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异地高考需要三个准入条件
2012年09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异地高考需要三个准入条件
◎家长应是迁入地的常住人口,学生要在该地上学等 ◎从根本上取消以奥数或别的竞赛成绩作为入学条件



  高考户籍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9月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释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当地”升学制度。袁贵仁表示,教育部正在与有关省市研究落实具体方案和举措,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需要满足家长、学生和城市三项条件,据此各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另外,将采取五项措施推进教育均衡解决“奥数热”,从根本上取消以奥数或者别的竞赛成绩作为入学条件。

年底前出台具体方案
  8月31日晚,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表示,原则上应在2012年年底之前出台随迁子女在本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
  袁贵仁介绍,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9.4%在公办学校就读,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3年出台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当地进行义务教育。现在,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袁贵仁说。
  据介绍,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是2.45亿,其子女相当一部分在接受义务教育,这些学生一是随着父母走,叫作随迁子女,有2000万;二是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有1000多万。
异地高考需要三条件
  对于刚刚颁布的意见,袁贵仁解释,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要有条件准入。
  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的基本条件是,在这个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
  学生本人的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什么样的学生与本地生享同样待遇。
  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它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九省市研讨相关政策
  教育部6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政策。这是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教育部为推进相关工作开展的紧密部署。
  会议指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要把握三大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抓。二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积极稳妥推进。三要以地方为主实施,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解决。
  会议强调,要尽快明确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好实施方案。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为方案制订提供可靠依据。二要按“三个根据”要求,即: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根据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准入条件,确定操作办法。三要严格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各地实施方案2012年底前出台。
  会议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订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形成齐抓共管机制;根据摸底情况,做好招生计划编制、报名组织、考试实施及招生录取等相关工作;流入地和流出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回流出地顺利参加升学考试。

◎深度
民声 46%网民支持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牵涉各方利益,网民在异地高考政策问题上的观点非常鲜明。
  通过城市舆情监测系统搜集相关条目并根据随机数表抽取200份进行归纳、分析得出,46%的网民对异地高考持支持态度,29%持反对态度。
  但是进入帖吧的北京吧和上海吧会发现,本地市民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

困局 必须统一各地高考模式
  对一些地区而言,实行异地高考,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高考移民潮,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这将给城市管理等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对异地高考必须设置“准入门槛”。
  究竟哪些人能考,哪些人不能考,“门槛”很受关注。“门槛”太高,受益面太窄,新政策的初衷难实现;太低甚至“零门槛”,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难承载。需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那些在人口流入地出生,并多年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可获得更多“评分”权重;同时考虑父母情况,包括在当地纳税、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等。但要防止的是,“准入门槛”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拼爹”。
  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统一高考模式。异地高考问题在于随父母走的外省籍学生能否融入当地高中学习和生活。如果各地高考模式不统一,他们就无法在异地上高中。而现在全国各地的高考模式各不相同,除了江苏模式,还有“3+2”模式、“3+X”模式等。由于高考模式的差异很大,各省市高中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就不尽相同,这给异地高考带来了困难。

专家 谁来监管高考资格审查
  随迁子女涌入,本地考生的升学利益会不会受到影响,一些家长担忧:是否会因为增加了大量随迁子女共同参与高考竞争,而增加了高考难度。
  事实上,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这几年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省份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反复论证,譬如山东、福建等省相继出台异地高考试点方案。这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实现全国联动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可以说,现在要求各地拿出“异地高考”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解决方法已经明了。那就是细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增加流入地的招录计划,做到随迁不随便,有条件准入,流入不影响,即增加招生计划确保当地考生升学利益不受影响。
  “异地高考”的改革大局已定,思路已明晰,方法也明了,关键在于细化方案和落实执行,比如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细则如何规避沦为权钱通吃的“高考移民”福利,如何确保最底层的没房没社保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均衡享受升学权益,又有谁来监管保障高考报名资格审查客观、公正、透明。
  客观说,“异地高考”推进牵涉教育质量、资源分配、地方经济、地方百姓利益、招录指标分配等诸多环节,全面铺开有一定难度。因此,要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问题,不仅要出台限定时间表的文件,还需要有罚则和监督制度跟进,否则因地制宜确定条件就可能沦为镜中月、水中花的一纸空文。
◎相关新闻
  奥数等竞赛成绩
不再作为入学条件

  针对教育方面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袁贵仁6日都进行了回应。
  不久前,媒体对奥数的培训与小升初之间的利益链问题进行了报道。对此问题,袁贵仁表示:“一是从根本上取消以奥数或者别的竞赛成绩作为入学条件,二是禁止升学与收费挂钩。长远地来说,就是学校要相对均衡发展。”
  对于出现这种现象,袁贵仁分析,按照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入学时不需要考试,小学升初中也是就近免试。但是由于学校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就产生了择校问题。根本原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所形成的。
  袁贵仁说,近日,国务院对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一是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使每一所学校都能达到国家办学标准。二是均衡配置校舍、图书、仪器等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区域内公办学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学区化管理,鼓励集团化办学。四是办好一批优质民办学校,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五是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好免费就近入学政策,严格禁止以奥数成绩等特长和收取费用等办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与入学的依据。从根本上取消以奥数或者别的竞赛成绩作为入学条件。
内地63所高校首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
  今年我国内地63所高校首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
  袁贵仁介绍,过去一直通过联考的方式招收香港学生。今年对于免试招收的香港学生,将按照保证质量、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与内地学生享受完全同等的学习、收费待遇。中央财政对招收香港学生的单位给予每年每生8000元的补助。同时还专门为香港学生设立了专项奖学金,覆盖面超过30%。
  袁贵仁表示,下一步要做好已经入学同学的学习、生活的服务工作,保证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据介绍,这次共有4247名香港学生报名,根据学生申请和学校面试,最终录取971人。
上海异地高考政策
要家长有固定工作

  目前,许多家长正翘首以待2012年年底的到来。因为按照《意见》的要求,各地原则上应在今年年内制定、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政策。但遗憾的是,受高考制度、户籍制度、教育资源按户籍人口配置的管理制度以及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制约,在短期内,即将出台的那些政策恐怕还难以惠及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有媒体报道,上海“异地高考”政策将参考“家长贡献度”。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此前也强调,“异地高考”适用人群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随迁子女的家长必须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对这个城市有很大的贡献”。目前,有10类非沪籍考生可以报名参加上海高考,主要集中在精英人士子女,包括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即国家和上海市的“千人计划”)、外国侨民、经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等部门认定的市外在沪工作人员子女等。  本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北京日报》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