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晋军围困潍县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县政府瘫痪商绅组织自救
2012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县政府瘫痪商绅组织自救
  拍摄于1931年的潍县西城城墙,城墙顶端的凹陷,大概是这场战争留下的痕迹。
  上世纪40年代的潍县县政府。中原大战时,59旅旅部、潍县守城总指挥部曾设在这里。



  县长不见踪影,其他人员离职逃走,县政府陷于瘫痪。韩复榘命令59旅旅长代行县长职责,有人发号施令却无人具体执行。潍县商绅只好自行组建保安会,组织人员征粮磨面、运煤售炭,征调民夫修筑工事、运送弹药。

守城将领慷慨激昂,潍县绅商心里却直打鼓
  县政府空无一人,旅长赵心德命部下查找县政府人员的同时,下达了一系列指令:59旅的三个团在城里分头驻扎,86旅1团驻守东关;城里南门(安定门)只准军人出入,东门(朝阳门)居民持通行证明方能出入,西、北两门(迎恩门、望海门)全部封闭。东关的防守,86旅1团团长马贯一照此办理,居民持通行证明来往的,只有与城里(后文亦称“西城”)东门隔河相对的庆城门。
  没找到县长张凤乔,赵心德马上向韩复榘报告。韩复榘令赵心德代理潍县县长,统摄军民两政,潍县守城总指挥部也随即成立。至此赵心德身兼三职:旅长、总指挥、县长,县政府成了59旅旅部、守城总指挥部的办公处。赵心德一夜未睡。7月30日一早,他就召集潍县各界头面人物开会,为大家打气鼓劲:“大军东退,是为保全实力,并非溃败。环境所迫,是不得已。深恐潍城受逆军糜烂,故令坚守城池。中央已令十六军军长李韫珩星夜率师由海道来鲁,计再有旬日,必能到达。合力反攻,指日可待。当今要务,即为军民一体,共守城池,以待援军……”
  尽管刚过而立之年、血气方刚的赵旅长言语铿锵,信誓旦旦,但与会的丁叔言等却不敢乐观。1916年,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从青岛秘密西进潍县,袁军第45师师长张树元依城抵抗,东北军围城22天,百姓苦状,亲历此役的丁叔言记忆犹新。他们担心,战事一旦延长,付出的不仅是钱财,自己以及百姓的生命也难以保障。
  赵心德话音落下,室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各界人士得此消息,虽明守城意旨,然深恐……为涿州、长安之续,瞻念前途,愁眉莫展。”丁叔言回忆道。
  两年前,傅作义奉阎锡山之命率9000多官兵固守涿州,张学良调集5万兵力进行围攻,相持近3个月,城内繁华街市皆成焦土,涿州百姓惨遭涂炭;四年前,直系军阀吴佩孚驱使河南军阀刘振华率军十万围困西安,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伤病饿死军民超过5万余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晋军,他们的担心与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代理县长是个光杆司令,大家只好组织自救
  虽然有了新掌门,但这个临时的县长却是光杆司令。赵心德只管下令,却无人负责组织落实。潍县一批绅商合议,组织一个临时保安会,协助县长处理城内事务。他们将这个想法告诉赵心德,赵心德“极表赞同”。
  8月1日,潍县临时保安会成立。大家公推毛寄尘、丁叔言、张辉山、韩愉庭、郭雨若、胡镜心等16人为委员,主持会务;各街街长均为干事员,协助一切。保安会下设总务股、会计股、文牍股、书记股,主任分别为毛寄尘、张辉山、丁叔言、陈轼臣;附设代办处、粜粮处、民夫管理处、磨面处、售炭处、巡查处,主任分别为孙万生、胡镜心、丁雪村、韩愉庭、李克卿、韩寿亭。
  据丁叔言记载,潍县临时保安会成立之初并没有设会长一职,各位委员大都兼职股、处主任,各负其责,有事一起商量。后来大家感觉不便,遂推举毛寄尘为临时主席。在光杆县长赵心德“领导”之下,潍县临时保安会担负起了县政府所有部门的职责。
  潍县城被围,城内六七万居民的吃饭成了大问题。除少数绅富外,居民多数以工商为业,粮食都是现吃现买,家家户户存不下多少米面。战事突然,居民更无准备。城被围之后,内外隔绝,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米面了。保安会的当务之急是筹集粮食。
  保安会成立当天,各委员就彻夜讨论此事,最后决定由粜粮处牵头组织,先向存有粮食的大户征借。征借的粮食,一部分供应军队,一部分卖给居民。8月4日,设在大十字口附近考院的粜粮点开张,向居民平价零卖粮食,急需买粮的户,先向街长申请,由街长出具证明,凭证明买粮。每人买粮不超过三升,如冒名多买,查出后将受重罚。
  城门封闭,城内燃料供应也面临中断。因为附近有坊子煤矿,县城居民早已习惯了烧炭。卖炭的炭庄大都在南关马路附近,售炭处必须组织车队出城运炭。此时,潍县火车站已经被晋军占领,晋军据于擂鼓山顶北望,一览无余。出城运炭的车队,完全暴露在晋军视野之内。晋军发现有人出城就开炮,炮弹飞来,运炭车队不得不赶快折回。白天不敢出城,只好夜间出城偷运。因为炭庄存货也不多,最终仅运回8万多斤煤炭。
昼夜磨面供军粮 摘门卸窗筑工事
  居民缺粮,守城部队的粮更缺。近四千人的队伍仓促开来时,并没有带多少给养。仅有的数百袋面粉,也支撑不了几天。平时潍县城里所用面粉,少部分从济南、青岛的面粉厂运进,大部分来自县城西北20多里的三鞍子等村。面粉来源断绝,保安会便召集城里十多家磨坊的经理,将征借来的小麦,发给他们磨面,守军派兵监视和督催。
  即使如此,磨出的面粉仍然难以供应。开始时,各磨坊一律将面粉送保安会代办处,由代办处交旅部统一分发。后来见面粉供应不足,各营士兵纷纷直接向磨坊索要面粉,保安会制止不了,只好催促磨坊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工。几天下来,磨坊里有人累病了,拉磨的驴也有的累趴下,但面粉仍然供应不上。保安会委员再次商议,在东岳庙临时设置石磨,招募人员磨面。缺磨少驴,便借来饭馆的圆桌面当做磨盘,又从59旅调来几头骡马。几天后,小麦剩下不多了,他们征得旅长赵心德同意,添碾谷子,才勉强供应。
  潍县城墙高而坚,远近闻名。为确保城池万无一失,赵心德又想出一招:挖开城墙修战壕。具体方案是,在城墙顶部挖一人深壕沟,顶部用板材加厚土覆盖,对外设置枪眼。这种顶部封闭的战壕,潍县百姓称之为“盖沟”。盖沟主要在西城城墙上修筑。征来的民工按军队编制管理,十人为一棚,五棚为一队,各有棚头目、队长带队,炮火一停,便立即施工。各家铁庄所存的铁板,全部被运来用作盖沟的盖板;铁板用没了,又将木匠市的木板运来;木板仍不够用,便令各家各户摘取门、窗。短短几天,潍县城出现了一大奇观:家家无门,户户少窗。丁叔言慨叹,“民众困苦,已达极点”。
  后来调查城上盖沟数目,共有54处,其中城西北侧盖沟最多,西门南侧和北侧的盖沟最长。盖沟内置机关枪,枪眼对外,士兵可携枪弹来回穿行。据丁叔言回忆,曾有“军事专家”参观后称,细看此防御工事,足见对于城外各方之地势及敌人之情形,均极有研究。非具有精深之军事学,不能如此布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