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美国妈妈”26年收留两百多流浪孤残娃
2012年08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妈妈”26年收留两百多流浪孤残娃
◎心怀大爱,罗娜和丈夫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 ◎好心人薛女士帮孩子们治病上学,在潍坊安了家
  罗娜和丈夫赵建安陪着右脚刚刚做了手术的天力。
  天顺和天赐(右)坐在地上玩耍。
  天慧和天力(右)在卧室里。
  罗娜照着营养饮食图谱给孩子们做饭。



  近日,一位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女士找到本报记者,希望通过本报向潍坊的一位薛女士表示真挚的感谢。因为两年半以来,薛女士一直热情帮助她和她的“孩子们”。记者采访了解到,从1986年至今,这位名叫罗娜的美国籍女士和丈夫赵建安先生陆续收养、收留过200多位流浪、残疾孩子;与8个流浪、残疾孩子朝夕相处了10余年。大约在两年半前,夫妻俩和潍坊的好心人薛女士结识。在薛女士的帮助下,他们来到潍坊租到了房子,孩子找到了学校,一家人才得以安心地居住下来。
通过本报向好心人表达谢意
  日前,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娜女士给本报打来电话说,她和丈夫赵建安在20多年里收养、收留了200多位流浪、残疾孩子。两年半前,他们夫妻俩幸遇好心人薛女士,受其帮助,一家人来到潍坊。如今他们的8个孩子都在潍坊上了学,在潍坊安了家。
  罗娜告诉记者,2010年年初,他们在丈夫朋友家中结识了潍坊的薛女士。当薛女士听闻罗娜与丈夫20多年来坚持收养孤残儿童的事情后,非常感动。期间,罗娜聊起孩子们遇到的困难,诸如上学难,租房子难等。薛女士当即表示,希望能够帮助这些残障孩子们找到合适的学校并且进行资助。
  薛女士与潍坊市妇联取得联系,在妇联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潍坊新东方学校。校方在了解情况后,不仅接收了罗娜6个需要上学的孩子,还直接减免了全部学费。不久,6个孩子都被接到了潍坊,开始在潍坊上学。
  赵建安说:“2009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想带着孩子们来潍坊生活,那时候,要在潍坊租到合适的房子,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们都上学太难了。还好,我们认识了潍坊的薛女士,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我们一家人就从德州搬到了潍坊,真是非常感谢她。”

聋哑孩子在潍坊学会叫妈妈
  天赐是罗娜与赵建安收养的孤残儿童之一,他是一名弃婴,患有聋哑、唇腭裂、多动症。10岁的天赐在薛女士的帮助下,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又到奎文区聋儿培训学校学习,如今他已经会喊“妈妈”了。
  8月7日记者见到了薛女士,她的身旁是正在玩耍的天赐。薛女士对记者说:“两年多前才发现天赐还有微弱的听力,如果送他去聋哑学校接受学习,他就有可能学会说话。”于是,薛女士花了一万多元在潍坊市人民医院为天赐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又花了三万多元给天赐配了一副儿童助听器,并联系到了奎文区聋儿培训学校,还承担了每年12000元的学费。
  薛女士说:“最初,罗娜和丈夫说,只要天赐能听懂别人说话就行,不奢求他能学会说话。当天赐第一次开口叫出‘妈妈’时,我们都欣喜不已。”
  记者见到天赐时,他还会主动与记者握手,背着妈妈的小背包给记者看,清晰地喊道,“妈妈,妈妈”,然后竖起大拇指,脸上满是笑容。

