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大司农郑公像 韩钟亮 供图 本报记者 王淑媛 翻拍 |
|

|
|
郑玄,字康成,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秋七月初五,出生于北海国高密县西南(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后店村)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其八世祖郑崇,在汉哀帝时做过尚书仆射,因正直敢谏,被奸佞迫害致死。到了郑玄父亲的这一代,已家道中落,境况大不如前了。在北海相杜密的帮助下,郑玄开始游学生涯。之后,回到故乡高密,他避开尘嚣,“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到了灵帝朝之末,郑玄已经是“儒生所仰,群士楷式”的大名人了。他虽无意仕途,最终却有“大司农”官衔。 拜马融为师,然而三年不得见老师一面 郑玄先是师从京兆人第五元先(复姓第五,名元先,一说名元),弄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之精义;又跟随东郡人张恭祖,受学《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和《古文尚书》。学罢,他感到“山东无足问者”,遂负笈西行,游学关西,拜著名学者扶风人马融为师。 其时马融门下有业徒400余人,但能升堂入室当面聆听其教诲的,却不过五十几位。据说马融平素“骄贵”得很,架子摆得挺大,讲学时“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依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致使郑玄虽在其门下,却三年不得谋面。说实话,马融只是通过其高徒(譬如卢植),将学问“转授”于郑玄罢了。但郑玄并不计较马融的“骄贵”态度。他在马融的居处附近自建了简易的庐舍,勤奋研习,毫不懈怠。 不知不觉过了三年时光。某一日,马融会集他的高等学生,考论“图纬”(两汉时的图籤、纬书之学),演算浑天问题。不料诸弟子竟无人能释疑解惑。马融听说郑玄擅长算术,遂将其召见于楼上。这是郑玄第一次跟师傅坐得那样近,然而却不是他聆听教诲,而是向师傅解释疑义。郑玄遂运用他学过的数学知识,转动算具进行演算,居然“一转便决”,瞬间就解出了结果。于是举座皆惊,“众咸骇服”。不过,谁也没想到,“演算”刚刚结束,郑玄便向马融“辞归”——向师傅提出了“学成归乡”的要求。分别的时候,马融望着郑玄的背影,心绪极其复杂。他不禁喟然长叹:“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玄将把我的学问带到关东去了)!”……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世说新语·文学》里的一段记载。据说,马融见郑玄执意辞归,不禁心生叵测,“恐玄擅名而心忌焉”,便亲自骑上马追赶,想把郑玄杀死。而郑玄亦疑有追袭,乃想出一计。遂坐于桥下,在水面上摆弄他的木屐。不久马融追至,“转式逐之”。其“演算”所得出的结论,乃是“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由此而断定“此必死矣”(意思是郑玄必然已死掉了)。于是马融便不再追赶,而郑玄亦得以逃生。这故事当然有趣,但其实经不住推敲。近有当代学者考证,彼时马融已是88岁高寿的老人,显然他不可能亲自骑马,去干杀人的勾当,何况那又是自己的门生呢! 却说郑玄在外游学十多年,于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回到了故乡高密。但因为家境更加贫困,不久又到附近的东莱(今山东即墨),一边种地务农,一边收徒讲学。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其时追随郑玄的徒弟,已有“数百千人”之多了。 然而命运多舛。两年之后,到了灵帝建宁二年,其时宦官当权,“党锢”祸起,郑玄因为早年曾得到北海相杜密的提携而遭受株连,遂被抓进监狱。出狱之后,他避开尘嚣,“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其时任城人何休发表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毂梁废疾》,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然而郑玄持有不同观点,于是针锋相对,撰写出《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与何休辩论。