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郑玄创立郑学被称为“经神”
2012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玄创立郑学被称为“经神”
  郑玄遍注群经 刘祜 作
  郑玄注《周礼注》《礼仪注》《周易注》《毛诗传笺》。韩钟亮 供图 本报记者 王淑媛 翻拍



  郑玄在经学、文献学、教育学、法律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集汉代经学之大成,遍注群经,兼融今古,创立“郑学”,使注疏学达到了顶峰,且开创了后世“义疏”之先河。当时郑玄即被学者称之“经神”。
培养弟子上万,传刘备曾拜郑玄为师
  在遍注群经的基础上,郑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郑玄为《周礼》、《礼记》、《仪礼》作注,著有《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当时即被学者称之“经神”。《后汉书》编撰者范晔则评价他“经传洽熟,成为纯儒”;刘勰认为“郑君之释《礼》,要约明畅,可为式矣”;清代大学者戴震则认为,郑康成的《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重。
  他又是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如果说孔子第一次整理和编订了《六经》,那么郑玄则是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和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他从校勘入手,广罗众本,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校勘原则和方法,为后代学者提供了范例。他尤长于训诂,其丰富的成果,为训诂学的研究贡献了珍贵而典型的例证。
  不仅如此,郑玄还是汉末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继承了自孔、孟以来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又吸收了汉代学者的思想学说,在经注中表现了对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对儒家经典有关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精辟论述,充实和发展了教育理论。
  他从事经学教育三十余载,培养弟子上万,其中不少成为了大官或名士。如御史大夫郗虑、尚书崔琰、魏郡太守国渊,以及刘备的骨肱重臣孙乾等。《三国演义》称刘备亦曾拜郑玄为师,却不确凿。不过,蜀国大将姜维和魏国大臣王基,则应该是郑玄的“再传弟子”。
  此外,郑玄在自然科学领域亦有辉煌成就。他精通天文、历法,能正确解释经书中记载的天象和天文仪器。尤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力学方面的探索。据1993年4月19日的《光明日报》报道:我国东汉学者郑玄,早于英国的胡克1500年,发现了弹性定律(胡克定律)。其证据是郑玄的《考工记·弓人》一文,“正确揭示了胡克定律中力与变形成正比的线性关系”……郑玄的这一成果已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力学词典》。因之有学界权威认为,“可将胡克定律改称为郑玄——胡克定律”。
  总之,郑玄是一位通才、大家。他知识面广,学问渊博,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工具书《辞海》上,许多字词的涵义都是以他的解释为准。

“一饮三百杯”,郑玄好酒能饮流芳百世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郑玄不仅是经学大师,还是一位好酒能饮的“酒儒”。
  明代大学问家袁宏道在其《觞政》中评价:“郑康成,饮而儒”;意思是说,郑玄愈饮愈显儒雅。而也是在这篇文章里,袁宏道还评价“孔北海,饮而肆”。这就是说,与郑玄比较,孔融则愈饮愈放肆无忌。
  关于郑玄能饮的记载,可见于《后汉书》的《郑玄传》:其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者邀请郑玄。郑玄到达冀州之后,袁绍“大会宾客”,玄最后至,却被“延升上坐”。《传》中提到这则轶事时,描写郑玄“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不仅称赞了他的形体容貌与风度,而且说到了酒量。按古代“一斛”为十斗计,东汉时的一升,约合今天的0.1981公升。这就是说,已经七十多岁的郑玄,一次大约饮酒20公升。虽说古时的酒含酒精量低,与今天的“烧酒”不可同日而语,但20公升毕竟也是不小的酒量。
  另据《世说新语》注引的《郑玄别传》说,袁绍聘请郑玄到冀州作僚属,过了一段时间郑玄请辞,袁绍于城东设宴,为之饯行,事前嘱咐众陪客,一定要让郑玄喝醉。于是,“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史之容,终日无怠”。后世文人善饮者多慕郑玄之名,譬如“酒仙”李白就曾有诗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当一饮三百杯”,此“一饮三百杯”,指的应该就是郑玄。
  在郑玄初到冀州的那次宴会上,袁绍身边众多幕僚,俱是豪俊雄辩之才,他们虽早闻康成之大名,然而出于妒嫉与不恭,蓄意让其当众出丑。于是纷纷提出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与郑玄辩论。然而郑玄“依方辩对”,侃侃而论,使众人闻所未闻,“莫不嗟服”。
  座中有一位袁氏幕僚,忽然间站起,先向郑玄自我介绍说:“在下应劭,字中远,故泰山郡太守。”然后又说:“我欲拜先生为师,北面而称弟子,如何?”不想郑玄却笑笑,含蓄作答:“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颜回)、赐(子贡)之徒,不称官阀。”结果弄得这位“故太守”面带惭色而退。
  根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所注引的《郑玄别传》,我们知道,在郑玄返回家乡的前夕,袁绍又安排了一次宴会为他送行。文中提到:“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这又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它看上去平平常常、轻轻松松,可如果你特别留意于“欲玄必醉”四字,那你将看到这里面埋伏着杀机,闪烁着刀光剑影!
  原来古时朝廷或者权臣摆宴,往往要特别任命“酒监”、“酒史”,而让其遵照一定的法则,维持酒场秩序。因为摆筵的主人赋予他“以纠座人”的职责,那么他就完全有可能在酒场上为所欲为。如果某位酒客违反了饮酒的“游戏规则”,在礼数上出现了某些差错,那么此人很可能就惹来杀身之祸。(譬如在东吴暴君孙皓的宴会上,不知有多少不胜酒力的官员,仅仅因为达不到“饮酒七升”的限数,就“辄见收缚,至于诛戮”。)据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一场在冀州治所邺城东郊所举办的“饯行宴会”上,72岁的康成先生一定凶多吉少! 
  然而,这场“饯别宴会”的结果究竟如何呢?
  据《郑玄别传》的记述:宴会从早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所有送客者一一用酒杯表示了他们的“情意”。郑玄共饮酒三百余杯,而“酒监”(或“酒史”)认真负责地观察了郑玄自旦及暮饮酒的全部过程,发现他不论是“酢”,抑或是“酬”,杯杯不拒,且举止儒雅,丝毫显不出疲倦的神态。袁绍等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送郑玄上车,目送其高大身影渐渐远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