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昌邑烈士祠有了守护接班人
2012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邑烈士祠有了守护接班人
  魏铁良(右)告诉陈光聚老人,有他守护烈士祠,尽管放心好了。



◎龙池镇白塔村89岁陈光聚守护烈士祠33年,现已“退休” ◎魏铁良接任守祠人,勤于打理修整称不让烈士们“失望”
  1945年建立,供奉着527位英烈牌位的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的烈士祠,一直是当地的爱国教育基地。烈士祠里有一位陈光聚老人,为烈士们默默守护了33年。如今,陈光聚已89岁高龄。6月23日,经龙池镇镇领导的多方劝说,陈光聚老人“退休”回家颐养天年,接替他守护烈士祠的是今年60岁的魏铁良。魏铁良说,自己接过这个担子,不仅要让先烈们安心,也要让先烈的后人们放心。

烈士祠来了新守护者
  9月19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的烈士祠,一位体格健壮的男子正在院子里浇花、擦拭纪念碑。这是新任的烈士祠守护者魏铁良,今年60岁。魏铁良告诉记者,上一任守护者陈光聚老人已于3个月前光荣“退休”,到自己侄子家中安度晚年,他将代替陈光聚守护先烈。
  记者看到烈士祠院子四周多了一些花草,纪念碑前摆放上了两盆“万年青”,纪念碑座前一个香炉里香火正旺。“虽然刚来没多久,但是每天给这些先烈们打扫牌位、上香,我都觉得特别亲切和神圣!”魏铁良告诉记者,他来的第一天,陈光聚老人给先烈们上了最后一次香,眼含泪花地交代完了一切,才依依不舍地走出烈士祠。“老人的嘱托我都会记住。我不会让老人失望的,更不能让这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失望。”魏铁良说。
  魏铁良告诉记者,平常他不住在烈士祠,每天早上8时到烈士祠,到这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先烈们上香,上完香之后,他才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清扫牌位、打扫院子、浇花,看看院子哪里需要改造。之前,由于陈光聚年事已高,打扫院子的工作基本已经干不了了。魏铁良上任之后,将院子里杂乱的地方归置好;地面不平整,他从外面挖来黄土、找来砖块,一点点垫平。魏铁良还将家里盆栽的各种花草搬到了烈士祠里,“先烈们看到这些花草也会觉得高兴。”魏铁良说,他接过这个担子,就一定会尽力做好。
因感动走进烈士祠
  当初接替陈光聚老人来守烈士祠,魏铁良也曾经感到一些压力。首先,妻子不同意,觉得他还年轻,还能在其他的岗位上做点事情。另外,守护烈士祠每个月仅有200元的补贴。“老伴一开始不同意,但是我接过来之后,她也就改变了态度,我也不是因为钱才来的。”魏铁良说。
  魏铁良告诉记者,他曾经是名军人,1970年底入伍,1971年入党。“1975年,我退伍回家了,先在当时的公社宣传队工作,1978年之后就一直任民政片区的片长。”魏铁良说,虽然已经退伍多年,现在他每次给烈士上完香后还是习惯敬个军礼。他告诉记者,原来这个片区(烈士祠)就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看着陈光聚老人为先烈们的付出,尤其是拖着病腿给先烈们上香打扫卫生的情景,他非常感动。所以,当镇领导让他找人接替陈光聚老人时,他毅然接过了这付重担。
  “我接过这个担子,不仅要让先烈们安心,也要让先烈的后人们放心。”魏铁良说。魏铁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每天早早地来到烈士祠,小院子让他收拾得干净、利索、整洁。
  “其实,我三爷爷的牌位也在烈士祠里,他叫魏贵俊,是在1947年莱芜战役中牺牲的,牺牲的时候20多岁。”魏铁良告诉记者。
  “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过来祭奠的人肯定会多,我得把这里的卫生都弄好啊!”魏铁良说着话,手里的活却一直没停。
89岁老人难舍烈士祠
  魏铁良说,他来这里两个月多月的时间里,感触很多。7月份,他正在收拾烈士祠的小院子,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来到烈士祠,要找一个名字叫王成洲的烈士牌位,找到之后,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等王先生平复心情之后,魏铁良才知道,这位王先生是龙池镇泊子村的,今年70岁,这个叫王成洲的烈士是王先生的父亲。王先生找自己父亲的牌位已经找了很多年,终于打听到就在白塔村的烈士祠里。
  “看到这里环境很好,他很放心,临走前拿出钱来让我多给他父亲烧些纸钱。他说父亲的牌位在这里他很放心。”魏铁良告诉记者,烈士祠虽然相对地处偏僻,但仍有很多人前来祭奠,有的带着一些贡品,有的送上鲜花,他觉得非常欣慰。
  19日中午时分,在陈光聚的侄子家里,记者见到了已经89岁高龄的陈光聚老人。他正躺在床上,下床的时候要拄着拐杖,双耳几乎完全失聪。
  老人的侄媳妇陈志杰正在准备午饭,“打卤面,还有两个荷包蛋”,记者看到面条开锅已经很长时间了,陈志杰却还没有捞出来的意思。陈志杰告诉记者,陈光聚老人的牙快掉光了,吃东西都要炖得很烂才行。
  “俺叔身体不方便,却一直守着烈士祠不愿离开,家人反复地劝说,好不容易把他劝了回来。但有空闲的时候,他还是会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向烈士祠的方向伸着脖子望,有时候也会要求我用轮椅推着他,到烈士祠去看看。”陈志杰说。
  魏铁良告诉记者,陈志杰是陈光聚老人堂弟的儿媳妇,待陈光聚老人像亲爹一样。“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他老了,我们尽点孝心是应该的!”陈志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吴琼 齐文
新闻链接
33年,为527位烈士无悔守望
  据了解,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的烈士祠建于1945年,主要为纪念原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抗日烈士。烈士祠里现存放烈士牌位527个。其中,抗日殉国的391位烈士大部分是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136位烈士都是昌北县人,其中有些是在昌邑当地的战斗中牺牲的,有些是在外地牺牲后迁回来的。
  1979年,听说镇上要找一位既是党员又是干部的人来看守烈士祠,陈光聚主动请缨,与老伴齐秀到这里安了家,一晃就是33年。33年的无悔守望,这些英烈不但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他心里根植、重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