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安七子之首孔融 刘祜 作 |
|

|
|
除了作为历史上的“郡国”之名,“北海”作为地理名词,其意因时而异,还多有所指。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它指的是渤海;秦汉以后,又成为塞北大泽之统称。据有关史乘记载,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始设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昌乐县东南);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又改郡为国,治所在剧县(今寿光市纪台)。其时北海国下辖18县,其中剧县、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朱虚、高密、淳于、东安平、平昌、昌平、下密、夷安13个县,就在今天的潍坊市境域之内。要数北海风流人物,当然应该首推曾经担任过北海国相、人称“孔北海”的孔融了。
孔融让梨,成为“孝悌”的楷模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系孔子第二十世孙。凡读过《三字经》的人,大概没人不晓得“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据说,有一天邻人送一筐梨于孔家,诸兄将大的选去,融在旁,从容取一小梨。众人曰:“你如何不取大的?”融对曰:“诸兄年长,正宜用其大的。我乃弟辈,焉能犯上而取僭(jiàn)越之罪也!”这个故事影响很大,但它仅见于《孔融家传》,正史中并不曾记载。不管怎么说,千百年来,人们是一直以孔融为“孝悌”之楷模的。 救张俭被投入狱,孔融与兄争死 如果说“让梨”讲的是孔融之“让”,那么下面这则轶事,讲的却是孔融之“争”——争死! 东汉末期,宦官制造了“党锢之祸”。在这次党锢之祸中,党人张俭遭到通缉,到处都在抓捕他。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此时,孔融十六岁,有一天他独自在家,突然闯进来一位不速之客。这人就是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名叫张俭,因得罪了中常侍侯览而正受到追捕。张俭逃难至此,本来是想找孔褒掩藏的,但见孔褒不在,便显得惶急无状。这时小孔融却说:“我哥虽在外面,难道我就不能救你吗?”遂将张俭藏匿起来。 不料事后泄密,张俭虽得以逃脱,孔氏兄弟却受牵连而被投进了监狱。面对审案的法官,孔融主动承担罪过。他说:“藏俭者,融也,故当坐罪。”然而孔褒却道:“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担其罪。” 法官见状,无法裁断,只好取证于他们的母亲,其实是征求他们母亲的意见。岂料母亲凛然作答:“家中事从来是长者说了算的,就让我这做母亲的担罪吧!” 就这样,孔家“一门争死”,令“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即“议定”)之”。最后的结果是,朝廷以“诏书”形式,令孔褒坐罪伏法。 晋谒李膺机敏应对,被赞“必为伟器” 孔融因争死得到了“大显其名”的机会。于是在州郡,在朝堂,人们又纷纷传扬着下面一段有趣的轶事。 据说孔融十岁那年,曾跟随父亲(故泰山郡都尉)孔宙进京,打算拜访一下声名显赫的河南尹李膺。然而不成想,这位李大人“简重自居”,曾特意给门吏下达过命令:“凡有来客,非当世名人(即名士)或通家之好(即亲戚姻旧),一概不得通报。”彼时孔融当然还算不上名人,且他的家庭跟李膺也无甚瓜葛,于是孔宙就觉得很无奈很尴尬似的;倒是小孔融脑瓜奇灵,他眼珠一转,对门吏说,我就是李君的通家子弟,你快通报去吧!想不到还真“混”入了大门。而当李膺望着这张稚嫩而陌生的面孔,疑惑而问“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的时候,小孔融则从容答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老子(李聃),其同德比义,相为师友,则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乎?” 小孔融的聪明回答,让李膺以及在座宾客莫不惊叹。只有一位迟到的名叫陈炜的太中大夫不以为然,当下以讥诮的语气说:“人小而聪,大未必奇!”不料话音刚落,小孔融反唇相讥说:“以君所言,君应早慧乎?”一句话引得满堂喝彩。李膺遂抚掌大笑道:“此子高明,必为伟器!”…… ◎相关链接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未成。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杜密 在说孔融的时候,有个人我们不能不提。他就是杜密。杜密字周甫,颖川郡阳城县人。他与孔融同时,但比孔融年长,又曾于孔融之前做过北海相,故论“资格”应是孔的“前辈”。杜密是由泰山郡太守调迁北海国相的。他后来去官还家,再后来复出,官升至尚书令、太仆,一时威名赫赫。然而好景不长。因为他作为士族代表人物,联手李膺等著名“党人”对抗宦官集团,不久即被罢官逮逋,一年后自杀身亡。在当时,杜密的地位和名气都很大,仅次于李膺,故时人与之连称为“李杜”。 据《后汉书》记载,杜密在任职北海相期间,有两件事办得挺好,为人称道。第一件是公正严明,惩罚奸恶。凡在县里任县令或县长者(注:汉代一县之执政者,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纵然是朝中宦官的子弟,只要犯了“奸恶”之罪,一概逮捕法办,绝不姑息。第二件是举贤荐能,提携后人。杜密是发现郑玄的“伯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