何休读了郑玄文章,竟惊而叹道:“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汉书》就此评价说:郑玄之论“义据通深”,从此“古学遂明”。事实上正是《发墨守》等三部论著,奠定了郑玄“经学大师”的地位。 他无意仕途,最终却有了“大司农”官衔 说话间到了灵帝朝之末,郑玄已经是“儒生所仰,群士楷式”的大名人了。彼时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大将军何进(就是《三国演义》第二回中“谋诛宦竖”的那位“国舅”),为了显示自己的“礼贤下士”,便“辟”郑玄入府,做大将军的椽属。行文下来,青州和北海的长官们明明知道郑玄无意仕途,却也不敢违迕国舅爷之命,只好“迫胁”郑玄遵从。郑玄亦无可奈何,“不得已而诣之”——很不情愿地去拜见何进。何进大喜,破格儿“专设几杖”,“礼待甚优”。尽管如此,郑玄却拒不接受朝服,仍然坚持以平民的装束与何大将军相见。更出人意料的是,他勉勉强强地仅在大将军府住了一宿,第二天就悄悄逃走了。 继何进之后,袁隗(即袁绍的叔父)又上“表”朝廷,让郑玄担任侍中。郑玄却借口“父丧”,没有到任。此时郑玄行年63岁,正偕其弟子们在徐州依附陶谦。适逢孔融赴北海为相,其深慕康成先生之名,遂“屣履造门”,探视郑宅;并告令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一乡,曰“郑公乡”,以此表示敬慕之意。 根据民国版的《高密县志》,我们知道,孔融在其《告高密县修郑公宅教》中曾这样说过:“郑公久游南夏,今艰难稍平,傥有归来之思,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他的意思是:要求地方上一定修缮好郑玄家的房屋墙宇,并保护好他的林木,以等待郑公回家安居。 此外,孔融还特意为郑玄发布了一则《告高密僚属教》:“昔周人尊师谓之尚父,今可咸曰郑君,不得称名也。”就是说,援引古时周朝人尊重师辈称作“尚父”之例,自今而后,大家称呼郑玄,一律为“郑君”,而不得直呼其名。 其实,器重郑玄的不只何进、袁隗和孔融,另外至少还有徐州牧陶谦,即《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向刘备三让徐州的那位陶恭祖。时值黄巾军寇掠青州,殃及高密,郑玄避乱徐州,陶谦待之“以师友之礼”。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郑玄客居徐州数年,于建安元年返回高密。刚刚踏上家乡的土地,却不料途中与“黄巾贼数万人”相遇。于是一件惊险、幽默而又发人深思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从前文中了解到,就是在黄巾军围困北海的那一年,郑玄之子郑益恩因援救孔融而不幸殒身;而当年郑玄也正是为了躲避“黄巾之祸”而逃离高密的;他现在又不幸与“贼”相遇,这难道是宿命使然吗?……郑玄自忖凶多吉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贼”们一旦晓得了这位路人不是别个,正是郑玄,非但未加之利刃,而且“见玄皆拜”;这且不说,“贼”们居然还互相约定:既然郑玄先生是高密县人,那么从此以后,我等便再不会进入县境骚扰啦!……由此可见,黄巾军对郑玄是何等的尊敬啊! 郑玄既然已经是海内闻名而为天下人尊敬的大儒了,所以他不可能在家乡即所谓“郑公乡”里呆得太久的。果不其然,盘踞冀州的汉大将军袁绍,不久就派来了使者,邀请郑玄到他的身边“做客”。 正如史书所载,袁绍乃举郑玄为“茂才”,又表其为“左中郎将”。但郑玄皆未接受。后来,朝廷又公车征郑玄为大司农(属于中二千石的高官),而且为吸引郑玄痛痛快快地进京上任,还特批安车一乘,并令沿途各地“长吏迎送”,其足见皇恩之隆重。但此时郑玄年迈多病,力不从心,在家拜受后,乘车至许昌(另有一说,他连许昌亦未至),又托病向献帝请求回归故里。不管怎么说,“大司农”的官衔他是有了,故此世人即以“郑司农”称之。 是杜密改变了“乡啬夫”郑玄的命运 郑玄幼承家族遗风,聪明好学,向有“神童”之誉。他酷爱读书,喜欢书数(八九岁能算乘除);且不图虚荣,而务实学。据说,十二岁那年,曾随母亲到外祖母家做客。适逢正腊,同列十多人都穿着漂亮衣服,夸夸其谈,唯独郑玄神情漠然,不太合群儿似的。后来母亲私下责备他,而他回答说:“此非我志,不在所愿!”——这一句话就显示了他非同凡俗的志向。 郑玄因家境清贫,十八岁时曾经做过“乡啬夫”(即乡一级的管理诉讼或者赋税的小吏);但他一心向学,不屑为之,不久即编造了个“有病”的理由,得以“休归”。为此,曾惹得父亲几度发怒,然而终究无可奈何。 大概就在这时候,北海相杜密到高密县视察,发现“乡啬夫”郑玄非常聪明,具备“异器之才”。为解决其家贫无力求学的困难,杜密先是在北海郡给郑玄安排了职务,以吏俸资助他求学,送他到太学里受业深造。从此郑玄开始了游学生涯。 就这样,北海相杜密以其识珠慧眼,改变了一个小小“乡啬夫”的命运,使其后来“蜕变”为名闻千古的“经学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