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月“魔鬼训练”后,伦敦残奥门球比赛再创佳绩 |
潍坊盲姑娘挂银牌归来 |
|
|
9月13日中午,伦敦残奥会中国女子盲人门球队主教练王金琴,带领潍坊盲校的三名队员顺利返回潍坊(右图)。在潍坊盲校,记者倾听她们讲述了在伦敦吃泡面的20天生活,以及参赛前不为人知的9个月“魔鬼训练”。队员们的坚持、努力,造就了她们顽强的意志,也铸成了这枚闪闪发光的残奥银牌。
辛酸 “魔鬼训练”磨砺意志 “这些孩子不容易啊!为了伦敦残奥会,她们经历了9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9月13日中午12时45分许,伦敦残奥会中国女子盲人门球队的3名潍坊盲校队员和她们的主教练王金琴回到了潍坊,刚刚坐定,王金琴便感慨着对记者说道。 在今年9月7日的伦敦残奥会女子盲人门球比赛中,中国队勇夺银牌,再创佳绩。今天的成就与昨天的努力息息相关,王金琴说,9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中,队员都没有见过家人、朋友,每天除了练球还是练球,通过这段“魔鬼训练”,队员们练就了坚韧的意志。 “戴着眼罩打球,什么都看不见,这给原本就弱视的队员们增加了难度,只有努力练习,才能熟练掌握门球的技巧。”王金琴率领的女子门球队共有6名运动员,其中王瑞雪现就职于潍坊盲校,鞠贞、范菲菲刚从潍坊盲校毕业。另有3人目前分别在浙江和北京工作、学习。 “这是我们这支球队第二次在残奥会中拿银牌了,现在学校的体育课已经开授了门球课,学校还有不少打门球的好苗子,我们打算继续培养,让更多的学生们在这项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主教练王金琴希望将更多的门球苗子培养成运动健将。 困难 “半蒙半猜”中扑到球 王瑞雪是女子门球队的队长,也是球队中最优秀的队员之一。“方向感,门球最重要的就是方向感,知道球往哪边去,才能准确地扑住球。”王瑞雪说。 就是为了训练“方向感”,王瑞雪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艰辛,“我练门球练了12年了,刚开始练的时候,虽然球过来了我知道,但球往哪个方向去却判断不出来,直到球从身边擦过去了,才能察觉到。开始只能‘半蒙半猜’,然后一遍遍重复这种单调的姿势、动作,一天下来,腿都站不住了,腰也疼,最后根据听觉,就能判断出球的方向、速度,距离自己有多远,从而迅速做出反应。” 虽然方向感有了,却不是每次都能扑到球。王瑞雪说,多数球过来,她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准确位置,但个别球还是需要“半蒙半猜”,“只能靠慢慢练习、比赛积累经验,球技才会进步。” 坚持 饭菜吃不惯就啃方便面 身在伦敦,没有家乡的饭菜,队员们是如何坚持在伦敦生活20天的?王金琴说,队员们8月20日抵达伦敦,临去前,为以防万一,每人都准备了15包方便面。后来,这15包方便面也确实派上了用场,队员们因为不习惯当地的饭菜,有时就靠方便面来充饥。 虽然奥运村的餐厅有亚洲菜、非洲菜、欧洲菜等等,但亚洲菜却多是泡菜、寿司等日韩食品,以及一些甜食,这让队员们很是不适应。“带去的方便面帮了很大的忙,吃不下当地饭菜的时候,大家就吃这个。”王金琴告诉记者,在伦敦待久了,大家在饮食上难免不适应。饮食上遇到麻烦,会对队员们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影响,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这次比赛的发挥。 即便是处在这种不利的客观条件下,队员们还是互相鼓励、坚持训练。让王金琴颇为感动的是,队里有一位全盲的队友,平时不论哪个队员吃饭,大家都会领着她一起,就像是亲姐妹一般。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慧 殷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