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接掌、管理获得新生的城市潍坊时,办公场所定址在潍坊特别市县城市区南门大街(当地俗称南门里,1948年5月改称博古街)的一处深宅大院内。这处大宅院俗称丁六宅,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胜利西街→东风西街段中部,该段向阳路的部分主路面以及路东、路西都曾是丁六宅旧址所在地。 大宅门丁六宅见证了城市新生 丁六宅原系清代潍县士绅丁善长的私人宅院。丁氏家族是潍县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其始祖丁山明初迁来潍县,到清代中、后期十四世祖丁廷模时,丁氏家族发迹为潍县首富。丁廷模共有三个兄弟:廷选、廷举、廷珍。兄弟四人成年分家后各自拥有的大宅院,当地人分别俗称为丁大宅、丁二宅、丁三宅和丁四宅。丁四宅的主人丁廷珍有三个儿子:善宝、善庆、善长。兄弟三人成年分家后也各自拥有自己的大宅院。丁善宝继承丁四宅,其余两兄弟的大宅院便分别俗称丁五宅、丁六宅。这便是丁六宅名称的由来。 丁六宅主院位于南门大街路西,计有房屋百余间,前为大厅,后为上房。不但拥有待客室、账房、仓库、车库、马号、工匠房等服务于衣食住行的设施,而且花园、假山、荷池、石桥、长廊等园林设施也一应俱全,布局错落有致;主院对面的南门大街路东计有房屋七八十间。因院内有明代藤萝一架,因而该处宅院也称藤萝树底,大致布局前为大厅,后为上房。厅房、台屋分布齐整。大厅后的一座九联间台屋也是丁善长经常居住的地方。可见,丁六宅是名副其实的大宅门。 丁善长无亲生子女,后来过继侄子丁毓庚(丁善庆的长子、丁善宝的嗣子)的三子丁锡纶(字叔言)为嗣孙。丁善长去世后,丁叔言继承丁六宅的家产。他是当地著名的开明绅士,清宣统三年(1911年)便利用藤萝树底旧址兴办一处学校。日寇侵占潍县前夕,丁叔言追随潍县县政府撤退到安丘坚持抗战。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随后侵占丁六宅。潍县沦陷期间,丁六宅主院为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盘踞。1940年,丁六宅藤萝树底为伪莱潍道尹公署盘踞。1943年2月,丁叔言被日军俘获,后投降日寇。1945年日寇投降后,丁六宅作为敌伪财产被接收。 抗战胜利后,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丁六宅藤萝树底旧址。潍县战役期间,潍县城防司令部盘踞丁六宅主院旧址。 1948年4月潍县解放。新成立的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迁入丁六宅旧址办公。丁六宅旧址也是以后的潍坊市、与潍坊市合并后的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的办公场所。丁六宅主院旧址先后是市委和地委会所在地,藤萝树底旧址先后是市政府和专署所在地。1956年,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迁出丁六宅旧址。在这期间,丁六宅旧址的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原貌。 此后,昌潍专区招待所迁入丁六宅主院旧址,丁六宅藤萝树底旧址则成为政法机关的办公场所。1975年,丁六宅主院旧址划拨为潍坊商业学校的校园。大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丁六宅旧址内的古旧建筑和设施陆续拆除并建设为办公、教学、住宅楼房。1982年,潍坊市拓宽向阳路时,丁六宅主院旧址沿向阳路走向、20多米宽范围内的古旧建筑全部拆除。 目前,丁六宅主院旧址为潍坊商业学校的向阳校区。院内,一栋民国时期建造的两层楼房原址尚存,俗称小黄楼。丁六宅藤萝树底旧址为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机关大院的一部分。 小黄楼是潍坊特别市指挥中枢所在 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1948年4月迁入丁六宅旧址办公时,丁六宅主院旧址的东北角建有一栋两层楼房。这栋楼房俗称小黄楼,因外墙呈黄色而得名。小黄楼外形有八个楼角,故又称八角楼、元宝楼。这栋楼房,上下两层并建有地下室,一层、二层各有五个房间,面积200多平方米。 小黄楼建于1935年前后,原是一块空地。小黄楼建成后成为丁六宅主要家庭成员的住处。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后,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盘踞丁六宅主院。小黄楼地下室成为日军对我抗日军民实施暴行的场所。日寇所用酷刑有所谓灌“洋油”、灌辣椒水、火烧、冷冻、压杠子、坐老虎凳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苦主熬刑不过发出的恐怖的惨叫声曾惊扰得附近居民彻夜难眠。 1948至1956年,丁六宅旧址作为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和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住地期间,小黄楼是主要办公场所之一。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潍坊特别市首任市委书记曾山、首任市长姚仲明,都曾在小黄楼工作过。解放初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活力、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各方拥有安居乐业好环境方面的重大决策大都出自这里。因而,在城市由持续战乱到迅速获得新生的过程中,小黄楼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枢所在地。1950年以后,小黄楼还曾经是昌潍地委会办公室、宣传部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简称农工委)等部门的办公地点。 ◎相关链接 特别市、市、专区 辖区简况 潍坊特别市 1948年4月辖县城、东关、南关、北关、坊子5市区和望留中心办事处。1948年8月望留中心办事处划归潍县。1949年2月撤销北关市区建制。1949年4月,廿里堡区由潍县划入。 潍坊市 1949年6月辖县城、东关、南关,坊子4市区和廿里堡郊区。 昌潍专区 1950年5月与潍坊市合并后辖昌乐、潍县、潍北、昌邑、昌南、安丘、丘南、淮安(后改为潍安)、寿光、寿南、益临、益都、益寿、临朐14县。 1951年1月,设立县级潍坊市。 1952年7月,益临、益寿、潍安3县撤销建制。 1953年7月,临淄县由淄博专区划入。设立羊角沟区。潍北、丘南、寿南3县撤销建制。 1955年3月,博山县由淄博专区划入。同年,羊角沟区并入寿光县。 1956年,胶州专区撤销,胶县、胶南、藏马、五莲、诸城、高密6县由原胶州专区划入;平度县由莱阳专区划入;昌南、藏马2县撤销建制。 1958年10月,潍县并入潍坊市。博山县划归淄博专区。临淄县并入益都县。胶县、胶南2县划归青岛市。 1961年,胶县、胶南2县由青岛市划入。潍县和临淄县分别从潍坊市和益都县析出。 1961年至1967年3月辖潍坊市和益都、昌邑、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寿光、安丘、潍县、五莲、平度、胶县、胶南、临淄14县。 附:敌伪县级以上政区概况 1940至1945年,伪莱潍道辖潍县、高密、安丘、昌乐、昌邑、平度、掖县7县范围内日伪控制的区域。 山东省第八区辖潍县、昌乐、安丘、益都、临朐5县范围内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区域。1945至1948年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潍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