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广而告之

第03版
新闻评论
 
标题导航
九岁刘建龙当家三年了
2012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岁时母亲走失,六岁时父亲卧床,学做饭学 洗衣,小建龙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这个家……
九岁刘建龙当家三年了
  刘建龙蹲在炕上在给父亲刘居刚揉腰,以减轻父亲的病痛。



  9岁的刘建龙刷筷子、洗碗、刷锅动作熟练。

  9岁,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年纪,而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花家官庄村社区的男孩刘建龙,却早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三年前,他的父亲刘居刚患病卧床。自此,他每天照顾父亲饮食起居,用羸弱的双肩撑起了这个残缺又贫困的家。得知刘建龙父子的困境后,众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手。8月28日,记者了解到,爱心人士帮助小建龙的父亲筹集了手术费,联系好了医院,9月初就能进行手术了,小建龙说他最大的心愿是陪着父亲做手术,让父亲的病快点好起来。

家境贫困
三年前父亲病倒不起

  刘建龙和父亲刘居刚住在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花家官庄村社区。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刘建龙的家中时,9岁的刘建龙蹲在炕上正在给他父亲揉着腰,以减轻父亲的病痛。
  刘建龙家所住的三间破旧的房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在周围的瓦房之间显得格外低矮。房前的小院里长满了杂草,有的地方足有半个人高,只剩下一条小路从大门通往屋子。房间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具已经非常破旧,卧室中只有一台土炕和一台只有雪花没有图像的电视机。记者看到,刘建龙贫寒的家中蚊子横飞,而他们爷俩连蚊帐都没有。房间里光线非常暗,下午两三点钟,就需要开灯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建龙两岁时,他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走失,只剩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原本他的父亲刘居刚在附近的工厂做铸造工,每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可是三年前,因为劳累过度,刘居刚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法再干重活。自去年开始,刘居刚的病情加重了,不仅无法下地行动,连翻个身都成了难题。于是,生活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小建龙的肩上。
品学兼优
起早贪黑照顾父亲

  记者了解到,9岁的刘建龙在峡山区王家杭小学读书,今年9月份就要上三年级了。刘建龙家窗台上放着他的课本和练习本,墙上贴着他上学期获得的奖状。刘建龙告诉记者,上学期数学考了120分,在班里是最好的,语文成绩在班里也是前列。
  既要照顾父亲,又要不耽误学习。小建龙说,每天早上7时准时醒来,叠被子、给父亲梳洗、喂饭,然后他要给父亲按摩手掌。因为长期生病,刘居刚的手指变得僵硬,连拳头都攥不起来。
  刘建龙告诉记者,父亲腰部的疼痛到了晚上会加重,时常疼得无法入睡。他要不断地帮他按摩来缓解疼痛。每天帮父亲按摩四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瘦弱的刘建龙三年来一天都不曾间断。
  “长上了这个病动也不能动,我怎么样倒是无所谓了,就是心疼孩子跟着受苦,”今年42岁的刘居刚说着流下了眼泪。他告诉记者,自从自己病倒后,家里便没有了经济来源,他还要常年吃药,看着年幼儿子的儿子这么辛苦,他的心疼得像刀割一样。
  在堂屋里,一张低矮的小桌搭成了灶台。灶台上面摆放着锅碗及食用油、食盐等,地上放着几个干瘪的洋葱。据村干部介绍,锅子和食物都是村里和爱心人士提供的。三年来,小建龙对于做饭已是驾轻就熟。他站在灶台前,添水,熟练地拧开煤气灶,然后准备父子俩的晚餐。大大的铁锅对于小小的人儿来说有些沉,他小心翼翼地用两只手才将锅端到地上。
  然后小建龙站在父亲床前,捧着面条,“慢点吃,小心烫,”他轻轻地将面条吹凉,一口口给父亲喂饭。每次等父亲吃完,他自己才开始吃饭。
  小建龙喂父亲吃完饭后,端着锅碗来到院子里,熟练地洗锅刷碗。娴熟的动作让人觉得这不是个9岁的孩子,而是一个小大人。

