场传出的信息显示,文科专业的老师们又该惊呼“红肥绿瘦”了。高校男女比例失衡是一个全球性话题,而在中国又有极其鲜明的烙印———应试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重了“男孩危机”,并将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从更长远的时空来看,还将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创新力。 “红肥绿瘦”知多少 “红花多,绿叶少!”河北省内一所师范类高校招生人员从现场发出感叹说。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计划招生328人,其中招录男生仅63人。近六年来,此专业男女生比例一直在此基数上徘徊。而在代表高层次人才的硕博研究生培养上,男生几乎完败,多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都是清一色“娘子军”。 “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表现尤为明显,中国传媒大学研招办的老师介绍说,传媒大学男女研究生比例为1:2。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2007年开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以前工科院系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 高校女生不仅在数量上超越男生,入学成绩和校内表现亦让人刮目相看。以公众最关注的高考状元为例,1999年,各省高考状元男生占65.22%,女生占34.78%;10年后,这一比例为,男生占47%,女生占53%。 在参与社团组织和奖学金分配上,文科院系的女生更是独占鳌头,近几年来,在教育部所颁发的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女生获奖比例远高于男生,部分师范院校的男女获奖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1:10以上。 过去,女大学生数量剧增一直被视为男女受教育差距缩小,是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大学女生增多,并不表明女性地位在提高。”面对来势汹汹的女生潮,一些高校的学者对此表示了审慎的乐观。 招生时向男生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兵注意到,大学生男女比例失调是个全球性问题,在人们眼中更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男生,成绩能够达到招生底线或有上大学愿望的男生数量正在衰减。 以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为例,近来申请上大学的优秀男生一直出现短缺现象。为了保持足够多的男生,美国新生入学的成绩并不完全根据SAT或者ACT的平均成绩而定。部分学校坚持男女应在同等条件下入学,造成的结果是女生人数占到近2/3。 在西方,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学校对男生降格以求,并没有招致过多的非议。而在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相关做法是质疑的对象。 近两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提前批次的录取上,在划定最低分数线的情况下,采取了男女区别录取的方法。如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在广东的理科女生投档线632分,比男生投档线588分高出44分。 同考不同分,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它涉嫌歧视女性,有违教育公平。来自高校方面的回应说,此举是为了平衡男女比例,是自主办学的体现。国际上名校的招生,对男生都有一定倾斜。 一位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男女分别排队录取上,过分苛责大学并不可取。学校之所以偏爱男生更多可能从就业考虑,因为目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偏爱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处于劣势,而就业率的高低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就业率低可能会引来黄牌。 小学成了“女儿国” 大学“阴盛阳衰”固然有其存在的国际背景,在中国却凸显出鲜明的本土特色。 一位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出现男女比率几何式落差表现出深深忧虑。“且不说女生过多对课堂气氛等影响,这些学生将来很多都要走进中小学课堂,会进一步加剧中小学教师‘娘子军’现象。” 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娘子军”现象,已蔚然成风。在石家庄市的多家公立幼儿园,公示牌上显示,除了炊事员和保安为男性外,师资均为“女儿国”;小学校园内仍然是“红肥绿瘦”,为数不多的男老师多为爷爷辈。 女教师虽有细心、敬业等长处,社会各界还是担心,男教师稀少的失衡状况会让校园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更易变得娘娘腔,失去毅力和勇气,也会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女教师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症状。 在基础教育阶段,男生就已居于劣势。相关部门对城乡的抽样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女生总体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在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专家们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充实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教学和学生成长都不利,尤其是众多男生“伤不起”。 “师范院校女生多得让人难以忍受。”一位师范院校的老师抱怨道,现在他一走进课堂,就见到女生们齐刷刷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做笔记,为数不多的男生懒洋洋地蜷缩于某个角落,一抬头的功夫,还有人溜号了。 “男孩危机”的背后 “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危机问题。”顾海兵认为,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更适合女孩子的性格心理特点。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做听话的好孩子,调皮捣蛋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女生比男生更易服从,讲究按部就班,相对获得好感的机会更多,更易在鼓励和嘉许中获得正能量。 另一方面,现行的应试教育和评价导向对那些“野性难驯”的男生杀伤力颇大。从小学开始学生守望着大量必修课,遵循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科类专业来说,肯用功、记忆力好的女学生容易考出好成绩,男孩精力旺盛却无处发挥。进入大学后,有三分之二的课程依然是必修课,学生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必修课上,指定标准答案,他们没有充足时间考虑自己真正偏好的领域。 “真正的大学,70%以上都应当是选修课,利用选修课来引导学生,而不是以灌输式的必修课来管住学生,更不是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分数论英雄的地方。”顾海兵认为,目前的“男孩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某些教育制度扼杀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危机,喜欢冒险的雄性完全败给了喜欢按部就班的女性。 一些富爱冒险的男孩在竞争中提前出局,远离学校,很难简单地判断这对他个人是有利还是有害。“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扼制创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顾海兵建议,从“男孩危机”中改革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 据《燕赵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