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951年1月,设立县级潍坊市。市领导机关的办公场所定址在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的十笏园古建筑群内。十笏园古建筑群包括三部分,按照建成年代的先后排序依次是: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和十笏园园林建筑。此后,在当时的条件下,潍坊市领导机关在利用十笏园古建筑群作为办公场所的同时,也将古建筑群特别是其中的十笏园园林建筑部分视为文物并进行了保护。
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约有千年 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部分位于十笏园古建筑群的西北部,建在与胡家牌坊街相连的一条南北走向小巷尽头的一处高台上。民国时期,这条小巷的名称是关帝庙巷,后关帝庙巷并入胡家牌坊街。 关侯庙始建于北宋时期,其具体始建年代不详。如果始建于北宋中期(可能性较大),那么关侯庙就具有了千年的历史,也足以作为现存的实物来证明潍坊的确是一座千年古城了。即使是始建于北宋末年(可能性不大,因为北宋末年是战乱时期),关侯庙也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关侯庙曾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清康熙十五年(1639年)重修,为到目前为止城市潍坊存续时间最长的房屋类古建筑。 关侯庙庙前有石阶,石阶之上为山门。院内的大殿建于青石砌成的高台上。相传高台为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刘备(即后来的蜀汉昭烈帝,221-223年在位)发兵救助北海相孔融时的阅兵处——但这只是传说而已。大殿内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塑像,大殿屋脊敷设琉璃瓦,飞檐斗拱,十分雄伟。庙院东南角原有钟楼一座,内有大钟一口。 大殿西偏北处建有孔相祠,供奉汉北海相孔融。祠内原有孔融塑像和白描石刻像。孔相祠始建于宋政和四年(1114年),原址在潍州州衙北面的北城墙顶上,具体位置不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孔相祠迁移至现址重建。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有北方四合院式风格 丁四宅、丁二宅的民居建筑部分主要位于十笏园古建筑群的东部,原来都是潍县丁氏家族的大宅院,其名称的由来不复赘述。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部分具有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风格。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风格尽管略有变化,在构造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先立木柱,后砌砖墙,直檐式大屋顶,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经过作画、雕坯、出细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彩绘、木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墙基石、匾额、帘架、门罩、屋顶等,雕刻题材丰富多彩,技法精致多样。内容包含:岁寒三友、四季花卉、莲生贵子、麒麟送子、一路连科、佛家八宝等题材,令人目不暇接。整个建筑群成为艺术的载体,与书法匾额、楹联处处显示着大宅院主人喜爱诗书的风范,渗透着浓郁的儒家思想,其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十笏园园林面积不大却有景观20多处 十笏园园林建筑部分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清代潍县丁四宅的主人丁善宝在购得西邻郭家的一处废园后重建、改建而成的。 郭家的那处废园也很有来头:最早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府邸,曾先后转手给清代彰德知府陈兆鸾、直隶布政司使郭熊飞,最后成为“丁四宅”的一部分。 郭家废园改建完成后命名为十笏园,为丁四宅内的私人园林。 十笏园名称的由来,园主丁善宝在专撰的《十笏园记》中这样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十笏园园林建筑部分面积仅3430多平方米,有东、西跨院,面积不大,却有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景观二十多处。其主体建筑砚香楼为明代所建,系原郭家废园中予以保留的建筑。 东跨院前院正厅为十笏草堂。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 四照亭坐落于东跨院内水池中,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北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相传为唐文学家韩愈手迹。 池东临半壁假山,拾级登山,怪石布列,路随峰转。 山顶筑有六角攒顶的蔚秀亭,亭内嵌“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刻石一块。 山东端落霞亭内装嵌郑板桥的手迹刻石。 山脚下小亭名漪岚亭,游人小坐,可平视喷泉,俯看游鱼,情趣悠悠。与漪岚亭隔池可望四角攒尖顶、名为“小沧浪”的茅草亭。 “小沧浪”院西有二层三开间檀庑殿式建筑,名春雨楼。院中北楼为十笏园的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 西跨院一排西厢房组成的院落又称“园中园”,自南而北依次是静如山房,秋声馆;北厅名深柳读书堂;此厅后园仍为厢房,其北厅名“雪庵”。1925年,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游览十笏园时将“雪庵”改题为“小书巢”。 利用时注重保护 展示其文化底蕴 1951年1月起,潍坊市领导机关在对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利用的同时也注重了保护。因而古建筑群的格局几十年间变动不大。195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在工作途中专程到十笏园回廊观赏郑板桥的竹兰图石刻,并称赞潍坊市有文物保护意识。 1958年,潍坊市确定十笏园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潍坊市博物馆成立,是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 1975年,潍坊市领导机关由十笏园迁入新建的办公大楼内。丁四宅其他部分及丁二宅、关侯庙、孔相祠等处仍为潍坊市直属部门的办公场所和机关服务场所。 1978年,十笏园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博物馆迁入十笏园。自此开始,十笏园开始了作为展示城市潍坊丰厚历史文化载体的角色回归历程。 1983年,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原县级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潍坊市博物馆的名称和地址都没作改动,是地专级潍坊市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 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范围的除了十笏园园林建筑,还包括十笏园以东、以北的古民居和关侯庙等古建筑,共有房屋251间。总面积10400平方米。自此,开始了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的角色回归历程。 2003年,潍坊市全部收回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古建筑。潍坊市博物馆迁出十笏园。此后,潍坊市开始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恢复性重建。 2007年成立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后,十笏园古旧建筑群的角色回归进程明显加快。目前,潍坊市正在继续对包括关侯庙、孔相祠在内的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式的恢复性重建,并继续征集与十笏园古建筑群有关的碑刻、文献等实物,力求让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整修完成后集古典园林、庙宇、祠堂、民居于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成为展示潍坊这座千年古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平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