沉默懂事 悄悄地为记者搬凳子、送雨伞
  困难的生活让年幼的刘建龙早早地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失去了同龄孩子应有的活力。9岁的刘建龙看起来非常瘦弱,性格也比较内向,有点沉默寡言,脸上神情也比同龄的孩子沉重。
  记者注意到,由于家境贫寒,刘建龙几乎没有像样的玩具。唯一的一个玩具,是他和堂弟一人凑五毛钱,一起买的一辆玩具小赛车。这个小赛车一直被他当做宝贝。平时,他一分钱都不舍得乱花,因为要攒着钱给父亲治病。
  记者问及刘建龙的身高,刘建龙回答:“一米二七,这是父亲尚能下地的时候帮我量的。“
  生活的磨砺让9岁的刘建龙格外地懂事。采访时,看到记者蹲着和他说话,刘建龙悄悄起身,为记者搬来了凳子。采访结束时,天空开始下雨了。记者走出门后,一个小小的身影抱着伞追了出来,是刘建龙。记者执意不要,可他将雨伞硬塞到记者的手中。最后,将记者送到村口才肯离开。

生活艰辛 白水煮面条爷俩吃得津津有味
  父子俩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清贫了点,艰苦了点,但是刘建龙说,他觉得这样就挺好。
  对于母亲的记忆,他说已经没有印象了。刘建龙指着胳膊上两处伤疤说,这是他小时候,精神障碍的母亲给挠的。据邻居们介绍,刘建龙小时候,他的母亲因为患有精神疾病,不会带孩子,经常使得小建龙受伤。有时会将他放到滚烫的水泥地面上,有时又将他浸到冰冷的水中,邻居们看到赶紧将他抱出来。这些事情,由于小建龙当时年纪太小,已经不记得了,而胳膊上的伤疤还是历历在目。
  刘建龙告诉记者,以前父亲身体好的时候,能用自行车带着他出去玩。后来父亲病倒了,自己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自那时起,他便学着照顾父亲。第一次做饭的时候,父亲在一旁指点着,他一点点照着做。他还记得当时做的是白水煮面条,虽然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是,倒上酱油后,父子俩却吃得津津有味。
  从6岁就开始照顾父亲,如今,刘建龙做饭、刷锅洗碗已经非常娴熟。“早上收拾好床铺后给父亲做饭,中午回家第一件事也是做饭,然后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开始做饭。”刘建龙如此描述他一天的生活。

各界援助 联络好医院,手术费还差一万
  “幸得有邻里乡亲的帮助,也幸得有政府的关心,我们父子俩才得以挺到现在。”小建龙的父亲刘居刚感激地说。
  记者了解到,得知刘建龙一家的情况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多次向刘建龙父子伸出援手。刘建龙爷俩穿的鞋是村支书给买的。据村支书李强介绍,刘居刚病倒后,村里给刘建龙父子俩申请了低保,并且定期给予补助。平时,刘建龙家遇到什么难题,村民们也会主动伸出援手。不久前,附近的爱心企业听说刘建龙父子的情况后,时常免费为他们提供蔬菜。不少爱心人士也自发前来看望,并带来了米、面、油,送来爱心款。
  刘建龙开心地告诉记者,因为没有书桌,以前他放了学就趴在炕上写作业。上个月,爱心人士给他送来了新书桌,这样他学习的时候更有劲了。
  刘建龙说,爱心人士还给父亲筹集了手术费用,找好了医院,计划9月1日就去做手术。可是,现在手术费用还差1万多元。如果凑足手术费用,父亲就能如期去医院进行手术了。刘建龙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父亲的病快点好起来。9月1日要开学了,他既想亲自陪着父亲做手术,又怕耽误了学习,这让他感到有点矛盾。
    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董晓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