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价太低!大姜未收姜农先愁
2012年09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价太低!大姜未收姜农先愁
◎未收获的土姜成本价与每公斤1.6元的收购价相当 ◎价格让人捉摸不透,不少姜农坦言现在种姜像赌博
  昌邑宏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姜农们正在洗姜机前忙着洗姜。



  田地里的大姜收获在即,作为我市大姜主产区之一的昌邑市的姜农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在姜田里劳作一年,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再算算种植成本,如果雇人挖出来,一亩地就得赔两三千元钱。”6日,昌邑市都昌街道五塔村现年47岁的姜农王进军无奈地说。当天,记者在昌邑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地里等待收获的土姜成本在每公斤1.6元左右,而这个价格也正是当下大姜的收购价格,如果再加上挖姜的人工费、进入市场后的过磅费、洗姜费,姜农们今年肯定又得被“姜”军。

  大姜已收获在即
姜农直言没信心

  6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昌邑市都昌街道五塔村附近的姜地旁,绿油油的田地里大姜已经长到了半米多高,几名姜农还在自家的田里打理着辛苦种了大半年的大姜。姜农王师傅说:“今天就是来看看姜杆子拔得怎么样了,剩下的就是翻翻土。”现在的时节里,王师傅已经不需要在地里费多少劲儿了,剩下的就只有等待它们成熟。
  这时的姜田里显得十分安静,姜农们大都在地里溜达一会儿就回家了。“现在的大姜不比以前了,虽然丰收,可曾经的‘金蛋蛋’已经变成‘土坷垃’了。”说完后,王师傅掸了掸裤脚回家了。
  要说种大姜赚不赚钱,这对于昌邑市都昌街道五塔村和南逄村的村民来说,不太好回答。昌邑种植大姜的历史由来已久,当然也有不少的姜农在种姜这方面赚到不少钱。
  家住南逄村的村民韩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昌邑的姜农都大发了一笔,因为那时的大姜收购价格高得离谱,当时一公斤大姜曾卖到26元钱。可是好景不长,自此后,大姜的行情便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开始由盛转衰。不过姜价的下滑并没有让姜农们灰心丧气,由于大姜品质好,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常年在昌邑收购大姜。
  五塔村村民毛师傅说,当时他们卖姜的成本很低:家家户户都有磅秤,每个村里都有三四部洗姜机和大量的砖瓦房当仓库。“那时候我们洗一公斤姜才几厘钱,最多也就四分钱洗一公斤。洗完了就上磅秤上称重,然后一部分就被前来收购大姜的客户买走了,剩下的就放库房里。”毛师傅说,虽然这几年大姜的价格越来越低,但是只要能赚着钱,这里的村民还是愿意种大姜的,毕竟他们种姜是最在行的。
一年四次大施肥
成本已超收购价

  王进军在五塔村种植大姜已经快20年了,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新姜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收获,可现在算算成本却已经亏了。“种子、化肥和水电等等,今年在地里的新姜就已经到了每公斤1.6元钱了,等雇人挖出来后成本就到了1.8元了。这与目前市场上每公斤一块六毛钱的收购价相比起来,我们肯定要亏钱啊。”
  王进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是种子每亩地就要花1000元,到了3月中旬,雇机械翻一亩地得需要100元,姜地里打沟每亩还要再拿150元。“这还没种下去,每亩地就花了一千两三百块钱了。”
  “到了每年的四月初,还要雇人下地种姜,男工人一天是180元,女工人一天也要140元。种完后,还要雇人覆膜,这也得需要花钱。大姜从种植到收获大约需要浇15次水,浇地的水虽然是免费的,但是电钱却是省不了的。“接下来才是花大钱的时候。”王进军告诉记者,种植大姜要想有个好产量最关键的在于施肥。施肥不在用量大小,全看施肥的时机。昌邑姜农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一年里有四次施肥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每年的4月底5月初时,趁着给地里浇水的时候一起把化肥加进去。“科学的叫法我不懂,我们这里习惯叫冲肥。”他说,这次施肥的关键是让土地均匀地“吃”进化肥去。到了5月下旬时就不能再“冲肥”了,为了保证施肥的效率,姜农们开始采用“点肥”的办法,这是为了大姜能更好的吸收养分增加产量。到6月中旬时,最关键的一次施肥到了,“一年的产量能不能保住,就看这次‘大追肥’的效果了。”据王进军介绍,这个时间段是大姜块茎生长最迅速的时候,为了保证养料充足,此时施肥效果最好。最后一次施肥要等到7月中旬,姜农把这次施肥叫“培沟”。“其他时间段也有施肥的,但这四次较大型的施肥肯定是掉不下的。”王进军说,这四次下来,每亩地要投入至少4000元费用。要是期间还有施肥过程,花的钱就会更多。
挖出来再卖出去
成本又增加不少

