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一铲下去,挖出两块清代石碑 |
◎施工人员在潍城区修路时挖出清朝翰林院官员墓穴 ◎两块石碑均是清代的,专家称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 |
|
|
施工人员在现场观看石碑上的字迹。 |
|

|
|
近日,潍城区月河路与卧龙西街交叉口西侧在进行道路整修时,施工人员挖出了两块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石碑,从模糊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此石碑为清代翰林院侍诏加一级太学生郭理庭和他的夫人合葬的墓志铭,而且郭理庭的夫人是为夫殉情而死。9月10日,记者赶到现场,目睹了这两块清代石碑。
两块石碑保存较完整 1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月河路与卧龙西街交叉口西侧约300米处,看到很多施工人员正在现场拓宽维修此处的卧龙西街。在几名施工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此处路北边的土堆旁,看到了两块长宽各约80厘米、厚约30厘米的石碑,石碑看起来保存得比较完整,上面的字迹也比较清晰。其中一块石碑上的文字是篆体,上面写有“翰林院侍诏加一级太学生理庭郭公暨德配册封孺人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几个大字。另一块石碑上遍布密密麻麻的宋体字,字体非常小,整个石碑上约有四五百个字,部分字迹已有些模糊。记者仔细辨认,发现上面写有:“皇清册封登仕郎翰林院侍诏加一级太学生理庭郭公暨德配册封孺人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余官通泉之三年仲夏接家函知同邑封登仕郎翰林院侍诏加一级太学生理庭郭公端生而逝……” “从这碑上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位郭理庭可能是清朝翰林院的官员,在他死后,他的妻子为他殉情而死。”在现场,市民王先生说道。 在这块石碑上,记者还看到写有“明岁闰三月十五日合葬卧龙桥之新阡求铭 其墓余虽不文然方欲籍以告衣其何忍受按状……”“我们挖出这两块石碑的地点正是卧龙桥村的地段,听说很多年前这里就是一块墓地。”多位施工人员对记者说,他们在此处还挖出了一个墓穴,里面有一个大木棺。 记者看到,在两块石碑东侧,有数块很厚的、残缺不全的木板,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木板就是大木棺的一部分。 施工人员盼妥善安置 在现场,施工人员王先生对记者说,大约十几天前,他们在此处施工修路时,挖掘机挖到了一个大墓穴,墓穴的墙壁非常厚,也非常坚硬。挖掘机挖开这个墓穴后,发现里面有一个大木棺,还有些尸骨。后来,他们又继续施工,挖出了这两块大石碑。当时,两块石碑“躺”着埋在墓穴边侧,看起来,已被埋藏了很多年了。他们小心谨慎地将这两块石碑抬到路边,看到上面有很多字迹,上面还记载着一女为夫殉情的故事,他们认为可能有价值。 施工人员刘先生说,从石碑上所记载的年代看,这可能是清朝时期的石碑,应该对研究我国的历史有价值。但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希望通过《潍坊晚报》报道,相关部门能尽快对这两块石碑进行保护性处理,以防时间久了,这两块石碑在修路过程中受到损坏。 石碑历史研究价值高 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对记者说,这两块石碑上的文字是墓志,但字迹不是很清晰。从上面较为清晰的部分文字来看,墓志记录了清代郭理庭与夫人王氏合葬一事,此郭理庭是否为潍县郭氏世家,目前还无法确定。郭理庭的官职是当时在清朝翰林院从事文史工作的官员。通过“越数月其德配王孺人又以悲哀致毁卒 于是恸益深思有所以旌吊之”这句话可以确定,郭理庭死后,其夫人王氏为其殉情而死,悲痛中人们对她进行赞扬。这说明当时的王氏与丈夫郭理庭夫妻感情甚笃,丈夫去世后,她悲痛无比,最后郁郁而终。 孙敬明说,这两块石碑的出土,对研究地方世家历史、科举制度等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整个墓志上的字迹非常多,这有待于他们进一步释读全文,进行研究。他建议,先让潍城区文化局将石碑运回、妥善处理,然后再在石碑上的字迹处做出拓本,以便做进一步研究。 随后,记者将此事反映给了潍城区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记录下详细地址后,对记者说,他会尽快向领导汇报,到现场进行处理。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