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03版
老乡莫言 |
第04版
老乡莫言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刘超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 (10月11日《北京晨报》) 姓“公”的东西确实很好,就像记者采访的这几家公办养老院,每月花费一千多元,就可享受小桥流水,绿树成林的别墅生活;而入住民办养老院,每月至少花费三四千元不说,还要拿出上万元的“赞助费”。以极低的投入就能获得高质量服务,公办养老院称得上是“免费午餐”了。好东西人人爱,但公办养老院姓“公”,并不是谁家的后花园。 公办养老院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应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也就是说,设立公办养老院是我们社会为保障最底层人群生活的托底措施,这份“免费午餐”只有那些老无所依的人,才最有资格享受。而看看现在,拿着每月八千元退休金的副处级退休干部住进去了,因为女婿找了关系,而对于没有关系的人来说,即使生活再艰辛也只能排队到“猴年马月”……公办养老院这份公共福祉,在某些地方俨然已经成了特权者的“私人福利”。 实际上,从出生到坟墓,只要有便宜占的地方,似乎总能看到“特权”的身影。前一阵,陕西山阳县公立幼儿园被曝只招收公务员子女,而保障房沦为权力“二奶”的新闻也是换着地点的频繁出现,再到现在曝出的公立养老院成了“特权”的后花园……保障房、公办养老院虽好,但这种“免费午餐”毕竟有限。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在养老床位如此紧缺的现状下,那些生活无忧、有权有势的“特权”群体,又反过来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挤占生活艰辛、老无所依群体的托底资源,抛开法理来说,但就这份“睡别人的床,让别人无床可睡”的厚颜,已让人欲哭无泪。 连老人善终的场所都被抢走,这对一个文明社会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