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唐武德二年(619年)形成潍州和北海县治所同城的格局,并同时出现城市潍坊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潍州(北海)城。由于这年距今已近1400年,明初北海县整建制并入潍州又比潍州降格为潍县整整早了十年,现有的历史资料中也没有发现对北海县治所情况的任何记载,这些因素导致无论是起初潍州和北海县治所的具体位置、北海县治所的基本情况还是潍州与北海县并存时期州、县是否合署办公等等都已经无从考证。 衙门所处位置符合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标准要求 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治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至北马道段及其两侧,当地人俗称衙门。衙门称县尹署,而且县尹署为古潍州旧治。所以,衙门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是潍州的治所。而在这一年,潍州降格为潍县,衙门便又成为潍县的治所。 衙门的最初建成年代未见记载。城市潍坊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潍州(北海)城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遵循了先设计、后建设的方法。衙门位于这座城池的正北上首位置,而且城池的纵向中轴线由城池的南门(安定门)近似直通到衙门前,并又作为衙门所属建筑物的中轴线,一直延伸到衙门北沿。按照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标准的要求,只有衙门才有权力、有资格占用城池的这个位置。由此也可以推断出:自从有了潍州(北海)城,衙门就是在这个位置兴建的。它与城市潍坊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元代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潍州知州张萃在这里重建潍州州衙。这是目前见到的关于衙门的最早记载。后来的明、清两代屡加重修,但占地规模未变,潍州和潍县也先后一直以衙门为治所。 从民国初年到1948年春,衙门是潍县县署、县政府所在地。其中,潍县沦陷时期(1938至1945年),伪潍县地方治安维持会和伪潍县县公署(即俗称的潍县汉奸政府)先后盘踞衙门。 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公安局成立,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公安局,都以衙门为办公场所。 1982年,向阳路向北延伸时,大致以衙门所属建筑物的中轴线为向阳路该延伸段的中心线,衙门所属建筑物几乎全拆除,衙门原址的大部分成为向阳路的路面。衙门便不复存在了。
衙门中轴线也是城池纵向中轴线,布局中规中矩 人们在民国时期见到的、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衙门,建筑规模大致有2.4万平方米。相关地方史志和文史资料对衙门的记载,具体展现出了衙门建筑布局的全貌。 衙门的南端矗立着一座牌坊,上书“东莱首邑”四个字,即著名的东莱首邑坊。其周边地理环境大致是:以牌坊前为起点向东接胡家牌坊街(今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向西接城隍庙街(今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向南则正对县治前街北口。而潍县南门内,南门大街→田宅街→县治前街一线(即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胜利西街至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段)就是潍县城的纵向中轴线;东莱首邑坊向北则是一条通往衙门内的平直的甬道。 东莱首邑坊最早由潍县知县胡璟增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东莱首邑四字与这座牌坊是否同时出现则未见记载,但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这样称呼了。沿以东莱首邑坊前为起点的甬道向北不远处是一处影壁。沿甬道绕过影壁向北就是“八字朝南开”的衙门大门。1928年以后衙门大门的上额书有“潍县县政府”五个字,大门两边有高大石狮一对;再向北为衙门仪门(民国时期称二门)。仪门上额正面书有“北海名区”、背面则书有“镜清砥平”共八个字。东莱首邑坊、影壁、衙门大门和仪门统称县门口,南北长约130米左右。 沿甬道进入仪门内才算是真正进了衙门。仪门内仍为一条通向正北的甬道。甬道北端便是大堂。仪门东面有常平仓,西面是潍县监狱,现在的潍坊市拆迁办公室所在地就是潍县监狱的原址。 仪门内、衙门大堂前的甬道上立有《戒碑》木牌坊。《戒碑》的正文全文共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正对大堂,目的是警示大小官吏要廉洁自律。大堂在民国以前是知县接受民众申诉并审理案情的地方,是地方权力的象征。当地民间传说中,清代乾隆年间的知县郑板桥是青天大老爷的形象。他不动声色地惩治盐商,巧令私自相爱的和尚、尼姑还俗并喜结连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与大堂有关。 大堂后面的建筑物名为静观堂,俗称二堂。二堂在民国时期改为礼堂。二堂两端为东、西花厅,民国时期拆除西花厅,改建为办公处。二堂后为后宅门。 后宅门内,民国以前是知县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区域——后宅。主要设施有:后宅门向北为三堂,三堂内悬挂着一块匾,上书“良心”二字,仍是警示大小官吏要凭良心为官做人。三堂两端为东、西书房。三堂正后方是县宅,民国时期称上房,是知县的寝室。知县,全称为知××(县名)县事,为我国古代一县区域内的最高长官,也称县令、县尹,俗称县官。 后宅的东、西两面在民国以前分别是县丞和典史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县丞,为知县的佐官,主要职责是文书及官仓和监狱管理等;典史,为知县的属官,掌管一县的缉捕和监狱等。 从衙门的南沿到北沿,东莱首邑坊、影壁、大门、仪门、戒碑、大堂、二堂、三堂、县宅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也是潍州(北海)城→潍县城的纵向中轴线。可见,衙门的建筑布局与古老的城池布局一样,都是中规中矩的。 ◎相关链接 历史上的州、军、县 辖区简况 潍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辖北海、连水、平寿、华池、城都、下密、东阳、寒水、訾亭、潍水、汶阳、胶东、营丘、华苑、昌安、都昌、城平17县。武德六年(623年)辖北海、营丘、下密3县,其余14县撤销建制。 宋乾德三年(965年)辖北海、昌邑、昌乐3县。元至元三年(1266年),昌乐县整建制并入北海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北海县整建制并入。昌乐县恢复建制划归青州。 北海县 唐初到五代,辖区不详。有据可考的仅有唐武德八年(625年)辖5乡(又称辖9乡),其中2乡名称分别是鹿台、唐安;五代时期(907至960年)有记载的仅高阳乡。宋建隆三年(962年)升格为北海军并撤销建制。宋乾德三年(965年)恢复建制,辖儒教、通德、高阳、斟城乡。金代辖斟城、儒教、逢陵乡和固底镇。元代到明初辖儒教、崇德、永丰、清和、崇道、大有乡。 北海军 宋建隆三年(962年)辖原北海县域、昌邑县。宋乾德三年(965年)升格为潍州。 潍县 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关南、东关北、东关南北、东南北、西关南9隅,范围包括潍县县城及附近关厢;同时辖崇道、永丰、大有、务本、儒教5乡。此后所辖隅、乡的名称都没做改动。 清代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撤销东南北隅建制。清宣统二年(1910年)撤销隅、乡建制,全境划为16区,分别是城区、廿里堡、辛冬、望留、流饭、高里、大庙头、固堤、寒亭、牛埠、富郭庄、蔡家集、邓村、南流、水坡、道口。 1929年全境划分为11自治区,分别是城区,第一到第十区。1931年改城区为第一区;原第一区改为第十区;第九区撤销建制,所辖地域分别并入第八、第十区;原第十区改为第九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