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如今的农村与往年不一般,当农民挺好 |
记者走进诸城市石桥子镇潘家庄村种粮大户卢炯亮家,透过他们看近年来的农村巨变 |
|
十年来,免除农业税、农业直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免征教育附加费、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下乡……一项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政策催生了农业和农村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本报今日A10-A13版带您走进诸城市石桥子镇潘家庄村种粮大户卢炯亮家,倾听他们对于农村变化的切身经历和感受。 为省钱,高中毕业没考大学就回家务农 今年42岁的卢炯亮是诸城市石桥子镇潘家庄村一名普通农民,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中务农,因为有文化,曾在村里干过出纳和会计。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直说“一个农民有啥好写的”。 “燕子不落愁人家”,这是诸城市石桥子镇一带的一句农谚。1990年,卢炯亮的父母盖起了四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当时在全村近200户人家中可谓屈指可数。新屋落成的第二年,就有小燕子来他们家筑巢落户。 当时,卢炯亮和大妹妹都在读高中,小妹妹也开始上小学了,一个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负担太重,卢炯亮为了省下钱来让两个妹妹完成学业,高中毕业没有继续考大学就回到家中务农。那时家里每月只给他5元钱,他还要省出3元钱塞给在城里上高中的妹妹做生活费。那几年,不知是否因为家里生活拮据,连小燕子也远离了它们的旧巢。 每天累得浑身像散架,曾发誓不当农民 “说真的,俺也有过理想,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但是,当时一个全靠在地里刨食吃的农民家庭,每年种地的收入要供应三个孩子同时上学根本不够用。”卢炯亮回忆说,“刚下学那阵子,每天一大早就被父母吆喝起来下地干活,忍着饥渴把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锄完,回到家里浑身像散了架似的……这样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惟一跟其他乡亲们不同的是,就是俺肚子里装了点儿墨水,比别的农民爱翻报纸,爱听广播,爱动脑瓜子。俺每天下地回来,都要看一会儿书,有农业的,也有法律的,还有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法规等等。” 卢炯亮说,他也曾向父亲抱怨过,出去随便做个小生意,都比种地强。可是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在那个年代,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村里几乎没有人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于是他不得不留在村里继续种地,但他天天盼着这样的日子能早日改变。 ◎讲述 卢炯亮 42岁,诸城市石桥子镇潘家庄村村民。 “俺也在城里买房了” 免征农业税给俺鼓了大劲,是俺种地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好事!光农业税这一项,过去一亩交100多元,现在1亩补贴近200元,加上购置农机的补贴、国家提高粮价,俺种田好处多、劲头大! 自国家为咱老百姓免了农业税这笔钱,又发了粮食直补后,俺就想着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有一次,俺去昌城镇,发现那儿有不少养猪场,一打听养猪效益还挺好。回来后,俺跟媳妇一商量,就把种粮赚的钱和补贴的钱在村东投资建起了猪场,引进良种猪仔,搞起了养殖业,现在已养了120多头猪,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 2007年以来,镇里在俺村附近设立了公共服务机构,俺村也成了社区中的一员,社区里的超市、医院、幼儿园、饭店、卫生室、警务室,都能辐射到俺村。购物、就医、孩子入托、交电话费,或办个事盖个章之类的事,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镇上去了。另外,社区在农闲时还组织爱好文艺的农民进行文艺演出,让农民也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近几年,村里道路硬化了,村民雨天下地出门再也不用踩得满脚泥巴了。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这不俺家里也添置了新农机,新换了液晶大彩电,还配上了电脑。去年又花40多万元在城里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打算上了年纪后,也去住楼房当回城里人。俺家现在一年收入约二三十万元,这全靠国家政策好啊,俺想今后的日子定会一年比一年红火。 王金霞 42岁,卢炯亮的妻子,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 “现在做农民真幸福” 俺娘家是西魏家庄子的,1993年俺嫁到潘家庄时24岁,婆婆身体不太好,两个小姑子还在上学,家庭重担就落在俺们夫妻两人身上。嫁过来之前婆家有近20亩地,俺来后村里又给分了点地,又租了一些,共30多亩地。 在俺出嫁后,娘家因劳力少了,再加上农业税等,像村里很多人家一样,开始放弃种地。不过这样的日子仅过了几年,到了2005年底,父母很快便把原来的土地向村子里的种植户人家要了回来,开始自己种植。因为从2006年起国家免征农业税,农民的负担轻了。当时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俺父母乐开了花,尤其是母亲,回想过去,她长叹了一口气,不住地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就这样,2005年底,被别人种植了三四年的土地,母亲给要了回来,种上了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用她的话说,现在做农民真幸福,特别是种地,免征税收了,那谁还不种啊! 其实吸引母亲要回土地的,不仅是农民种地免征税收,更主要的还有各种补贴,比如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这是多么好的政策,怪不得现在很多农民种地积极性那么高。不说别的地方,我们附近村子原来那么多外出打工的,很多都回来种地了,甚至有的还把原来村子闲置多年抛荒的土地承包起来,大面积种植各种作物,一年收入可不比打工少啊。 哦,说着说着扯到俺娘家了,远了,远了,跑题了。还是让俺儿说说吧。 卢坤 18岁,卢炯亮的儿子,现在诸城二中上高三。 “父亲的皱纹展开了” 因家在农村,从我记事起,就知晓家中有30多亩地。90年代初,农村人的经济来源就是种田,要有出息就是读书。为了让我做个有“出息”的人,父亲将田地侍候得很好,杂草在他的精心修理下,头儿都不敢探出来。 有一年,雨水特别好,为了给玉米地排水,以免玉米倒伏,父亲大清早便起来,披上雨衣,在比人还高的玉米地里挖排水沟。那年,许多村民的玉米都出现了倒伏,就像“扫把头”一样,一排排地倒在地上,只有我家的玉米地,很吃劲地承载着饱满的玉米。 2002年,家里开始调整了种植模式。当村里很多人家都规规矩矩种植着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的时候,我父母开始大面积种植黄烟、树木等,我们家的收入也提高了。 记得去年秋天,父亲喜滋滋地跟我说,家里玉米长得特别好。我很担心父母累着,想在秋收时,回家帮忙,不料被父亲拦住了。他说,现在有了农机补贴,家里添置了收割机、玉米脱粒机等,用农机收了玉米,装上拖拉机就拉回来了,用不了多少人,你回来也没事做。 寒假里,父亲坐在热炕头上,一边喝茶,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存折给我看,说粮食补助的钱全部发下来了。看着父亲舒展的皱纹和纯朴的笑容,我知道,作为一个农民,他出生在了一个多么好的年代,种田不纳税,还有国家补助,这可是父亲做梦都从没有想到的美事啊!而这一切,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真切地实现了。 A10-A11版文/图 本报记者 秦子虚 侯江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