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
 
标题导航
这个暑假,留守娃们在忙啥
2012年08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暑假,留守娃们在忙啥
有的进城与打工父母暂聚,有的仍留在老家帮着做家务
  到河边捕鱼成了杨佳榕(右)、杨佳桐暑假最大的乐趣。
  赵清宝一边帮父母看摊,一边抓紧时间看书。
  每天一大早,雷倩茹都会跟着爸爸妈妈到街头卖豆腐脑。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暑假的内容多是参加夏令营、兴趣班、外出旅游等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但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暑假中,他们不是过着“迁徙”的生活,就是继续着“孤独”的日子。留守儿童们有的到城市与打工的父母团聚,有的只能留在老家捱过整个假期。近日,记者在城区探访了几名“小候鸟”,他们从家乡“迁徙”到城市与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8月11日,记者又来到临朐县五井镇,与付家庄小学的三名留守儿童一起度过了短暂的“留守时光”。
留守
◎宋静(9岁)
假期学习劳动两不误
  在临朐县五井镇付家庄小学读三年级的宋静是附近菜园村的一名留守儿童。她的父亲在2010年的一场车祸中不幸离开了人世,母亲为养家外出打工,9岁的宋静与74岁的姥姥生活在一起。
  8月11日,记者来到宋静家,碰巧遇到了刚回家的宋静的母亲贺同芹。贺同芹介绍,自己在临朐县城的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个月才能回一趟家。家中的东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宋静的奖状。“孩子挺懂事,平时放学后也不出门,除了看书写作业,就是帮她姥姥干家务,成绩一般都在班里排前三名。”谈起宋静,母亲贺同芹很自豪。
  对宋静来说,暑假与平时没有太大差别,每天除了定时到西头的菜地浇水外,就是在家做功课。当天中午吃完饭,懂事的宋静收拾好饭桌,然后到院中洗碗。“以前都是她姥姥洗碗,可是她姥姥一个月前不小心滑倒了,摔坏了股骨头,刚做了手术,现在家中的活都是静静的了。”贺同芹说。
  下午1时,贺同芹回了工地,宋静吃力地拎着一大桶水,晃晃悠悠地准备去菜园浇水。虽然只有几十米的距离,但宋静足足走了5分钟,额头上也很快渗出了汗珠。到了菜园,她又熟练地给菜地浇起了水。
  回到家中,宋静就趴在茶几上开始学习。下午4时30分许,她又跑到院中的灶台前生起了火,添柴、扇风,动作十分熟练。临行前,记者问及暑假生活会不会感到寂寞时,宋静说有点,不像在学校那么热闹,不过,每天都能帮助姥姥、妈妈干些事情,也就不寂寞了。
◎杨佳榕 杨佳桐(8岁)
小河边是她们的乐园
  临朐县五井镇东水泉村,因为村西常年流淌着一条小河而得名,8岁的双胞胎姐妹杨佳榕、杨佳桐就跟着爷爷奶奶常年生活在这里。爷爷杨福祯告诉记者,榕榕和桐桐的父母从姐妹俩出生后就外出打工,两三个月才回家一趟。由于村里没有小学,姐妹俩要到离家一公里路的付家庄小学上学。
  对于这对小姐妹,暑假的乐趣与平日一样,都在村西的那条小河,榕榕和桐桐最喜欢到小河里捕鱼。爷爷杨福祯担心两个小孙女的安全,不允许她俩到河边捕鱼,但两个贪玩的小姑娘每天上午都会跟爷爷讨价还价一番,就为了能到河边玩一会儿。
  当日上午,奶奶要到河边洗衣服,榕榕和桐桐瞅准机会,拿着爷爷给她们制作的小渔网就往外跑,爷爷担心她俩,也赶忙跟了出去。在河边,姐妹俩玩得不亦乐乎。“我要把小鱼养大,送给爸爸妈妈。”桐桐对记者说。
  谈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榕榕和桐桐眼中流露出了些许陌生和期盼。“我想我爸爸回来,因为他回来就会给我带好吃的。”桐桐说。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姐妹俩不时地爬到爷爷的背上,爷爷杨福祯看着两个可爱的小孙女,脸上也挂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从小跟我生活在一起,我一天不见都想得慌。”杨福祯告诉记者,有时自己和老伴去地里干活,将她俩反锁在家里。经常干完活还没走到家门口,就听到孙女向自己打招呼。原来姐妹俩经常会顺着家里的梯子爬上屋顶,等待爷爷奶奶的归来。
  “我不记得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过了,但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礼物和吃的。”榕榕对记者说。记者发现,爸爸和妈妈的印象在榕榕和桐桐眼里,还只是停留在物质上。当谈到自己有什么愿望时,两个小姑娘对记者说,她们想让爸爸妈妈带她们去潍坊的游乐场玩,希望可以到大城市呆几天。
进城
◎雷倩茹(9岁)
和父母一起就很幸福
