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最美中国人”,感人事一筐 |
◎青州石石羊村83岁的石殿俊为村民义务送信送报28年 ◎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自称身体允许就继续干下去 |
|
|
石殿俊和老伴李凤英正在分拣报纸。 |
|

|
|
本报去年12月13日A6版以《义务送报27年,我很快乐》为题,报道了青州市邵庄镇石石羊村82岁老人石殿俊自1984年开始义务为村民送报、送信,坚持27年一事。此事一经报道,引起了中央和省级媒体的重视,石殿俊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8月17日,记者再次走进石殿俊老人家,感受这位老人的伟大。据了解,老人还热心公益,爱打抱不平,是位闲不住的热心人,前段时间青州市委书记写信给予高度评价。 28年绕村里转6000公里 8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州市邵庄镇石石羊村83岁老人石殿俊的家,恰巧遇到邮递员顾传滨将报纸和书信送到,石老一一签收。顾传滨接受采访时说,他与石殿俊有着16年的交情,“我负责30个村的报纸、信件投放,许多村都是直接送到村委会,而石石羊村却是直接送到石老家里,再由石老挨家挨户投送,这么多年来从未收到村民的投诉。” 石老回家后和老伴李凤英一起整理刚刚签收的报纸,记者留意到,其中有《大众日报》、《潍坊晚报》等。老两口分拣完报纸后,石老拿着报纸出了门。他首先来到位于村中央的石明德家,将当天的《潍坊晚报》递给他,“《潍坊晚报》关于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的报道策划得非常好,你认真读一下。”“真是太感谢石老兄了,您这么大岁数还天天给我送报纸,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72岁的石明德感激地说。为了送报,石老一直忙活到接近中午,一些在城里打工的村民白天不在家,他只能晚上送去。 “我们村里给他算过一笔账,28年来他围着村里转了6000多公里,送报、信等11万余件,这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到的,何况是一位老人。”石石羊村党支部书记马宝军说。 青州市委书记写信表扬 记者在石老家看到一封信,上面写道:“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你坚持27年如一日,不计报酬义务为乡亲们送报,并热心公益,充分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令人钦佩,值得学习,被央视赞为‘最美中国人’是实至名归,也正因为有像你一样的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不懈努力,才有青州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今年4月10日,青州市委书记孙忠礼写给石殿俊的表扬信,信中还指出,“当前青州正在全面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步伐,衷心希望你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为青州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继续发挥余热,做出新的贡献。” 面对市委书记的褒奖,石老说,“我的坚持离不开老伴的支持,如果她反对,我也坚持不下来。”说到这里,石殿俊和李凤英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现在孩子都大了,退休在家也没多少事,给大伙送报送信,方便大家的同时还锻炼身体,我觉得很快乐;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我将坚持送下去。”石殿俊的话语里透露着坚定。 改革陋习推行厚养薄葬 记者在石殿俊老人家里看到一本账本,上面记录着自他1986年担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以来村里老人的丧葬花费情况,共记录了52次丧事,平均每次花费430元,最少的仅89元。 村民石明德告诉记者,1986年,石殿俊被乡亲们推选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按照以往的习俗,村里的丧事要大操大办,石殿俊下定决心改革这种陈规陋习。“大操大办除多花冤枉钱外没有任何好处,大家都明白这个理,可就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要改掉这一陋习可不是件容易事。”石明德说。 石殿俊担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以后,规定丧事不做孝服、不请吹鼓手、不摆筵席。开始时,有些村民表示反对,认为应该摆摆排场,尽份孝心。针对这种情况,石殿俊做了细致的说服工作。石殿俊对反对者语重心长地说:人活着时多孝顺,比人死了花钱做样子要好得多吧!他用朴实的道理说服了反对者,使石石羊村的丧葬走上了简洁文明之路,邻村也竞相效仿。 不抽烟不喝酒经常捐款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多为群众办实事。”石殿俊说,他几十年来不抽烟、不喝酒,省吃俭用,把省出来的钱用于捐资助学。 据了解,1995年,他为石羊小学建设雷锋像带头捐了200元钱;1996年,村里修建铁路发掘出土一尊汉代石羊,他发动捐款2万多元为石羊修建了一个石头底座,至今汉代石羊仍在村里矗立着,保存完好。今年3月1日,83岁高龄的他来到青州市邵庄小学为25名家庭贫困学生及留守儿童捐赠了价值2000余元的书籍。最近,他又把家里的一套石桌凳捐献给邵庄小学,供学生们学习之余休憩。 村民马景亭告诉记者,石殿俊是村里的老年协会会长,每逢春节,他都会自己掏钱为村里老人买上些水果、点心、春联等年货挨家送到门上。汶川大地震时,石殿俊向组织缴上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还发动家人通过村里的捐款活动向灾区捐款。据不完全估计,十几年来,他捐出的钱物达几万元。 遇到不平事爱打抱不平 记者在村里遇到了57岁的王盛秀,她告诉记者,当年丈夫的事多亏了石殿俊,否则现在自己领不到遗属补助。2007年,王盛秀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是村里的困难户,丈夫教了28年的书于当年去世,王盛秀跑了好几年想办理遗属补助,但一直未果。石殿俊得知此事后和几名村民专程赶到淄博,最终为王盛秀办理了遗属补助。 马宝军表示,石殿俊在村里非常受尊重,邻里之间发生纠纷,石老都能帮忙化解。在石殿俊影响下,其儿女们也都热衷公益事业。特别是石殿俊在淄博的女婿刘正江多次获得淄博市见义勇为表彰,如今已退休的刘正江主动参加了淄博市见义勇为志愿队,前段时间徒手制服了一名持刀抢劫的歹徒。“我这个女婿跟我一样,看到不平事爱打抱不平。”提起女婿刘正江,石殿俊赞不绝口。 “最美中国人,当数石殿俊,送报三十载,情系众乡邻,奉献永不忘,宗旨记在心,国人皆君此,中华气象新。”这是石老的好朋友原青州市教育局长陈志洪赠给他的一首诗,也是石老的真实写照。 文/图 本报记者 庞志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