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3版:老乡莫言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老乡莫言

第04版
老乡莫言
 
标题导航
获奖:非常吃惊高兴 希望:快点走出喧嚣
2012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获奖:非常吃惊高兴 希望:快点走出喧嚣
◎莫言成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其作品被赞为“魔幻现实融合了历史与当代社会”
  10月11日,莫言在高密接受记者采访。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11日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称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将魔幻现实与当代社会融合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与往年相似,评审委员会就本年度文学奖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稿仅一页纸,实际内容仅两行文字。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涉及对莫言的评价,即这位中国作家“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在与新闻稿同时发布的4页纸背景资料中,评审委员会提及莫言的个人信息,包括生长和成长环境、职业经历以及写作历程。
  资料尤其提及,以家乡山东省高密为写作素材,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二十世纪几十年为跨度,述及日本侵略军对作者家乡的占领。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潍坊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出版了多部中文与外文作品
  评委会资料介绍,除创作长篇小说,莫言历年发表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涉及各种题材。资料罗列获奖者一系列已出版的作品,数量最多者是中文作品,合计19部,时间跨度从1986年-2009年。数量其次者,是以法文出版的作品,18部,1990年-2012年出版。数量再次者,是以英文出版的作品,8部,1991年-2010年出版;还有3部已经列入出版计划。
  另外,他的7部作品以西班牙文出版;6部以德文出版;3部以瑞典文出版。
在传统文学中找到了出发点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而依照评委会的判断,本年度获奖者的特点在于,“在原有中文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了出发点”。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由瑞典文学院主导。本年度获奖者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颁奖仪式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
对话莫言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
  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莫言终于在获奖消息正式宣布后结束了他的“隐身”生涯,10月11日晚9时许,莫言亮相高密市的一家酒店,接受了闻讯赶来的数十家中外媒体的采访。
  记者:请谈一下现在的心情吧。
  莫言:得知获奖后,我的心情是非常吃惊和高兴的,毕竟有那么多比我年长、优秀的作家在排队等候着,由我这个相对年轻的作家来获得,之前基本没想过这事儿,觉得可能性太小。
  记者:得知获奖时你在做什么?
  莫言:我在吃饭。家里有小外孙,女儿不允许开电视,是朋友打电话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
  记者:这次获奖对您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莫言:对我今后的创作是个更大的鞭策,我现在只希望快点从喧嚣中解脱出来,大家明天开始都该干嘛就干嘛去,你们都回家,我也好继续创作。
  记者:您认为您作品中的什么特质最受诺奖评委青睐?
  莫言:是作品中的文学性,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记者:很多人把诺贝尔文学奖当成是文学界的高峰、最高奖项,你如何看待这一奖项?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是个重要奖项,但肯定不是什么最高奖项。它只代表了评委们的意见,可能换另一个群体的评委,他们就不会选我了。我也不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
  记者:您如何看待故乡在您创作中的作用?
  莫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我的故乡不仅跟我的成长、跟我的文字也密切相关。这里的泥塑、剪纸、茂腔等民间艺术和文化遗址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记者:心情平复了一下后,觉得获得诺奖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对我意味着,必须要拿出自己的时间来接待你们。
  记者:跟你的父亲等家人分享获奖的喜悦了吗?
  莫言:我不跟他说这些事儿,而且我的老父亲每晚八点准时入睡,我不准备打扰他。
  记者:你的创作受哪些作家的影响比较深?
  莫言: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中国作家,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都是我从小就读的书,还有很多文言体小说和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等,都完成了我的文学启蒙。影响到我日后的创作。国外作家中,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是马尔克斯,刚开始读到他的《百年孤独》,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让我豁然开朗,我从小听到的很多故事都是魔幻现实主义,比如打仗时枪杆热到可以像面条一样被甩起来,民间艺人的夸张和想象力就是天然的魔幻现实主义,后来我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创作。
              本报记者 刘扬
◎相关链接
  近十年诺奖文学奖得主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等。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被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2006年 奥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获奖理由是“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7年 多丽丝·莱辛(1919~),英国女作家,代表作品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等。
  2008年 勒·克莱齐奥,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获奖理由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 赫塔·缪勒,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获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西班牙(双国籍)作家,是自1990年以来首位拉美作家获奖。获奖理由是“对权力结构作了深入的描述,并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进行了犀利的刻画”。
  2011年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获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A2-A3版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