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民声力量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王清洋(中)在车间指导员工作业。 |
|

|
|
◎王清洋与朋友历经坎坷办企业,30多名员工多是残疾人 ◎正在努力联系更多业务,希望能帮助150个残疾人就业 在坊子区有一家特殊的企业,这家企业从老板到员工大都是残疾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生活一起打拼。9月5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对企业老板王清洋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了企业的成长史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打算,朴实的言辞中透露出一份坚定和责任。
一顿饭萌生创业想法 9月5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到位于坊子区九龙工业园的潍坊万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老板王清洋早已坐着轮椅在大门口迎接,朴素的穿着丝毫看不出是一个企业老板。 今年43岁的王清洋是安丘人,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十几年前,在一次带新兵训练时意外发生了车祸,双腿不幸受伤,系一级伤残。回到家后,自己一度无所事事,靠政府补助打发日子。 但2010年的一次朋友聚会,彻底改变了王清洋的想法。那年夏天,王清洋和朋友一起到寿光的一位残疾人家中做客,中午顺便吃了一顿饭。返回时听同行的人说,这顿饭几乎是哪位残疾人朋友半个月的生活费,王清洋的心深深地震动了。从那之后,王清洋便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摆脱贫困。 2011年春天,在与几位残疾人朋友一起学车时,王清洋对朋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没想到与另外两位残疾朋友一拍即合。 2011年7月份,三人经过一番考察和分析,决定给汽车企业做油管配套和密封材料。但当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各自家人的时候,家人一致持反对态度。有十多年武警生涯的王清洋展现出了固执而又坚韧的一面,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家人终于同意他们三个人一起合伙办厂。 说干就干,2012年8月,三个人筹集了50多万元的资金开始建厂。为了减少租金支出,他们先在坊子区九龙工业园涌泉村附近租了一套3亩多地的废弃厂房,在雇人修理和粉刷后,他们手中的启动资金也所剩无几了。没有设备,他们的企业只能算是一个空厂房。三人又一起寻找投资人,联系了几位老板都碰了壁。“好几个老板来我们厂里看,但一看我们是残疾人,纷纷转头就走,那时候真的想过放弃。”王清洋告诉记者。正在这时,通过朋友的介绍,经营贸易公司的庄振国听闻王清洋的事情非常感动,立刻为其投入了10万元。靠着这笔新注入的资金,王清洋购买了第一台设备。企业自此也越来越有起色,步入正规。 员工们充满感激 王清洋介绍说,他现在一共有30多名员工,大部分是残疾人。上午10时许,记者走进企业车间,近20名工人正围坐在几张铁床边绑胶皮。虽然外面烈日当头,但因为车间里有三台大风扇,十分凉爽。“我对他们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只要按时把工作量完成就行。因为是手工活,他们需要长时间坐在一起工作,我鼓励他们之间多交流,这样才能心情愉快,更好地投入工作。”王清洋说。 今年35岁的陈龙海是安丘人,曾是一名酒店的厨师。7年前一场车祸让他左臂和左腿无法正常运动,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妻子也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万念俱灰的陈龙海孤身一人去寒亭找工作,可是招聘的公司见是残疾人,都将他拒之门外。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得知同为残疾人的王清洋开办了这么一个工厂,就前来应聘。了解了陈龙海的情况后,王清洋毫不犹豫地接收了他,让陈龙海在工厂内当起了一名仓库管理员。“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王清洋,正是因为他接纳了我,我才重新对生活有了信心。他没有放弃我们,我们更不能放弃自己。”陈龙海说。 帮150名残疾人就业 “我们厂提供集体宿舍,吃饭、住宿都免费,每个人一天的伙食费保证在15元左右。” 王清洋对记者说,工人每个月能领到1200元的基本工资,每个月40元的补助,厂里给每名工人每个月交800多元的保险,如果以后不在厂里工作了,也好有个保障。 王清洋告诉记者,现在工厂还处于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慕名来厂报名,希望能谋一份工作。厂里已经将报名员工进行了备案,一旦缺少工人,随时让报名者上班。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王清洋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给工人涨工资,工人们可以住上更大、更好的宿舍。现在厂里正在积极联系更大的汽车企业,给他们提供配套服务,这样就能赚更多的钱,聘请更多的残疾人。“我们要解决150个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说到自己的愿望,坐在轮椅上的王清洋表情坚定。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花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