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双节乐逍遥·游玩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免费通行第一天
 
标题导航
500岁井塘古村纳客迎宾
2012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500岁井塘古村纳客迎宾
  井塘古村石屋林立。
  井塘古井。
  井塘村公路整修一新。



◎青州王府街道井塘村修整一新,9月29日起对外开放 ◎明代石屋群保存完好,被称为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
  古井、古塘、古庙、古石桥、古戏台、古石屋……远离城市的喧嚣,触摸历史的久远,回归心灵的平静,9月29日上午,位于青州王府街道的井塘古村正式对外开放。据了解,井塘古村建于明朝,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72间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独具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民居群,历经五百余年风霜雪雨,依旧保存较完好,被专家称为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

古村山坡石屋林立 至今有五百年历史
  当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青州城区西南十五公里处的王府街道井塘村,这里青山叠翠,溪水潺潺,石屋林立。一座座用石头精工而造的石屋依着海拔约300米高的山体建造而成,整个村里的道路均是用青石板铺成,古石桥、古井、古庙分布其中。
  导游告诉记者,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
  在井塘村党支部书记吴道光的带领下,记者顺着平滑的青石路进入陡峭的村内古居,记者看到,整个村坐落在高约300米的山坡上。村落北侧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多已建造了现代民房。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记者看到,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门楼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雕龙画虎精细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据了解,目前村里还保存有120多个石砌房院落。

超凡石屋建造技艺 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记者在村里采访,遇见了71岁的吴锡伦老人,他告诉记者,他至今还住在位于古井附近的石砌房中,但自己房子修葺的具体时间他并不清楚,应该已非常古老。
  村民孙好平介绍说,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一种用石头做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建造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活理念,该技艺已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孙全吉是青州市井塘村人,22岁时经本族孙全礼介绍,拜本村吴广祯为师学习石砌房建筑技艺。从拜师学艺到停止不干,他经历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师傅掌作、铺盘子、盖屋、修寿坟、开石料、打锲窝、抡大锤、做挑翅、打石头、刻字等,粗活、细活全部干过。
  据当地村民介绍,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巧妙地将当地民俗与风水文化相结合,从选址、上梁、画符、镜子等的设立,无不显示着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纳福的朴实意愿。该技艺还运用了大量的绘画雕刻技巧,其门枕、挑翅、迎风、山墙上通气孔等采用菊花、梅花鹿、铜钱等图案,线条流畅、绘画精美,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在村里采访,村民们都说,石砌房建筑技艺是井塘古村特有的一种手工技艺,几百年来已经与井塘村民的生活起居深度融合、无法分割。该建筑技艺以当地青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既减少房屋备料过程中的相关程序、环节,又降低房屋造价成本,解决了井塘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居住问题。导游向记者介绍,井塘石砌房建筑技艺利用原始的“看平”工具,科学地处理了房屋基础建筑的水平问题,其石块错落有致,缝隙处贴补铁片、石片,既严丝合缝,又空气流通,有着冬暖夏凉、稳定坚固、环保无污染的居住效果。
古村落保留原生态 游客到此流连忘返
  “井塘古村真是原生态的古村落群,这里不仅有青山和绿水,处处焕发着浓郁的大自然气息,并且还有建造这么完美的古老石屋,让人顿感曲径通幽,堪称一片美丽、洁净的世外桃源呀。”来自淄博的游客王志梅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家人从网上了解到井塘古村对外开放的消息后,专门从淄博开车过来。她向记者表示,平时做销售工作压力很大,假日里来到这里远离喧嚣,触摸一下古韵犹存的石屋,感受一下历史的久远,烦恼顿时无影无踪。
  来自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刘艳蕊则说,井塘古村的对外开放对市民来说是件大好事,来到井塘不仅能感受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更能感怀历史的沧桑。她向记者透露,她是刚爬上井塘村以南、海拔567米的玲珑山主峰后,又来参观井塘古村的。
  “井塘古村保存比较完好,更重要的是非物质形态的生活民俗也保存得比较好,在鲁中地区比较典型。”青州市政协副主席、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孟庆刚说:“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生产民俗、民间信仰等,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韵味,就像是活化石一样。”
  记者在井塘古村还看到一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在青石板路上来回地拍照留念,他们说,想感受一下当年衡王嫁女走过的“官”道,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

历经十年调查挖掘 古村修整一新迎客
  记者来到52岁的村民吴道海家,看到他住着一座现代化的二层小楼,他说自己原先也住在村里的老石头房子里,后来几经搬迁搬进了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我原先的石头房子至今还保留着,现在用于民俗展览。”他向记者表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村民陆续从山上的古村迁移到了山下的西北侧居住。“现在村里旅游开发逐步深入,游客多了,发家致富的路子也多了。”吴道海高兴地说。
  青州市政协副主席、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孟庆刚告诉记者,自2003年以来,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井塘古村的保护开发利用,邀请专家走过了10年的调查挖掘之路,利用一年时间进行规划设计。从2011年5月18日起,正式决策开发井塘古村,成立了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扩修了两条通往景区的道路,修建了新的停车场,进行了水库防渗处理,按原样修复了五处民居大院和村内道路,清理了40余处院落等,目前景区基本具备了对游客开放条件。现在景区能够顺利对外开放,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三村一山联合开发 打造一流古村遗址
  孟庆刚向记者表示,从井塘古村落的布局看,古村、过渡区、新村紧密相连,村里的发展变化非常明显;从古村本身看,依山就势,以古井为原点,呈放射状向西山坡、沿三条街巷延伸,同时又有多条横向街巷与之相交,周边则用石寨墙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和防御体系。从建筑手法和用材看,所建房屋、围墙、道路全部就地取材,用当地所产的青石干砌,同时井塘古村具有郑道昭、吴仪宾、衡王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要素,所以井塘古村具有唯一性,是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
  下一步,将以井塘古村为龙头,全力打造玲珑山·井塘古村落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将井塘、张家裕、南闫三个村以及玲珑山一山全部纳入景区开发,通过衡王嫁女的古道将其连成一片,使景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全面开发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配套旅游设施,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和水平,打造一流的完整原生态古村落遗址。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庞志勇
古村的传说
明朝衡王女儿曾下嫁井塘村
  明朝时青州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青州,其中,衡王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据传,衡王朱载圭生了三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在京做官的一家大户,过门三年男人就吐血死了,年轻守寡,她每次回娘家都要对父母哭一场。
  二女儿嫁一个官宦子弟,封为郡主,尽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惜男人是个面黄肌瘦的病殃子,二女儿回到王府也常常长吁短叹。
  三女儿看到俩姐姐的遭遇,多了个心眼儿,决定将来要找个身体健康的夫婿。到了待嫁年龄,父母给她择偶,她不依,说泰山老母托梦,叫她抛彩球选女婿。朱载圭信佛,只好依从了,结果三女儿看中了井塘村身体健壮的青年吴仪宾,将绣球抛给了他。
  朱载圭后来知道吴仪宾是个家无片瓦的穷汉,后悔不迭,但也于事无补。于是朱载圭给女儿分割了很大一片领地,在井塘村给她盖了亭厅堂瓦舍72间。为了嫁女,朱载圭还修了一条从府城直通井塘村的大路。这条大道全部用青石板铺成,从青州的衡王府城出发,沿途经过各个村子,如今在井塘的邻村张家峪、南闫村都还保留了一大段当时修的青石板路。
  相传,吴仪宾娶了衡王女儿后,夫妻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