  早上6时,奎文区民生东街与文化路交叉口西300米路北,一处豆腐脑摊点比其他早点摊显得更加热闹。“新鲜的豆腐脑!一块四一碗!”“叔叔,您这碗豆腐脑要辣吗?”一声声清脆的叫卖声让人听着心里格外舒畅。卖豆腐脑的是一位9岁的女孩,名叫雷倩茹。
  雷倩茹的爸爸妈妈从老家山西华阴县来潍坊卖豆腐脑已经6年时间了,这是雷倩茹第三次来潍坊找父母过暑假。虽然名为度假,但每天凌晨4时许,小倩茹就会准时起床,帮爸妈卖豆腐脑。
  在与小倩茹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她来潍坊后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游乐场,但是她曾经偷偷跟别人打听过,一张游乐场的套票从上百元到几百元不等,这对于她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一碗豆腐脑一块四,一张票的价钱不知道要卖上多少碗豆腐脑才能赚回来呢。”小倩茹悄悄地告诉记者,她这个小小的愿望从来没有向爸爸妈妈提过,因为她明白父母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她就感觉很幸福。
◎赵清宝(15岁)
放假比平时还要忙碌
  在奎文区南下河市场内一个蔬菜销售摊点处,15岁男孩赵清宝坐在货车上,招呼着来往的顾客。一放暑假,赵清宝就从老家安丘景芝来到潍坊,一边帮忙照顾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妹妹,一边负责照看摊位。自从他来了以后,父母就轻松了很多,顾客少的时候还可以回到住处休息几个小时。不忙的时候,赵清宝还会拿出书来看上一会儿。
  每天早上6时许,赵清宝就起床给妹妹做好饭,然后送妹妹去上兴趣班。上午9时许,再步行来到摊位。赵清宝说,虽然城市生活五彩斑斓,但这一切似乎与他没有什么关系。在他看来,城市的暑假生活枯燥无味,而且身边没有朋友,父母也是从早忙到晚,有话也不知道该和谁说。“虽然在老家比较有意思,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来这,因为这里有爸爸妈妈和妹妹。”赵清宝说。
  赵清宝对记者说他很喜欢市人民广场。“真好看!”说起音乐喷泉,赵清宝眼睛里闪着光。虽然住的地方离人民广场并不远,但由于晚上还要照顾妹妹学习和休息,他来潍坊后只看过两次音乐喷泉。
◎邢亚资(5岁)
看动画片是唯一乐趣
  今年5岁的邢亚资来自菏泽鄄城。近日,记者在奎文区健康东街一家馒头店内见到了邢亚资和她的父母。邢亚资的父亲几年前来潍坊经营了一家馒头店,生意挺不错,一个人忙不过来,邢亚资的母亲就跟着来到了潍坊。邢亚资跟着姥爷姥姥在老家生活。
  5岁的邢亚资还需要照顾,来潍坊就是给父母“添乱”。邢亚资的母亲常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来潍坊之后,一年回家一两次,大都是过年的时候回去,也只能在家呆五六天。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现在女儿大了,放了假就来他们身边。
  常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卖馒头比较忙,早上3时许就得起床干活,一直忙到晚上7时许,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唯一的乐趣就是看动画片。在记者与常女士交谈时,刑亚资一直在屋里啃着鸡腿看动画片,对她来说,不添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常女士说,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干活,空闲时间少,但女儿走之前一定要带她去游乐场玩玩,一年到头难得见面,她和丈夫想起来心里也很难受。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花凯 齐文
◎相关链接
临朐有四所留守儿童活动站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快乐的假期,5月31日,临朐县4所留守儿童活动站正式揭牌。
  8月11日,记者来到临朐县五井镇大付家庄社区的留守儿童活动站。来自付家庄小学的王明瑞和宋坤元正在乒乓球台前玩得兴高采烈。王明瑞告诉记者,每天下午他都会来活动站打乒乓球。此外,他和小伙伴们还在活动站的图书馆里看书,写作业,互相学习交流。
  记者看到,大付家庄社区的留守儿童活动站内设立了爱心书屋、心理咨询室、娱乐室、电脑多媒体室等,爱心书屋里摆放着《十万个为什么》《弟子规》等书籍,孩子们可以随时取来阅读。“早上我们在家干点活,写写作业,下午就来活动站玩,我们都很高兴。”王明瑞对记者说。
  临朐县五井镇付家庄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留守儿童活动站成立之后,附近几个村子的学生放了暑假之后,就会来这活动,他们大部分都在下午过来,一天有二三十人。孩子们在活动站里看书、学习、娱乐,也减少了去河里游泳玩耍的时间,学生们安全,家长也都放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