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赛季投2561万欧元引援,1亿元成俱乐部生存底线 |
中超烧钱,世界排第八 |
|
|
欧洲夏季转会窗口关闭,今年世界足坛各笔大买卖纷纷尘埃落定。近日,德国权威足球网站《转会市场》盘点了今夏世界各国职业联赛的转会净支出总额,中超联赛以创纪录的2561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4亿元,一举杀入世界前8,在亚洲仅次于耗费2925万欧元的卡塔尔联赛。烧钱之下,中超联赛的知名度及号召力大幅提升;国内球员的实力及自信心,也在大牌们的带动下日益增强。然而,在种种良好迹象的背后,中超却依然存在俱乐部不重视青训,对梯队建设投入有限的隐患。更重要的是,各级国家队成绩的日渐惨淡,无疑值得所有中国足球人深思。 烧成“东方火龙” 据德国《转会市场》网站统计,仅今夏一季,中超联赛的转会净支出便高达2561万欧元,列世界第8。其中,“烧钱”的带头大哥广州恒大继续大手笔。今夏,他们在巴里奥斯、金英权和黄博文3人身上掷出1210万欧元,领跑中超;申花虽然在夏天签下德罗巴与莫雷诺两位大牌,但由于前者与阿尔滨的凯塔、国安的卡努特一样,属于自由转会,申花无需支付转会费,因而并不被计算入账。反倒是后者,因其恰逢当打之年,且在南美足坛小有名气,硬是为中超的“烧钱账户”上添加了多达900万欧元;富力的雅库布和国安的格隆,则分别花费了俱乐部500万欧元和300万美元。 中超球队的大手笔频出,为它在欧洲赢得了“东方巨龙”的美名,加上欧洲恰逢金融危机,原先的几位南欧“烧钱大户”,如西甲、意甲、葡超等,都在2012年的夏天紧缩银根,甚至出现转会顺差现象,只买人却不怎么卖人的中超能在净支出榜单上排名如此之高,也可以预估。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欧洲主要联赛冬季转会窗口关闭之时,《转会市场》就曾对去年一年世界各国联赛的转会支出总额进行过总结,当时支出2558.5万欧元的中超联赛仅次于意乙联赛,位列世界第15。而若查看今年中超各队的预算,不难发现年投入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俱乐部,已成为联赛主流,其中恒大、申花、阿尔滨和国安4队的投入总额加在一起,高达令人咋舌的16亿人民币。
烧后也有隐患 借着中超休战的契机,中国足协对前一阶段联赛工作进行了总结,公布了今年联赛至今的相关数据。受到投入增大的影响,本赛季中超联赛的关注度和号召力,甚至是赛事的质量及精彩程度,较之往年都有所提升。 然而,引进高水平球员固然是件好事,但他们最多只能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想要得到提高,本土球员的能力才是关键。据数据显示,当1亿元人民币成为中超各队生存的底线时,各俱乐部在梯队建设上的投入却少得可怜,有些每年甚至不足1000万元,不及德罗巴年薪的1/10。梯队建设不利,导致本土球员能力有限,普遍身价不够,这也难怪在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的世界各国联赛排名中,中超综合水平排在韩国、日本、沙特、伊朗、乌兹别克、新加坡和泰国之后,位列亚洲第8,世界第66。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中超联赛还在不断烧钱之时,近邻日韩的职业联赛已实现了顺差。其中,J联赛今夏收益587.5万欧元,K联赛则为75万欧元,这些收入,一方面源于日韩联赛向欧洲输出的年轻球员;另一方面,日本俱乐部“低收高抛”的策略,也时不时能让他们大赚一笔。 强大的造血功能,加上独具一格的选援眼光,造就了日本联赛的成熟与稳定。相比之下,正在模仿日本职业联赛之初聘请大牌加盟的中超,除了模仿他们的“烧钱”外,是不是也得照顾一下青训系统,避免昙花一现。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