薛女士总在困难时雪中送炭
  在潍坊的两年半时间里,薛女士总是会在罗娜一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母亲般的关爱。
  “有几次我们生病,妈妈和爸爸恰好不在潍坊,这时候,薛阿姨就来了。”罗娜的孩子们说。由于签证方面的原因,罗娜和丈夫不能长期在中国居住,他们需要每年出国一次,期间只能留孩子在中国。所以,当他们不在孩子身边,碰巧孩子生病时,都是薛女士及时赶到。有时孩子们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紧急情况时需要家人签字,薛女士从不推脱,让孩子们得到有效治疗转危为安。“前些日子,我们收养的一个孩子天力,因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脚部感染出现炎症,需要立即做手术,薛女士再一次挺身而出,将孩子送到医院,并承担了7000元的手术费。”赵建安说。
  如今,薛女士已经与罗娜一家成为了好朋友。每到周末,薛女士就会与自己的姐妹或朋友结伴而来,带着蔬菜、肉、面,为孩子们包水饺、做包子、做意大利面,与孩子们过周末。采访中,薛女士始终不愿意透露名字,“我付出的只是小爱,赵先生和罗娜收留孩子们20多年如一日的爱,才是真正的大爱。”薛女士笑着说。 
特殊家庭要在潍坊长住下去
  采访中,赵建安说:“潍坊的人好,环境也好,孩子们在这里生活都非常适应,以后我和罗娜打算带着孩子们长住下去。”
  罗娜和赵建安带着孩子们来到潍坊后,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薛女士的帮助是无微不至的,一直令他们一家非常感动。另外,潍坊新东方学校、奎文区聋儿语训学校也都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罗娜的邻居们也乐于帮助他们这个特殊的家庭。“有一次,孩子们都缠着罗娜,她抽不开身出去买菜,楼下的邻居就送来了一大盘做好的菜给孩子们吃,那种富有潍坊地方特色的菜肴,让孩子们吃得很过瘾。”赵建安说,
  罗娜告诉记者,家里孩子多,男孩子又格外调皮,将家里的木门都弄坏了,房东非常生气,不想再租给他们房子。但是在了解到这一特殊家庭的情况后,非常理解并且钦佩罗娜,让他们一家继续租住。连楼下的门卫大爷知道了罗娜与丈夫的爱心事迹后,也时常夸奖他们很伟大。
◎大爱夫妻
专心照顾孤残儿童二十余年,开支靠亲朋好友资助
  随着采访的深入,赵建安向记者讲述起了与太太罗娜从相识到组建家庭,以及一起收养孤残孩子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赵建安告诉记者,他今年48岁,太太罗娜50岁,两个人结婚已经有21年了。他们结婚前就已经开始收养孤残儿童了,至今一共收养了200多个孩子,不少孩子在他们身边生活几个月、几年后,又找到父母回到家中。为了专心照顾这些孩子,夫妇俩一直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
  据介绍,罗娜年轻时从美国来到台湾学习中文,并在孤儿院当义工。期间,她了解到一些关于中国孤残儿童的情况,于是萌生了收养孤残儿童的想法。1986年,罗娜到西安交大做外教工作,与老家西安的赵建安相识。两人认识2个月后的一天里,罗娜身边多了一个小女孩。“罗娜收养这个女孩的时候,她只有7天大,罗娜给女孩取名叫安诺,这是罗娜收养的第一个孩子。”赵建安说,当时他以为罗娜是因为独自生活太寂寞才收养孩子作伴。后来罗娜又收养了一个孤残儿童,并且给孩子取名以诺。在了解到罗娜想要收养照顾孤残儿童的想法后,两人开始一起做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们,罗娜坚决地辞掉了外教的工作。1991年,赵建安与罗娜结婚。年轻时的赵建安并不太喜欢孩子,受到罗娜的感染,他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些孩子。
  “21年来有没有因为太累而有放弃收养孤儿的想法?”记者问。罗娜笑着说:“照顾这些孩
  子肯定有累的时候,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赵建安说,“虽然现在福利院的条件很好了,但这些孩子从几个月甚至几天大的时候,就养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孩子就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从未想过要舍弃他们。”
  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身体情况又都很特殊,赵建安和罗娜根本抽不出时间出去工作,所以,他们生活的开支全靠支持罗娜的美国亲戚、朋友和周围热心人的帮助。一方面源于对这些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正是这些背后的力量,让夫妻二人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
◎生活甘苦
日常合理搭配饮食,很认真
  8月7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了赵建安家,大大小小的鞋子整齐地摆满了鞋架,客厅简单地摆着几样家具,卧室分男生卧室和女生卧室,每个卧室中摆着两张床,墙边还收着两个折叠小床。
  天力刚做完脚部手术,不能下床,罗娜在床上伺候她吃早饭后,开始整理房间。
  天赐和天顺要去书店看书,赵建安拉着天顺的手嘱咐了好多遍:“出去要小心一点,不要玩太久,早点回家。”孩子们身体上或智力上有些残障,就需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叮嘱。
  记者跟随罗娜来到厨房,碗筷厨具摆放有序,准备午饭吃的蔬菜摆在一旁。“我平常都是给孩子吃的是糙米,做饭不用味精……”罗娜说,她非常在意孩子们的饮食,还特意在厨房贴了三张画报,分别是合理饮食搭配表、粮食营养含量介绍和健康蔬菜图表。
孩子们上不了户口,很着急
  赵建安与妻子罗娜结婚的这21年来,两人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虽然赵建安的家人不反对他们收养孤残儿童,对于夫妻俩不要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照顾残疾孤儿,赵建安的老母亲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坚持的时间久了,母亲非常心疼他们夫妻俩。
  现在,罗娜和丈夫长期抚养着8个残疾孤儿,这8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10岁。由于孩子们放暑假,夫妻俩照看不过来,有4个孩子被送到了西安老家或亲戚家照看,天赐、天顺、天慧和天力留在潍坊的家中。
  罗娜和赵建安遇到的现实情况也让他们很无奈,比如孩子们上不了户口,就是堵在夫妻俩心头的一个难题。最早收养的一些孩子,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报上了户口,但是近几年收养的孩子的户口问题还一直找不到解决途径,让他们经常一筹莫展。
能收到点滴的回报,很幸福
  从1991年至今,赵建安和罗娜共收养了200多个孩子,一直带在身边抚养至成人的共有16个。
  在这16个孩子当中,年龄最大的是25岁的玲玲,玲玲是一个四川的流浪女孩,夫妻俩把她养在身边,并且供她读书。“如今,玲玲已经结了婚还有了孩子。上个月,我还去过四川看望玲玲和外孙,玲玲还给我买了两条裤子。”赵建安高兴地说。
  安诺是罗娜收养的第一个孩子,目前在美国读大学。安诺回到西安市,就住在赵建安的母亲、“自己的奶奶”家。
  小辉是1999年夫妻俩在成都捡到的,当时小辉14岁。如今,小辉已经长大成人,在广东做厨师。
  小君腿部有残疾,受不了父母的打骂离家出走。从2003年开始,与赵建安夫妇一起生活了六七年后,去了上海一家接收残疾人的公司工作。几天前,小君还打电话说,等今年国庆节放假的时候,会回来看爸爸和妈妈。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实习生 房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