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孙嵩救赵岐于危险受敬重
2012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嵩救赵岐于危险受敬重
  孙嵩集市救赵岐。 刘祜 作
  孙嵩之墓“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 韩钟亮 供图 本报记者 王淑媛 翻拍 
  孙嵩石墓内精美的雕刻。 韩钟亮 供图 本报记者 王淑媛 翻拍 



  孙嵩,北海安丘(今安丘市)人,字宾石。《后汉书》未有传,但我们能从郑玄、赵岐以及《三国志》中邴原的传记中,了解到孙嵩生平的大体脉络。其中,在《后汉书·赵岐传》写道经学家赵岐因得罪宦官党羽,惧受祸,变姓名逃匿北海卖饼。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三年。孙嵩搭救赵岐的故事在民间影响深远。直到建国前,在孙嵩故里仍立有孙嵩和赵岐的高大塑像,这反映了当地民众千百年来对于两位高士的敬思之情。
曾陷入党锢之祸 与郑玄同时被捕
  在《后汉书·郑玄传》中,有“及‘党事’起,(玄)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的记载,由此可知,孙嵩亦曾陷入了“党锢之祸”,且与郑玄同时被捕,甚至有可能他们就关在同一处监狱里。
  另外,《三国志·邴原传》注引的《原别传》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邴原)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嵩。嵩辞(注:此处的“辞”有“责备”之意)曰:君乡里郑君(指郑玄),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嵩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两层意思:一是孙嵩比邴原年长,且其学识在北海当地的士子中应该很有影响,因之张口说话难免带有一点“训教”的口吻;二是孙嵩对郑玄崇拜之至,奉为“师模”,再联系到他曾与郑玄同陷“党锢之祸”的经历,则可断定,他应该就是郑玄的门徒。
  而就在这个故事的后面,当邴原仍坚持己见,并说明了到外面求师的道理时,孙嵩则“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这段话又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孙嵩不仅是北海名士,也应该是兖州、豫州一带广大地区的士子中的名人。其二,孙嵩为人真诚,这个“辞谢”则表示他勇于承认自己见识上的偏颇;其三,他乐于助人,一副热心肠,否则不会主动提出为邴原写“介绍信”(当以书相分),以便让其外出游学时,能得到兖、豫两州那些士人朋友的帮助。
得罪宦官赵岐隐姓埋名 被孙嵩藏于复壁内三年
  而如果说“当以书相分”显示了孙嵩的乐于助人,那么下面的故事,则说明他对待朋友有一副侠肝义胆。
  据《后汉书·赵岐传》:延熹元年(158年),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哥哥唐玹(xuán)做京兆尹时,赵岐(字邠卿)在其手下担任功曹。鉴于以往赵岐有过“轻侮”唐玹的言行,故唐玹恨之入骨。赵岐察觉唐玹欲加害于己,便“逃避之”。唐玹遂将赵岐的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自那时起,赵岐隐姓埋名,游历于江、淮、海、岱之间,后在北海郡一带的集市上做卖饼营生。是年孙嵩二十余岁。某一日,嵩乘车在集市上游逛,忽发现一位卖饼者——恰是赵岐——气度非凡,估计不是寻常人物,便停下车子,招呼他登车说话。赵岐大惊失色,一时不知所措。
  孙嵩待赵岐上车后,放下帷帐,遮掩住门窗,而后命令侍从将车子停于避人之处,方才低声说道:“我看先生并非是卖饼的商贩。刚才相问一句,先生即顿然色变。莫非有什么仇怨,或为躲避祸害而亡命于此吧?……请不要怕。我乃北海孙嵩,字宾石,家有百口,以族户之势定能救助你呢!”赵岐素闻孙嵩之名,晓得可以信赖,即以实情告之。孙嵩便将赵岐带到家里。
  嵩先进门,禀告母亲说:“今日出行,不想邂逅了一位可以生死相依的朋友!……”待征得母亲同意,方将赵岐“迎入上堂,飨之极欢”。然后,赵岐藏匿于孙嵩家的“复壁”(夹壁墙)之中,住了好几个年头。这期间赵岐创作了《厄屯歌》二十三章,就是记述他“厄屯”于复壁中这段经历的。

赵岐改变刘表对孙嵩“不为礼”的态度
  后来“诸唐(包括唐玹及其弟中常侍唐衡)死灭”,赵岐蒙赦复出,时“三府”并辟,他先后出任并州刺史、议郎、敦煌太守、太仆等职;又曾充当朝廷使臣,因说服袁绍、曹操、公孙瓒等“罢兵安人”而名扬四海。而孙嵩,则为躲避北方战乱而离开家乡,南依荆州牧刘表。从《后汉书·赵岐传》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嵩寓居荆州,“表不为礼”,就是说刘表对他并不尊重,故其处境应极尴尬。不过,后来赵岐以“钦差”身份出使荆州,得以在刘表面前说了一番孙嵩的好话——“称嵩素行笃烈”,使得刘表改变了对孙嵩的“不为礼”态度,从此待以上宾。于是赵岐与刘表联名上奏朝廷,表孙嵩为青州刺史。但遗憾的是,“孙嵩已年近花甲,又体弱多病,不久便在荆州辞世。赵岐听到噩耗,老泪纵横,以病弱之躯主持了孙嵩的葬礼,并派人将其灵柩送回故里安葬。”(见齐鲁书社《潍坊历史名人》一书中贾德民先生文章)。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到的有关孙嵩的史料。尽管史料不多,但孙嵩搭救赵岐的故事却在民间影响深远。据贾德民先生文章说,直到建国前,在孙嵩故里——今安丘市牟山西北的寺庙中,仍立有孙嵩和赵岐的高大塑像,这反映了当地民众千百年来对于两位高士的敬思之情。

孙嵩墓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尤为可喜的是,1959年冬,山东省文物管理处配合安丘牟山水库工程,于凌河镇董家庄村北发掘出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画像石墓(该石墓后迁于安丘市博物馆院内),经专家考定,此应为孙嵩之墓。画像满布墓门和三个墓室,内容丰富,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可谓“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画像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及凹面阴刻等不同技法,瑰丽多姿,琳琅满目;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了众多神话人物及各种神兽,被誉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据《后汉书·赵岐传》记,赵岐生前“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人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据此推测,与赵岐同一时代且有生死之交的孙嵩,其“寿藏”亦为墓主本人预先设计,这也符合逻辑。若果如此,孙嵩的艺术造诣可就非常之高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