  王进军说:“现在地里的农活基本上算是忙得差不多了,就这些看得见的钱算下来也快7000元了,那些护理费、药水费什么的小钱都没算进去,每公斤大姜成本大概就要1.6元钱。等大姜成熟了,再雇人挖姜,大姜的成本每公斤还得增加两毛钱。”
  对于姜农来说,挖出来的大姜想要顺利卖出去,“洗姜”是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当天上午,记者在昌邑宏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内看到,市场里安装了40多台洗姜机。洗姜机的结构十分简单,两个长约30米的水槽中间夹着一个蓄水池,一台水泵从水池内抽水然后将高压水柱喷向放在水槽上面的沾满沙土的大姜上。经过高压水柱的冲刷,原本占满沙泥的大姜就变成了净姜。缴费洗大姜后,姜农还要再缴费过磅称重。   
  经过洗姜、过磅两道工序后,姜农们就盼着自己辛苦一年的成果赶快被客户买走,可并不是每批洗好的大姜都能被前来收购的客户选中,这样必须要有个临时储存的地方,也方便那些收购的客户前来看货。“市场管理方为我们提供了暂时储存大姜的库房,库房的大小不一,平均每间5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2万元。”一名姜农告诉记者。
  姜农韩师傅还告诉记者,在批发市场上卖姜,被客户看中的大姜过磅后都要扣水分,扣除比例是8%,“这是不是也要算到成本里呢?”
  韩师傅说:“洗姜、称重、租库房、扣除水分,杂七杂八算下来,大姜进了批发市场每公斤成本又增加了4毛多钱,至此,每公斤大姜的成本已经达到了2块2毛钱左右。”
种姜户连年增多
产量高致价走低

  前些年种姜还大有赚头,可近几年大姜价格为何辉煌不再?究其原因,有着近20年种姜经验的五塔村姜农王进军分析说,昌邑市的大姜现在供出口的已经很少了,多数销往广东、东北等地,武汉和南京目前销量也逐年增加,如今大姜价格下降主要是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增多导致的。
  “以前种植大姜以我们村和南逄村为主,可现在却是以我们两村为中心,半径在15至20公里的范围内都开始种植大姜了。在消费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产量增加势必会导致价格下滑。如今,姜农手中的净姜成本价每公斤已经达到了两块到两块四,可是现在市场上的收购价才一块五六毛钱。按每亩地出产大姜4000公斤算,一亩地就得赔两三千块钱。而按照往年的经验,大姜大量上市后,估计价格还会更低。大姜眼看着就快要收获了,照眼下的行情,今年肯定是要亏本了;但若不雇人挖出来,烂在地里,就要颗粒无收,更不合算。”王进军说,看着姜地里丰收在望的大姜,挖与不挖,好多姜农心里都在纠结。
  当记者问及连年赔本,为何还要种姜时,王进军回答说,他们从父辈就开始种姜了,除了在种姜上稍有经验外,种植别的农作物都是门外汉。
  其实跟王进军一样,大多数姜农心里还在打着一个算盘:“这些年大姜价格一直像过山车一样,有低的时候,但也会有高的时候,万一啥时候大姜行情好了,自己却没种那该咋办?这有点类似于赌博一样,真怕赚钱的时候,自己落下了。”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王金

姜农诉苦
价格如坐过山车,姜农晕了 规律咋也摸不透,到底为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姜的销售价格时有起伏且波动剧烈,即便是有种植大姜十几年经验的姜农们也被晃晕了头脑。记者了解到,1996年大姜创下了历史最高价——每公斤26元,而到了2004年,价格却破天荒地跌到每公斤只有1元钱。
  王进军告诉记者:“记得1996年到1997年时大姜价格到了每公斤26元,这让姜农们大赚了一把,包括我父亲和我在内村里种植大姜的农户少的也赚了二三十万元,甚至出了几个百万元户。”他还说,那一年村里盖起了不少二层小洋楼,还有不少家庭买了小汽车,这让周边没种大姜的几个村的村民羡慕不已。
  “到了2002年,大姜的价格却一下子跌到了10元一公斤,当时就有不少姜农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表示无法接受,但是当年的成本价每公斤只有1毛钱,姜农们还是赚了不少。到了2004年,当年的姜价破天荒地跌到了每公斤只有1元钱,让人大跌眼镜。”他说。
  时间到了2010年,大姜价格又涨到了每公斤12元,姜农们看到这个好价格都觉得分外欣喜,而转年到了2011年,上半年的价格就跌到了4元一公斤,可是令人无法相信的是下半年的价格更是到了只有1.6元一公斤。
  王进军说,这些年来大姜的价格波动太大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的,这让他们这些有多年种姜经验的农户,都摸不透这其中究竟存在着什么规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