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魔鬼足球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
 
标题导航
良师指导,野摊子变正规军
2012年08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良师指导,野摊子变正规军
  上世纪80年代末,魔鬼队员在当时的潍坊体育场踢球。
  2010年与青岛衡信队比赛后,胡纲(右一)与魔鬼队队员合影。



  体育运动有个特点,特别是集体项目,自己练久了就想和别人过过招,王涛和曹英黎也不例外,只要有时间,他们就凑在一起踢球,时间长了就想和那些高手们比一比。那时候,潍坊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市里每年有好几项比赛,但在正规军眼里,魔鬼队这样的野摊子根本构不成威胁。可出乎意料的是,多年后正是这支野摊子在潍坊足坛刮起旋风。
队员踢野球却很享受,业余时间全用来踢球
  成立球队,有了队名,就得有队规,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王涛当时想的。魔鬼队成立时,20岁的王涛是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并且刚刚从潍坊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是队里管着打谱的人。“当时队中最小的队员才十六七岁,我和老曹(指曹英黎)算是年纪大的了。那时候一和别的队打比赛,我们就怕小队员在场上受伤,被对手欺负。十几个人整天泡在一起踢球,感觉就像一家人,就像自己的亲兄弟。”对于那些年和兄弟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王涛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其实就是踢野球,很多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足球训练,只是从电视上看过几场比赛喜欢上足球,便学着人家的样子踢。那会儿踢比赛更简单,十几个人随便分成两队,人多了踢大场,人少了就踢小场。没有裁判,规则也不完善,受伤了自己负责。开始一段时间,我们这帮人就是瞎踢,在场上更谈不上配合。那些年龄小点的,技术和身体都差点的,只有跟着满场跑的份儿了。可就是那样,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王涛说。
  当时踢球真是迷,用王涛的话说就是“年轻的时候,真不知道身上哪来那么多使不完的劲。”确实如此,王涛和他的球友们除了工作学习吃饭睡觉,业余时间几乎全都在踢球。每天早上,球友们先聚起来踢一段时间,然后,上班的去上班,上学的去上学。下午下了班(放了学)接着踢,踢到天黑了看不见球才回家。“有一年冬天下雪,操场上的雪都能没了脚脖子,我和老曹、张金刚、方斌、时春雷、黄峰他们几个人照样踢了一下午。”说起对踢球的着迷,王涛说,那个时候全凭着身上的那股子傻劲儿踢球,但大伙儿都很享受。
被人误解不务正业,很多队员家人也不支持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的几所中学足球运动开展得比较好,包括潍坊二中在内的几支校队是当时潍坊足坛的一股年轻力量。除此之外,很多基层单位也有自己的足球队,以当时潍坊棉纺厂为代表的基层足球队是市里各项比赛的常客。
  “那时候一起踢球的很多都是潍坊二中的学生和棉纺厂队的队员,他们中有些人水平很高,也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其中,棉纺厂队主要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岛‘纺织移民’组成,还有从青岛过来的知青和学生组成的“长青队”,技术明显比我们潍坊的好很多。那时候他们这些有单位的球队都组织地非常好,训练比赛有保障也很系统,和他们这些‘正规军’比起来,我们只能算是师出无名的‘野摊子’了,让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曹英黎说。
  有名队员回忆说,当时有人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会踢球,人家笑着说他“不务正业”。外人不支持,有很多队员的家人也不理解他们为啥整天傻乎乎地去踢球,前任魔鬼队的队长郭平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郭平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担任魔鬼队队长的,球技出众的郭平也是很小就和王涛他们一块儿踢球。上初中时是郭平最迷踢球的时候。一次,父亲给郭平从外地买了一双专业足球鞋。兴奋异常的郭平穿上鞋就上了球场。“那还是第一次穿鞋底带钉的足球鞋,鞋是橡胶底的,不是很耐磨。没想到还没出一星期,一双崭新的球鞋硬是让我把鞋底给磨透了气。俺爸知道后就要揍我,还说以后不让我再去踢球了。”郭平说,因为对足球的痴迷和执着,困难艰苦并没让他离开球场。
遇上良师,魔鬼队不再是野摊子
  别人的不理解并没有影响到魔鬼队员们对足球的热情。那时,曹英黎的家就住在体育场旁边,每次踢完球,他都会把球带回自己家。第二天,队里不管哪个队员到得早,都会先跑到曹家去要球。“周末来体育场踢球的人特别多,很多基层单位球队的队员偶尔还会在那里举行场友谊赛,这也是我们魔鬼队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王涛说,棉纺厂队和二中队的很多队员也经常在体育场踢球,虽然那时魔鬼队还很难和这些高手过过招,但看看他们踢场比赛,学习几个漂亮的动作,也让魔鬼队员们很高兴。
  那些年,王涛曹英黎和兄弟们遇到了很多球场上的良师益友。其中,时任市体委的专职足球教练胡纲、棉纺厂队的教练邱玉林和当时工人新村小学的体育老师冀文成等都曾经悉心地教过他们。每逢周末,老师们会带着很多孩子到体育场踢球,魔鬼队员们也经常请老师们指点一下,只要看他们哪个人动作不正规,老师们会手把手帮着改正,有时候还会教小队员一些基本功。“队员们的球技由此提高得很快,那时队中很多人刚从学校毕业,和我们一起踢球前连足球也没碰过,可经过老师们的悉心指导,那帮孩子很快就踢得有模有样。”曹英黎说。
  从1985年开始,当时潍坊市工人新村小学的冀文成老师开始给魔鬼队的队员讲授专业的足球课,从足球的基本动作、技术,到比赛中的队形、战术打法,队员们第一次接受了专业正规的足球训练和理论,知道了场上各个位置的具体打法,魔鬼队也渐渐有了固定的阵容和打法,队员们在场上都不胡踢了。一下子,魔鬼队的实力大增,渐渐地,队里的王涛、曹英黎、时春蕾、黄峰组成的“球场四兄弟”在潍坊足球圈里打出了名气,魔鬼队也不再是那支只会踢野球的野摊子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