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复率部冒死突围,厉文礼跟着跑了一阵就停下了。在山顶草丛中藏了一夜,22日天不亮,厉文礼向东跑到水润道村西九泉山下,正打算敲开百姓家门躲避一下,不巧遇上吴化文的汉奸部队被俘。21日下午,日军发动总攻,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张植桴率残余将士掩护战区政治部拼死突围。行至城顶山西麓一小山坡上,被大队日军包围。中国军队弹药耗尽,遂展开白刃格斗,进行最后的自杀性攻击。张植桴举枪自戕殉国,时年42岁。 厉文礼弃众逃跑途中被吴化文部队俘虏 周复率部冒死突围,厉文礼知道凶多吉少,跟着跑了一阵就停下了。这时前方传来激烈枪声,厉文礼率护兵和向导返回山顶,向东南方向跑去。跑了一会儿,护兵一个也不见了,只剩下厉文礼和向导,二人走投无路,转入流苏林中。1942年5月,厉文礼和申集安、丁叔言并几名团长慕名来此赏花,还跟张家溜村民约定,等赶走鬼子,就拨专款保护这十几棵流苏树。不想一年未到,他就要埋骨流苏树下了。向导胆小,嚷着回家。厉文礼给了他一根金条,二人换了衣服,向导飞也似逃命去了。厉文礼在山顶草丛中藏了一夜,22日天不亮,他跌跌撞撞,向东跑到水润道村西九泉山下,正打算敲开百姓家门躲避一下,不巧遇上吴化文的汉奸部队,吆喝着跑过来。厉文礼掏出怀里几根金条胡乱一掷,举起枪牌撸子,对准了太阳穴。可最终手腕一软,手枪啪嗒掉在地上。 得悉生擒厉文礼,内田少将极为兴奋,急令将厉文礼送上城顶山,以瓦解抗日军队的斗志。二纵队被俘将士远远看到司令来了,冲开押送的鬼子,一齐拥过来。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厉文礼老了许多,他慢慢摘下帽子,两眼一闭,泪水夺眶而出,哽咽道:“大家别害怕,别扔下受伤的弟兄们,有什么事往我身上推,无论如何要活下去。”部下闻言,纷纷落泪。内田少将步履轻松地走过来,面带微笑,拍拍厉文礼肩头,道:“大日本军优待俘虏,厉司令支那名将的干活,害怕的不要!”厉文礼背过身子,一言不发。一个翻译官上前道:“内田太君知道厉司令行走不便,特地调拨一匹战马,送你去坊子休养。”“我生死无所谓,希望贵军遵守《日内瓦公约》,优待我被俘将士。”厉文礼沉闷半晌,终于开了口。 日军将厉文礼送到坊子北大营关押,又将俘虏集中起来,挑选健康者送到青岛,坐轮船去日本做苦力。战俘们晚上坐船,早晨发现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知道是去日本,都放声大哭,认为今生骨头要埋在异乡了。东召忽村有个青年在五十一军当兵,参加了城顶山战役。家人觉得他完了,去战场寻找,找到一个綦(qí)像的,就抬回家,村里人都说那就是了,他老婆说不像。家里人拿不准,就草草埋了。两年后,抗战胜利,那人回家,才知道是被鬼子俘虏了,送到日本当了劳工。 日军发动总攻,张植桴弹尽力竭自戕殉国 20日入夜分头突围后,韩子乾师长率六七八团一部走山谷突围,中吴化文部埋伏,死伤惨重,被俘极多(韩子乾于此时被俘,被俘后情况没查到资料,一般都说他投降当了汉奸,但缺乏第一手资料佐证)。城顶山形势危如累卵,只有张植桴指挥少数残兵仍在拼死抵抗。21日下午,日军发动总攻,山头风声鹤唳,中国军队全线崩溃。万分危急中,张植桴率残余将士掩护战区政治部拼死突围。行至城顶山西麓一小山坡上,被大队日军包围。中国军队弹药耗尽,遂展开白刃格斗,进行最后的自杀性攻击。张植桴没有长枪,腿部中刀,血流如注,不能行走。高大彪悍的卫士李三友中士前来救护,被敌刺死。日军知道张植桴是高级军官,欲将其俘虏。张植桴扶着一棵松树站起身,面朝河北方向,从容举枪,自戕殉国,时年42岁。 