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街头,一发炮弹夺走三条人命,两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坐于家中,七旬老太瞬间毙命,尚未娶妻的儿子重伤后不治而亡……粗略统计,城内死伤于炮火的居民达数百人。在城外,一个救护队十多天收治伤病者7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老百姓。
渡河遇炸险中逃生,街头三人丧命两人重伤 潍县的金融机关都在东关,保安会要筹划款项,非到东城不可;东城内粮食缺乏,必须到西城去筹借、运输。东西两城之间,断不了来往联络。然而此时正值盛夏,白浪河水上涨,东门外的木桥按惯例早已拆除,往返两城,一是船渡,二是从漫水的石桥上涉水而过。 为了阻断两城之间的联系,晋军14师师长朵珍下令,在天主教堂附近树林内安放数门炮,发现来往人员就开炮轰击。一天,因为保安会急着用款,毛寄尘与李景武冒险涉水赴东关,向银行借款。 两人去时,晋军并没发现。下午携款回城时,驻东关的红十字会派人高举小旗护送。晋军望见有人举小旗出来,连发数炮。 李景武挽起裤腿刚刚淌入水中,附近轰地一声炸响,他受惊跌倒,险些落入河中,举旗的红十字会人员也吓得赶忙跑了回去。李景武惊魂稍定,与毛寄尘涉水奔回对岸。 本以为有了红十字会作掩护会更安全,不料丝毫没有起作用,两人险些命丧河中。回到保安会,毛寄尘与李景武仍然满脸惊恐。 此后每发现有人过河,晋军便用炮击。但因为距离远、目标小,并没有伤到渡河者。然而,不长眼的炮弹却炸死炸伤不少无辜百姓。 据丁叔言回忆,8月7日下午,他与毛寄尘去见赵心德的路上,走到郭家巷南口,空空的街巷上一人急急忙忙赶来。问那人为何如此仓惶,那人答道,北首路东一老太太被炸死,路西死了一男一女,还有一个老人一个小孩儿,血肉模糊,还有口气,赶快去叫医生。 丁叔言与毛寄尘从赵心德处出来,仍由原路返回。到郭家巷时,看到红十字会救护队的人员走过,后面有两抬担架。经过之处,留下滴滴血迹。
院中乘凉遭炸妻儿惨死,古稀老人悲痛欲绝 城围之时,正值暑热。每天炮声不绝,城内居民白天大都躲藏在自挖的地窖中,等炮声过后,才敢出来透透气。 丁叔言之兄丁锡田家,有一名叫董学海的家仆,已经70多岁。一天,董学海在丁家招待驻扎的军队,突然有人来报信,说家里落下炮弹了。董学海赶回家一看,顿时惊呆了。老伴躺在院子里,胳膊炸断,头被炸裂,脑浆迸出,早已咽了气。 邻居告诉他,受伤的儿子已经被红十字会的人抬走。遮盖好死去的老伴,董学海赶紧去找儿子。原来,儿子在地窖中躲炮火,听到炮声渐渐稀下来,便爬出地窖。刚刚在院子里坐下,突然一声巨响,儿子被震得晕了过去。儿子见到父亲不久,因伤势过重,不治而死。 一发突如其来的炮弹,顷刻间毁掉两条人命。老伴、儿子撒手人寰,只留下一个70多岁的孤老头子。丁叔言叹道:“旁观者为之酸鼻,当之者情何以堪。” 董学海忠厚老实,丁锡田、丁笏丞兄弟幼年在十笏园内的深柳书堂读书时,董学海负责打扫院子等杂事。丁氏兄弟有时贪玩,不认真读书,下课后,董学海便去劝说他们。两人不听,董学海就变起脸来,不再搭理他们;两人学习勤奋,得到塾师夸奖,董学海便在课余时间同他们嬉闹。后来,董学海妻儿从乡下来到城里,借住在曹家巷丁家的一间闲房里。儿子学木工,勤苦能干,一家团圆,其乐融融,老两口惟一的愿望就是给儿子说门亲事。 相处三十年,丁氏兄弟与董学海感情至深。遭此大难,丁锡田、丁笏丞解囊相助,帮着这个无助的老人安葬了两位亲人。丁叔言再叹:“嗟呼!此老妻弱子当其一家团聚之时,宁料竟作此次战争之牺牲品乎!” 因为南侧炮火猛烈,原驻南关的红十字会胶东联合救济队,迁到城南七里之外的黄土埠子村,10多天收容城外伤病者700多人。红十字会济东联合救济队在城内设2处伤兵收容所、2处妇孺收容所,遇有被炮弹炸伤者,担架队随时抬去医治。潍县城解围后,保安会曾经做过调查,城内死伤于炮火的居民有数百人。 两军对垒,炮弹乱飞,双方兵士伤亡,城内外百姓跟着遭殃。丁叔言三叹:“谁无兄弟?谁无父母?一旦遭际,呼天无门。言念及此,又不独为老董悲矣!”
◎逸闻轶事 两弹相随穿墙过 传为母子鸳鸯弹 郭氏某宅数年前新建一小楼,为亲戚朋友会聚之所。炮弹飞来,自楼之后墙穿过,复穿前檐墙而出,落于中庭,旋转片刻而停,并未爆炸。须臾又一弹继至,仍由原孔穿过,仍落中庭,仍旋转片刻而停,亦未爆炸,何其巧也。 有云此系子母弹者,母弹先至,子弹随之;有谓此系鸳鸯弹者,前弹若炸,后弹必炸,前弹不炸,后弹绝不能炸。 丁叔言曰:所传近似神话,无可证实。然老于军事者,则谓此说确而又确,屡见不鲜,但亦不能述其所以然也。 炮弹飞来炸邻屋 夫妻床底竟入眠 某先生夫妇婚姻不同流俗,系由恋爱达到精神上结合,故异常知己。风声紧迫之时,某先生见有逃往青岛者,亦劝夫人赴青岛暂避。夫人劝先生同往,先生因在地方担任职务不能脱离,夫人亦誓不他去。围城之后,夫人必再三安慰,问茶问饭,无微不至。此时各家均挖有地窖,以避炮弹。若先生不下地窖,夫人亦不下地窖,随侍左右,片刻不离。 一夜,两人卧床入眠,炮弹忽到北邻光顾,毁其东室,声震遐迩,屋瓦齐飞。夫妇惊悸之余,疑己屋被炸,急相拥抱,滚赴床底。自料炮弹一来,必栋折梁摧,屋压床毁。同命鸳鸯,同时而死,夫复何憾?两人看透生死,心情顿清,抱卧床底,竟入睡乡。及一觉醒来,已日上三竿。 某先生家中,不独此夜炮弹未曾降临,即在围城十五日内,亦始终平安。他夫妇二人,经过此次患难之后,恩爱之情,更加深密。 丁叔言曰:谚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数十年偕老夫妇,至此时留其白发老夫照管家务,自率子女整装逃往安全区域者有之;新婚燕尔,拂袖弃其夫婿逃出危险地带者亦有之。当事之人,因事生感,不免有遇人不淑,恩情如水之叹。而社会上却熟视无睹,不以为怪。古语云,“事迫方见节义,危难乃见恩情”,真千古名言,良非虚语。若某先生夫妇者,在此重生命而薄恩情、谋自利而忘节义之茫茫尘海中,真可以砺薄俗,振浇风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