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两岁生日那天,父母双双遇难 |
◎武汉电梯事故遇难者中八人是夫妻,四个家庭剩五个孤儿 ◎出事那天正好是占学发两岁的生日,却变成了父母的忌日 |
|
|
占学发和爸爸妈妈的合影,之后不到3个月,父母双双遇难。 |
|

|
|
9月13日下午1时许,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东湖景园”还建楼C区7-1号楼在建工地上,一台施工升降机在升至100米处时坠落,梯笼内的作业人员随笼高速坠落,致19名建筑工人死亡。遇难者中,8人为夫妻关系,两人系母子关系。短短几秒内,十多个家庭支离破碎,如今四个完整的家庭只剩下5个孤儿,19个青壮年生命瞬间陨落,只留下老老小小和87.9万抚恤金。至今,事故调查结论仍未公布。
整天打工给别人盖楼 自家房子仍是半成品 18日中午,武汉黄陂区长堰镇大湾连村河边熊湾,周洪福和明春梅的骨灰被迎回家乡,几乎全村人都来了。两个大活人出去挣钱,没想到变成两个骨灰盒回来了,“他家的房子才盖了一半,人就没了”。 周洪福夫妇留下两个孩子,16岁的周美玲和7岁的周智林。姐姐周美玲个头瘦小,看似只有10岁,因为智力障碍,读到小学三年级便休学在家。弟弟周智林智力正常,如今上二年级。自从生了个儿子,周洪福两口子拼了命地打工挣钱,开始建新房。 周洪福原籍四川武圣,5岁时,投奔嫁到长堰镇大湾连村的姐姐周洪碧。1995年,周洪福和邻村明春梅结婚,婚后16年来,一直把“家”安在别人废弃的旧房里,直到去年11月才开始建自己的楼房。 周洪碧的儿子熊华堂和舅舅周洪福感情很好。他指着楼下的一辆摩托车说,那是舅舅5年前花300元买的二手摩托,修好后就骑着在周围帮人盖房,可直到他死,自家的房子还没有盖好。 目前这间二层共一百多平方米的小楼依然是个半成品,二楼平台上用18根木棍支撑着。一楼用红砖砌成,而二楼则用的是灰砖。熊华堂说,舅舅盖房的钱也是东借西凑,因为不能一次凑够,所以买的砖不是同一种颜色。 经过亲属合议,今后让周美玲姐弟去武汉的小姑周洪萍家,尽管周洪萍下岗吃低保,但至少可以让孩子去城市受到更好的教育。但让他们犹豫的是,两个孩子同时去武汉,生活成本会很高。周洪碧还打算坚持将这间楼给两个孩子盖起来,因为这是弟弟一生中最大的愿望。 让亲属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孤儿每年可从镇政府领取到8000元生活保障金,另外政府还为周美玲补助30万元的残疾金,分批每年支取一定数额。 两岁生日当天成孤儿 他还不懂为父母送葬 9月13日注定是占学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既是他两岁生日,也是父母的忌日。 小发奶奶说,原本儿媳吴健宏说好要回家给儿子过生日,但不知什么原因改了主意。13日中午时,小两口打电话回来,照例和儿子说了几句话,“亲爸爸不亲?”“亲!”“亲妈妈不亲?”“也亲!”不想挂断电话半小时后,双双殒命。 18日上午,在武汉黄陂区木兰乡静山村,小发由叔叔占胜华抱着,将占必华、吴健宏夫妇的骨灰送上山安葬。两岁的年纪一定不会理解送葬意味着什么,为父母送葬的那顿饭,他似乎玩得特别高兴。 1982年出生的占必华,14岁便外出打工,因为没什么手艺,在建筑工地做小工,4年前与吴建宏结婚,之后夫妻俩常年在武汉建筑工地干活。 小两口的家静山村距离黄陂城区大约50公里,距离汉口、武昌不足百公里,坐车两个多小时。但他们一年也只能回家十多趟,除过年住半个月外,平日在家也就一两天。 奶奶说,小发从半岁就已经习惯了没有爸妈的生活。小发的奶奶从屋里取出一张大照片,那是儿子、儿媳和小发一家三口的合影,三个月前拍摄于公园。“这是妈妈,这是爸爸,这是我……”小发的小手指着照片说。 “真人比照片还帅,1米87的个子……”小发奶奶嘴里喃喃地说:“那么高的楼上掉下来,头发是好的,腿是断的。” 占胜华说,父亲当年打工受了伤,哥哥也是打工要了命,今后不希望小发去打工。问起他今后的打算,占胜华说,等哥哥的后事办完了,自己也得收拾收拾,还得去找个工地干活。 据《华商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