张植桴字少舫,河北省大城县张思河村人,1901年生。他常说:“我一生下来,头上就压着庚子赔款,耻辱!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曾对儿子说:“你是九·一八时生的人,千万不能忘记这耻辱和仇恨!”读完中学,他曾在本县大流漂村学校任教,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即加入于学忠部。他为人忠厚谦和,英武刚毅,喜爱诗文书法,他写的“还我河山”、“虎镇东疆”等字幅,令人观之热血沸腾。他经常告诫下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意识到我们国家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在任五十一军百十三师六七三团上校团长时,他率部参加“西安事变”,并在事变中,率部将驻兰州的胡宗南部、甘肃绥署特务营、军统特务和警察部队解除武装,时人称这一迅疾行动为“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苏战区成立后,张植桴担任保卫战区总部的警卫团团长。1942年夏调任百十三师参谋长,协助韩子乾师长将该师打造成为战区的一等主力。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将军出师未捷,战死沙场,可谓死得其所! 2月23日夜,日军退走,战区总部随即派人来清扫战场,救治伤员。干训团中校教官张植民听说胞兄张植桴阵亡,约了几个战友匆匆赶来。东古庙村的乡亲们听说寻找张植桴遗体,纷纷上山帮忙。因遗体满山遍野,满面烟火,不易辨认,一直未能找到。后张植民记起胞兄脚掌有一黑痣,始行认出。乡亲们把张将军遗体抬到山下古庙河旁,砸开河冰,用冰水将遗体上血污、征尘洗净,买来棺材入殓,连夜在村东山岭东坡上用砖砌好墓穴,将张植桴将军隆重安葬。 周复被安葬在绪泉 中方460余人战死 得知敌军退走,双凫和李景圻立即去了赵家沟。经仔细辨认,在那条土沟中找到了周复遗体。双凫让李景圻看着遗体,去赵家沟买了口小板棺材,从村中找了几个人抬到村北,将周复遗体入殓,抬着去了有子山。道士们闻讯赶来,准备为他做场法事,尔后安葬于有子山。绪泉周氏族人闻讯赶来,说周复在绪泉入了户,是周家的人,理应由他们安葬。双凫同意了,道士们说安葬在哪里都行,但须做完七天法事。周氏族人赞同,回去凑钱买了口木质上好的大板棺材,又请石匠刻碑。碑文由双凫撰写,他随周复多年,对其生平非常了解。七天法事做完,已是三月上旬(农历仲春上浣),周氏族人连夜去了有子山,将小板棺材抬到村东九顶莲花山老林。周氏族人早用席子搭起了大棚,棚内桌上摆着供品。念经毕,打开棺木,双凫给周复清洗身上的血污,看到除了左胸中弹留下的致命伤口,其颈部、胸部还有多处刀伤。双凫翻遍衣服,希望能找到遗嘱之类文字,可惜没有,只从上衣口袋中找到了一张周竞时的百日照,已为鲜血所染。清洗完毕,给周复换上便装,放入大板棺木重新入殓,在茫茫晨雾中将棺木下葬。共有一明一暗两块石碑,刻有“周公之墓”的明碑立在墓前,刻有生平传略的暗碑埋在地下。 是役中国军队共战死460余人,大部分战死者因无知己亲戚寻找,总部令就地掩埋,很多遗骸连名字都不知道。一连几天,都有士兵满山转悠,给阵亡士兵筑起一个个小坟头。如今近七十年过去了,由于山雨冲刷,坟头都不复存在。 城顶山战役之后,鲁苏战区元气大伤。经批准,于学忠于1943年7月率五十一军、五十七军残部撤出山东,进驻安徽、河南休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