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焕新1936年出生在寿光圣城街道王口村,1951年受抗美援朝爱国气氛的影响,他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参军赴朝以后,王焕新和战友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由于表现突出,他渐渐受到部队领导重视,在领导推荐下,他当上了见习参谋,专门负责画地图,绘制部队行军的路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王焕新进入航空学校学习,1955年5月他从航空学校复员回家当了小学教员。
参加志愿军 当上见习参谋负责绘制行军路线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寿光人民纷纷集会反对美国侵略朝鲜,反对美帝武装日本。1951年,寿光县和寿南县按照山东分局发出的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发出“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掀起抗美援朝新高潮”的号召,要求开展广泛深入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捐款100万元(折新币),飞机一架,并捐献了大量物资,群众自愿制作的慰问袋数万个,寄向朝鲜战场。 这年7月,寿光县掀起报名参军高潮。几天内全县有14785名青年踊跃报名,在这些热血青年中,有一个一身书生气、脸孔却英气刚毅的小伙子,他就是15岁的王焕新。 王焕新,1936年4月出生在寿光市圣城街道王口村。当时正就读于王口完小,受抗美援朝爱国气氛的影响,听到家乡抗美援朝志愿军开始报名的消息,非常兴奋,自己一个人跑去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王焕新最终成为525名被批准入伍的新兵。 参军后,王焕新在国内进行了炮兵指挥的培训学习,接着跟随大部队步行开赴朝鲜战场。长长的队伍绵延了很长一段距离,浩浩荡荡,战士们唱着军歌,士气高昂。王焕新老人介绍,步行虽苦,但在当时,却是朝气蓬勃,浑身都充满力气。 参军赴朝以后,王焕新和战友立即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没有饭吃,他和战友拣田野里的豆粒吃。天气寒冷,他的脚后跟冻伤了,这个伤痛跟了他一辈子。战争是残酷的,每日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伤亡不可避免。王焕新记得,他所在的60军主要在东线战场战斗,反击战打得异常激烈,志愿军在发起冲击时,一批一批的战士倒下,伤亡惨重。在王焕新的身边,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其中寿光的同乡就有好几个。王炳军、冯叔斌……他至今清晰地记得牺牲战友的名字。 战友们的牺牲激发了王焕新的斗志,在以后的战斗中他表现突出,渐渐受到部队领导的重视。随后,在领导推荐下,他当上了见习参谋,专门负责画地图,绘制部队行军路线。任职见习参谋后,虽远离前线战场,但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加重了。 部队创造了潜伏奇迹 防御作战歼敌一个团 在所有战斗中,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时隔半个多世纪,很多往事已经淡忘了,但是,夏季反击战却烙刻在他的脑海里。那是我军转入阵地防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他对当年战场上的一幕幕记忆犹新。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南朝鲜当时的统治集团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协议,企图破坏和平的实现。彭德怀司令员受毛主席的指示,决定给敌人以重创,压一压敌人的气焰,早日实现和平。 志愿军先后投入12个军进行战斗,战役持续了约两个半月,共毙伤俘敌12.3万余人,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并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形成了停战后的有利态势。 60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潜伏奇迹。此次反击883.7高地(含973高地)和902.8高地战斗,首创我军防御作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的范例:从敌人1个团阵地同时突击,并占领了该团的主峰阵地,仅1小时零10分钟战斗即创歼敌1个团大部。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战役中,60军加入东集团作战,突破敌军防线,勇渡金城川,进至白岩山和黑云吐岭一线。其后背水作战,顽强阻击联合国军发起的凶猛反击。最后,才在兵团首长的命令下将主力撤至金城川以北防御,胜利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 夏季反击战,压下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王焕新老人介绍,在战斗中,60军曾多次打退敌人反扑,歼敌无数,在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身为当年60军的见习参谋,他至今都觉得无比自豪。
复员回家当教员 带出新中国少将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王焕新进入航空学校学习,1955年5月他从航空学校复员回家当了小学教员。 当老师,是王焕新的梦想之一。刚刚识字,他就知道了家乡有一位名人仓颉。秦国的李斯在所编的《识字课本》开篇两句就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年的王焕新从老师讲的《韩非子》中的《五蠹篇》中,知道了仓颉创造文字的故事,对他是黄帝史官的传说非常着迷。王焕新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和特别的情结,他对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风土人情特别关注,超越了年龄。 脱下了志愿军见习参谋的戎装,王焕新走上了七尺讲台,拿起了教鞭,在家乡,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整个寿光县,侯镇完小、城关完小、寿光三中、城关公社三官联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全能型教学人才,他教过俄语、英语、语文、政治,既当过小学教员又当过中学教师,还当过中学的教导主任和校长。在中小学这块园地里,他辛勤耕耘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桃李遍布仓颉故里。 1997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少将军衔的刘效礼回到寿光市岔河镇甫刘村探亲,专程看望在侯镇高级小学时的老师王焕新。师生见面,格外亲热。刘效礼说:“老师,我对您印象最深,你教过我们美术、地理,还代过数学课——到后来,我才知道您当过兵,还参加过抗美援朝。” 王焕新则笑着说起刘效礼上学的趣事:“你记得吗?有一次上地理课被你问住了,我在讲中国地形的时候,讲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可是把它放在马利亚那海沟还不露山顶,你问我是怎样测出来的,我说是科学家测出来的,你又问我科学家用什么测出来的,我说不知道——你从小就善于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 后来,受老师的影响,刘效礼高中毕业就选择了入伍。196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任编辑。后来,第二次入伍穿上了军装,1992年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他伴着新中国的电视事业一同成长、成熟。1986年长征胜利50周年时,他组织拍摄了轰动一时的《长征——生命的歌》;1987年拍摄了《让历史告诉未来》,1991年,他溯长城源头,奔戈壁沙漠,历尽千辛万苦,拍下了作为民族象征的《望长城》;后来拍摄了大型文献电视片《毛泽东》、《邓小平》。1997年7月,刘效礼被授予少将军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