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笔尖上的大考·录取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946年8月底,八路军总部任命刘善本为延安总部的航空教员,去东北参加我军第一所航校的建设。经过4个多月的行军,他们到达了哈尔滨。在刘善本的建议下,航校成立了领航班。刘善本和同志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7月15日,学员分两批飞上了天。 毛主席送行,授命建设人民空军 自从来到延安后,在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的关怀下,刘善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1946年8月底,八路军总部任命刘善本为延安总部的航空教员,去东北参加我军第一所航校的建设。 临行,毛主席亲自为他送行,拍着刘善本的肩膀说:“你们到了那里后,可以大显身手,英雄有用武之地啦。那里的生活很艰苦,越是艰苦,越有意义,但也十分光荣。相信你们会克服困难,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刘善本几个都热血沸腾地向毛主席表了态,坚决完成任务! 在延安短短的3个月,刘善本与一些中央首长多次接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建国后曾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多次与刘善本和其他起义人员谈话、吃饭,每一次与徐老接触,刘善本都受到一次教育和启发。在离开延安赴东北时,徐特立给刘善本亲笔题词。 徐特立在刘善本的日记本上写道: 八年抗日战争创夷未复,继以蒋介石发动内战,美蒋合作竭一切力量把中国重新转到美国殖民地泥坑中去,作为美帝国主义独霸世界的基地及世界法西斯残余复活的前哨,现在正在迈进中。如果我们解放区沦于蒋记法西斯之手,则中国全国法西斯化的完成必然是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世界人类的灾难重新到来。诸君感到国家危机的严重,美帝国主义独霸世界的威胁,冒万死一生的危险飞来延安,其爱国精神是以撼金石而泣鬼神。今赴前线工作将目赌8年来及近一年来战争对于人民所加的痛苦,必更增爱国救民反内战的决心。勿以为三五人的力量微小,无补于今日的严重局面,但精神所感,一唱百和,其影响所及是无限的,临别赠言以留纪念。 刘善本接过笔记本后说:“我们到前方一定要为中国的和平和统一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感谢毛主席的关怀培养,感谢您对我们的鼓励。”
冲破封锁,奔赴东北办航校 9月25日清晨,八路军总部航空队随同赴东北的干部大队一起出发。总部为了照顾起义人员,给每人配了一匹马,刘善本是一匹枣红马,还给了他一块日本造的收音机。为了保密,起义人员都化了装,改用假名字。刘善本化名仲文,张受益自称古庄,唐玉文则称唐自强。 为了保证这批干部顺利到达东北,中央和总部给沿途各解放区发了电报,要求积极做好安全保卫和生活保障工作,并不准以任何借口留用这批航空人员。头一天,刚走了三十里路,便下起了大雨,道路更加泥泞,可大家没有叫苦喊累的。当他们渡过黄河后,得知蒋匪正在围攻张家口时,不得不改道走南线绕行。 刘善本一行到晋察冀军分区驻地邯郸时,副政委薄一波代表刘(伯承)邓(小平)首长欢迎他们。第二天,邓小平政委从前线回来后,亲切接见了他们,鼓励大家轻装上阵,为国立功。从山东惠民经昌邑到了莱阳的胶东军区驻地,司令员许世友在战斗间隙接见了他们。 航空队人员经过4个多月的行军,行程两万余里,跋山涉水,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于1947年1月下旬,到达了哈尔滨。见到了中共东北局的林彪、彭真、李立三等领导。 1月30日上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举行了欢迎刘善本等人的仪式。会议由校长常乾坤主持,政委马文致欢迎词,并任命刘善本任航校副校长,张受益任训练处副处长,唐世耀任机械科副科长,唐玉文任通讯教员。
制定教学计划 航校首创领航班 刘善本到航校后,深入调查,仔细分析航校的现状和未来的情况,经常同校长常乾坤和其他领导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认真负责的制定教学计划。一天,他主动与常校长说:“咱们是否成立领航班?”“行啊。你的建议很好。可是,要开办领航班困难不少,首要的是缺少教员和教材啊。”刘善本不假思考地说:“如果没有教官,我就毛遂自荐,算上一个。”常校长惊讶地说:“你会飞行,还会领航呀?”刘善本说:“我也学过领航。”常校长又说:“那太好了。如果让你担任领航班主任教官,是不是顶梁柱解窗棂——大材小用。”刘善本说:“你不是常说,革命者,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嘛。” 4月21日上午,航校召开军人大会,常校长宣布,根据工作需要,成立领航班,刘善本副校长兼任主任教官,何健生副处长教轰炸课。常乾坤、白起、张受益等人都承担了领航班的授课任务。 在第一堂课上,刘善本讲:“你们这25名同志,都是经过文化考试、智力测验和体能检查合格后,从全校几百名干部、战士中择优而选的。”随后,从重要意义、理论知识、技术要领、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随后,他指着何健生说:“我和何副处长同大家一起学习、研究领航,不知大家欢迎否?”全体教员和学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时,一方面是残酷的战争环境,经常有敌机来轰炸骚扰,航校曾多次因敌军疯狂进攻而转移校址。另一方面是十分艰苦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从校长到飞行、地勤人员一律吃高梁和小米,还要开荒种地解决蔬菜的来源。连飞行员升空都只能多穿几件旧军装以代替飞行服御寒。加之各种飞机、器材和油料极度匮乏,人们常常只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拼凑起几架勉强能飞的教练机以应飞行训练之需。 1948年冬天,锦州前线缴获了一架C—46型运输机。虽然飞机在敌人撤逃前已遭损坏,连座舱的挡风玻璃都砸碎了,但刘善本为了要在老航校里开设C—46飞机训练大队,硬是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刺骨寒风,驾驶这架飞机飞回了老航校。当这架没有档风玻璃的飞机安全降落时,人们看到刘善本冻青了的脸上,眼泪和鼻涕都已结成了冰霜! 领航班计划一年半时间毕业,分三个阶段进行。没有教材,刘善本带头写,共写了10多万字的讲义。没有教具,他便与同志们一起设计制作。他亲自设计的测风盘,解放后兵工厂还批量生产,飞行部队使用过。没有教室,冬天在大宿舍里上课,夏天在院子里学习。飞机轮胎没气了,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代替。一连串的困难,在刘善本和同志们的努力下一个个被克服了。7月15日,在刘善本的指挥和带领下全体学员分两批飞上了天。 三年解放战争期间,老航校就是在这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为人民空军的初建培养了大批骨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航校的学员在回忆起当年在老航校的学习和生活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刘善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的精神所感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