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大师免费收徒为传承 |
◎痴迷剪纸,76岁昌邑老人已剪了60余年 ◎自甘清贫,开办免费培训班教了不少徒弟 |
|
|
王锡芝展示他的作品。
|
|

|
|
王锡芝,一位生活在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的普通农民,而在他头上却有着许多耀眼的光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这位痴迷剪纸60余年的老人,已经将剪纸融入到生活中。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的剪纸手艺传承下去,为此,他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7月29日,记者来到他家进行探访。
农家院充满艺术气息 7月29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王锡芝家中。记者看到,王锡芝的院子虽然空间不大,但是种满了蔬菜,只在中间留出一条小道供人行走。记者走在其中,就像置身于田间地头,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王锡芝的创作灵感应该也是源源不断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没什么收入,只能在院子里种些菜,减少一部分开支,好省下钱来买剪纸材料。记者看到,他住的房子非常旧,窗户还都是木质窗棂,屋门也是老旧的木门。 记者进入屋里,闻到浓浓的墨香,更感觉到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王锡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院落,有四间房屋,但用来剪纸的屋子就占去了两间。记者看到,王锡芝的剪纸作品无处不在,就连“工作室”小门仅有的一块玻璃上,也贴着他的剪纸作品,更不用说“工作室”中大幅小幅的作品了。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一套《梅兰竹菊》的剪纸作品,花叶剪功精细,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王锡芝给记者拿出了一幅他正在创作的剪纸作品《花好月圆》。记者看到,《花好月圆》的初稿已形成,一张白色宣纸上画着鸳鸯、荷花等象征吉祥的动、植物,几张红色纸张与宣纸装订在一起,就等开始剪了。王锡芝告诉记者,这个《花好月圆》的图案他足足画了3天,还要再用3天时间剪出来,因为这个剪纸不是对称剪,不仅使用剪刀,还要用刻刀,很麻烦。王锡芝说,不少结婚的新人向他索要一幅象征吉祥的作品,于是他利用几天的时间构思出鸳鸯荷花的意境。 痴迷剪纸已有60余年 现年76岁的王锡芝,不只是在昌邑,就是在全国剪纸艺术圈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剪纸学会理事。2010年4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艺界联合会、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1年1月还被授予百优“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 童年时,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纸技艺吸引,王锡芝便开始尝试着拿起剪刀学习剪纸。白天干农活休息时,别人在抽烟唠嗑,王锡芝却拿出本子画草图。只要一有时间,他不是考虑题材就是构思画面。他还笑称,年轻时整天琢磨怎样构思更有意义的剪纸图案,有一次入了迷竟然担水走错了门,这事儿至今仍是乡亲们的趣谈。 王锡芝的老伴孙穿英说,自己没什么文化,看到老伴在构图剪纸,她就非常羡慕,而且她觉得心里有意境、手上有功夫的老伴一直是个认真的人,不管是剪纸还是生活,都让她崇拜不已。以前,窗户还是纸质的时候,邻居们逢年过节都会到家里来索要窗花,老伴就剪很多象征吉祥的剪纸,等乡亲们一来,不等他们开口就赠送上。 王锡芝告诉记者,自己对于剪纸的痴迷,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从十几岁开始剪纸到现在已经有60余年了。“原来的时候,没有电,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加班画图剪纸,点着煤油灯,经常被火燎了眉毛和头发。”王锡芝笑着对记者说,由于煤油灯比较昏暗,他必须靠在火头附近剪纸,有时候突然就觉得脸上一热,头发眉毛经常被烧,后来,他就带上帽子晚上剪纸,可是剪得入迷了,帽子也烧了几个。实在没办法,他就在头上扣一个瓷盆,这样既保护了头发,又能专心剪纸。 剪纸是艺术更是生活 谈及剪纸频频获奖的“秘诀”,王锡芝颇有心得。“剪技是一方面,还得有好的创意!动物、花草类作品,虽然不会过时,但单剪出来会缺乏生气。”王锡芝的剪纸糅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概括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我的作品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显得生动。”王锡芝告诉记者,这样剪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记录一个人的所感所想,而且还能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王锡芝平时还喜欢看报纸,他经常会把报纸上出现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当成自己的创作素材。2008年,他围绕奥运题材,采用多色剪纸艺术,精心制作了《奥运五福娃》。 王锡芝一生热爱剪纸、痴迷剪纸,面对近年来民间剪纸日渐衰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为让这一手艺不失传,他曾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 乡亲们听说后,纷纷将孩子送到他那儿学艺,30多个孩子走进了王锡芝的剪纸课堂。每个星期天的上午,王锡芝都会准时向前来学习剪纸的孩子认真讲解、悉心传授。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孩子们现在拿起剪刀就能得心应手地剪出一花一草或一个小动物,刀法简洁,形象逼真,让王锡芝倍感欣慰。 2006年,瓦城小学的校长与王锡芝联系,希望他能教小朋友们剪纸,并想举办一个剪纸兴趣班,更好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6年的时间,王锡芝一直替孩子们买剪刀和纸张,有的学生还专程跑到他家里单独请教。现在,瓦城小学的很多学生和老师,已经能独自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学校还举办了“剪纸月活动”,给他们辅导的王锡芝也非常高兴。王锡芝表示,有生之年他要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受民间艺术的感染,让剪纸这朵艺术奇葩传承下去,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义务收徒,传授技艺的他自己平常生活却很清苦,靠种几亩薄田的收入和儿子平时给的零花钱却大都被他用在买剪纸材料上,生活上粗茶淡饭的他一直有个心愿:“如今农村富了,很多农民都用上了手机、电动车、电脑,种地也已实现了现代化,不像过去那么累了,我想用剪纸将这些都表现出来。”王锡芝说,他这两年来一直在构思着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来反映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文/图 本报记者 吴琼 齐文 实习生 董高鹏 本报通讯员 翟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