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好事连来全家干劲足,媳妇成“种粮状元” |
◎因种粮贡献大,王金霞获“山东省十大种粮女状元”称号 ◎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卢炯亮一家生活大变样 |
|
粮食直补、农机补贴、新农合、新农保……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出,让卢炯亮一家笑开了花:几十台农机具的陆续购进,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告别了手推肩扛的辛苦;新农合、新农保的惠及,让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卢炯亮的妻子王金霞因为敢想敢干、踏实劳作,大搞土地承包,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十万斤,并于2009年被授予“山东省十大种粮女状元”称号。 大承包取得大丰收 背景:2003年开始,王金霞开始承包田地,扩大种粮规模。刚开始的几年,因洪涝严重,她损失惨重。通过自己的勤学苦干,到2008年,王金霞的粮食总产达到10万斤。因种粮贡献大,2009年,她被授予“山东省十大种粮女状元”称号。
讲述者王金霞:早在2003年,俺看到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土地出现抛荒现象,很是心疼,于是开始考虑承包土地。刚开始俺有些犹豫不决,后来俺看到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各种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便下定了决心。家人担心承包这么多土地会吃不消,但看俺一心坚持,还是同意了。 在家人的支持下,俺租了本村村民不愿耕种的田地,渐渐走上了粮食规模生产的道路。从那以后,俺全身心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第一年俺种了玉米、豆子等农作物,但那一年总是遇上阴天、下雨,由于人手少忙不过来,玉米收完堆在地里,糟蹋了不少。那一年收成很不好,赔了一些钱,但这并没有动摇俺继续种粮的决心。 2004年,俺种了大量的小麦和玉米,少量的豆子,原以为能有个好收成,没想到春玉米要丰收了,又遇到了大雨天。眼看着接连不断的大雨就要把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玉米给淹了,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冒雨跑到地里去掰玉米。那时候,地里的水已经没到了俺的腿肚子,俺趟着水拉着玉米,边走边掰,掰完一筐拉到路边,挎拉着空筐再回去继续掰……困难面前,俺曾想过放弃,但在家人的支持下,俺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5年开始,俺又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忙的时候,她就把饭带到地头,一天两顿吃在地里,脑子里整天想着怎样种好地、干好活,一家人都加入到了生产中,亲戚邻居也主动伸出援手。2007年、2008年粮食越种越好,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2008年,村东的水库放水,水位降低,水库西侧露出了大片水淹地。村里动员村民们耕种。俺考虑到水淹地土质肥沃,浇水便利,就跟家里人一商量,主动找到村干部包下了近80亩水淹地,当年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就获得了大丰收! 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就边学边种,还向农技人员和有经验的老人请教,逐步掌握了科学种地的技术。2008年,俺通过多次实验摸索,培植出了玉米杂交新品种。还采取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新技术,增强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种粮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 辛苦的劳作终于换来了丰收的喜悦。2008年,俺一家种的100多亩耕地,小麦、玉米两季粮食总产10万多斤。
见证者说 惠农政策让王金霞受益 讲述者李清新:石桥子镇党委宣传委员,一直关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写过一些关于农业的报道。
新世纪之初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农村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得到了快速提高,粮食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像王金霞这样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 可以说,国家的好政策让农民干劲十足。在以前,种庄稼养牲畜就是一家人的全部经济来源,现在务农不用交税,种多少得多少,每年还有各种优惠及补助政策。这样的好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好政策加上好机遇,让王金霞在平凡的农民岗位上成长为了“种粮女状元”。农村税费改革后,王金霞虽跟以前一样在自己土地上耕耘着,但生活方式却和以前完全不同。种出的粮食够自己吃,饲养的肥猪卖掉换钱。加上每年国家还有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养猪补贴,生活已大大改观,这一切都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 农机补贴,种地省事了 背景:从黄牛耕地到自动播种机,从单打独斗到雇人帮工,短短十年时间,卢炯亮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由原始到现代的巨大变迁。
讲述者卢炯亮(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先后购置了拖拉机、免耕机、玉米收获机等几十种农机具,成了村里农机齐全的农户之一。) 农机是农民的宝贝,以前几乎家家都有牛,种田犁地全都靠牲口。这十几年变化大了,尤其是2004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由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之后咱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越来越高了。比如购置一台轮式拖拉机就能补贴15000元,一台微耕机给补贴1200元,这样的好事以前上哪找去。 现在,村里农民通过农机补贴购置了各种各样的农机:果树打药用上了机动喷雾器,种花生有了自动种收机,种小麦用上了免耕机,收玉米用上了玉米收获机等等,所有农活基本实现机械化,现在村里已很少见到黄牛了。 前两年,镇里组织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用于大田集中作业。而农户自己家的小型农机具,在“互帮互助、有偿使用”原则下,可以优先轮换使用。 农机补贴后,农民干活不用跟俺刚回家务农时那样劳累了,大大解放了农民的手脚,这样的好政策让俺种田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对将来的生活更加有盼头了。 入新农合,有病不再扛 背景: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讲述者崔秀芝(65岁,卢炯亮的母亲,一直在农村务农,因劳累过度,患有溶血性贫血。) 以前农民最怕就是得病,咱庄户人看不起病啊! 那时候“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农民真是病不起啊,现在有了新农合政策,农民看病也能报销,小病大病不用再硬扛了。 俺患有溶血性贫血,每年都需要进行治疗,光医药费就得花一万多元。从2003年起,村民每年每人只需交上10块钱,治病时国家就给报销80%了。 没有新农合之前,俺村里有一个老汉患了肺癌,要是动手术的话,需要七八万元的治疗费,因为家里没钱,又不能跟城里人一样报销医疗费,他只好放弃了治疗,不到一年就死了。要放在现在,他跟俺一样,只要交上10块钱,就能报销医疗费了,说不定不会死那么早。 现在,社区里也设了卫生室,头痛脑热的小病不出门就能看病了,这些方便和实惠,都是新农合给俺们带来的,让俺们农民有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也能安度一个晚年了。 入新农保,享“退休金” 背景:2011年4月19日,诸城市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首发仪式。即日起,年满60周岁、符合政策要求的城乡居民,每月可领取55元的养老金。
讲述者卢万春(63岁,卢炯亮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在享受“种田不交税、看病能报销”的待遇后,他又能领取养老金了。) 真没想到,咱这老农民现在也能领“退休金”了!俺老俩口都恰好够条件了。 俺种了一辈子地,做梦也没想到和在城里上班的人一样,能领到养老金了。俺耕种了一辈子地,想都没敢想啊。 六年前,俺村里一个在城里上班的工人退休回家养老来了,俺看着他每月能领到退休金,心里头那个馋啊。就想着如果俺年龄到了60周岁也能领到退休金,那该好呀!现在新农保下来了,俺是真高兴啊! 这十年咱农民真是好事连连,减免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提高保障粮食价格,让咱农民增收不少。还免除教育附加费、发放家电补贴,这不又为咱年满60周岁的老农民发了养老金,这是中国五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从没有过的大好事呀,国家的政策真好呀! 种地有农补,看病有农合,60岁后有农保,这年头咱农民的日子过得真是舒服啊。 A12-A13版文/图 本报记者 秦子虚 侯江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