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老乡莫言·媒体声音 |
第03版
老乡莫言·坦露心声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记者来到莫言先生老家,深入采访其家人和朋友 ◎平凡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是他创作小说的源泉 莫言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平时深居简出,很多人觉得他遥不可及,只是通过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那么生活中的莫言是什么样子呢?10月12日,记者来到莫言的老家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原大栏乡)平安村,采访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在父亲心中,莫言是孝顺的儿子;两个哥哥对弟弟的成功,言语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姐姐更多的是对弟弟的心疼,甚至希望他停止写作。在友人的眼中,莫言非常普通,热爱写作、热爱家乡。 家人说莫言 姐姐劝莫言停止写作 12日上午,记者来到莫言先生的老家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原大栏乡)平安村,路上随处可见“热烈祝贺家乡作家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标语。正在路边晾晒玉米的张家贵和方延启都是莫言的发小,55岁的方延启告诉记者,“莫言小时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一样的调皮捣蛋。平时不大见他学习,但总能考出好成绩。” 年长莫言8岁的姐姐管谟芬知道弟弟莫言获得了世界级的大奖,非常欢喜,言语中流露出对弟弟的关心:“你看他那头发都快掉光了,我看着都心疼,也劝过他好多次别再写了,可他仍旧在写。”一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姐弟深情。 父亲心中的孝顺孩子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今年89岁,以前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和老伴育有管谟贤、管谟芬、管谟欣、莫言(管谟业)四个儿女。在老父亲心中,莫言很孝顺。 采访中,邻居们告诉记者,莫言父亲对儿女的家教很是严格。如今儿女各有成就,他不愿到城里居住,跟着二儿管谟欣住在老家。老人除了耳朵有点聋,身体硬朗。记者问及得知莫言获奖什么心情,老人笑着说:“很高兴,没想到他能获得这样的大奖!” 老人告诉记者,莫言非常孝顺,住在高密时经常回家看他。每星期六都给他打电话,至今已形成了习惯。每年都要回老家过春节,全家近20口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作品发表前大哥把关 当日中午,记者来到莫言二哥管谟欣家中时,前来采访的记者和祝贺的人仍络绎不绝。他告诉记者:“莫言从小就喜欢看书,8岁时就看一些大部头的作品,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但那时书比较少,莫言就去帮别人推石磨,赢得人家的好感再借书。莫言上学时的作文,几乎每篇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当堂阅读。”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过高密一中副校长,他对莫言走上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管谟贤经常把自己的书送给莫言阅读,还亲自指点他写作,后来莫言写的作品,在发表之前,总是先让大哥阅读,并提出意见。 姑姑是小说人物原型 莫言在小说《蛙》中塑造了一个赤脚医生“姑姑”的形象,其原型就是莫言的叔伯姑姑管贻兰,老人家住平安村东北的沙口子村,两村相距不远。 管贻兰今年74岁,身板硬朗,思维清晰,提到莫言获奖的事,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事我早就知道了,不用说是自己的侄子,全国人都在关注着呢!获奖当天晚上,区里专门组织人放了两个小时的烟火,还雇了秧歌队、茂腔剧团,庆贺了半晚上,就和过节一样啊!”记者问她有没有觉得莫言特伟大神奇?老人说,实话实说,莫言是自己家的人,以前两家房屋挨着,从小看着他长大,就像一天吃三顿饭一样,从来没觉得莫言获奖是什么奇迹,太普通了。 莫言对管贻兰非常尊敬,每次回来都要来看姑姑。“莫言获奖后,我的儿子对我说今后要高看莫言了,我说我是他土生土长的姑,不用我去见他,他都要来看我,这是人之常情嘛!”管贻兰笑着说。 生活中的莫言 比起北京更愿在老家 高密市莫言研究会秘书长毛维杰与莫言交往28年,莫言回高密的日子,也是他经常陪同,他向记者介绍了生活中的莫言。 毛维杰说,莫言老师非常普通,生活非常朴素,衣着简单,他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偏远乡镇去走走看看,喜欢吃有特色的鸡、鱼,有时吃点羊肉串。莫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高密人,是一个农民。” 莫言经常回高密,与北京比起来,他更愿意呆在老家,一般一呆一两个月。写作间隙,喜欢做家务,还经常出门拜访亲戚朋友,愿意和爱好文学、有共同语言的人交往。他曾说过,以后年纪大了,就要长期在家乡住下去,因为家乡的自然气候、生活风俗、饮食起居,都挺适合他的性格和口味。 赶大集只为观察众生 在高密市内的南湖植物园,当地一位莫言作品的读者告诉记者,莫言先生经常在清晨来植物园散步,“门口这五个大字就是他题的,我经常在这儿碰到他。” 从一位友人的口中记者得知,为了排除干扰潜心写作,莫言先生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静谧的高密城中度过,莫言先生曾说,“在北京我没有归属感,而与此相反,高密东北乡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那里有我过去的烙印。” 莫言先生经常光顾一处观察众生相再好不过的地方——大集。他经常到集市上去和小商小贩聊天,聊趣事聊故事。久而久之,他成了小商小贩们的常客,却鲜有人知道,他便是大名鼎鼎的莫言先生。 红高粱地再难寻踪迹 在方延启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莫言先生的故居。这座坐落胶河河畔的老式院落由于久无人住显得有些破败萧条,两扇老式木门上贴着的对联却仍十分鲜艳: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当是家族的勉励。 “我和莫言就差两岁,我们俩是光着屁股一起玩大的”,方延启告诉记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去村头看场电影,“记得有一次村里放了《列宁在1918》,莫言将它改编成了高密茂腔,叫《列宁传》,有几句唱词在当地广为传唱:列宁同志很着急,城里粮食有问题。马上去找瓦西里,赶快下乡搞粮食。” 在方延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莫言的著名作品《红高粱》中的原址。虽然由于产量低红高粱已经被当地百姓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被砍倒的玉米秸,但作品中呈现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扬 韩镇 相关链接 好学→辍学→军人→大学→作家 莫言对童年的印象特别深刻,他曾说“苦难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学校”。 据介绍,莫言的父亲年轻时脾气暴躁,他希望孩子们有出息,不要“学而不成,庄户不能”,更不要去惹事闯祸,对子女十分严厉。12岁那年,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后来回忆说,当时如果不是爷爷出面阻止,莫言真有被打死的可能。在挨饿的年月里,人总是吃不饱,总是馋。为了吃,莫言不知挨过多少骂,莫言就是在饥饿、恐惧、孤独寂寞中悄悄长大的。 莫言酷爱读书。小学三年级时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12岁那年,莫言因为骂学校领导、老师是“奴隶主”,被学校给了他一个警告处分,让他回家,从此莫言失学在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在1976年,莫言终于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的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84年,莫言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恢复招生。莫言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30岁的大专生。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地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