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电影传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导读

第A02版
新闻评论

第A03版
潍坊晚报社区行
 
标题导航
奶”穿的红袄,是俺娘缝的
2012年10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奶”穿的红袄,是俺娘缝的
  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给郭宗利的签名。



《红高粱》里“我奶
高密的郭宗利和聂来敬曾经出演电影《红
高粱》,昨天向本报独家披露拍摄期间的诸多故事及细节
  随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人称“高密东北乡”的地方也再度名声响彻国内外。说起这块“高密东北乡”,就不得不提在这里拍摄的电影《红高粱》。在这部著名电影中,有很多高密人的身影,郭宗利和聂来敬就是其中两位。郭宗利在电影中扮演了一名鬼子兵的角色,聂来敬则扮演了在颠轿戏中吹奏的“大兄弟”。10月13日,时隔25年后,他们再次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当时拍摄电影的故事。
生平唯一“触电”演鬼子兵

  高密市银鹰化纤集团退休职工郭宗利从小就非常喜欢看电影。1987年8月初,当他听说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张艺谋率《红高粱》(当时电影取名为《九九青杀口》)摄制组来高密拍电影的消息后,就一心想着去看看电影到底是怎样拍摄的,演员们是如何表演的,电影中那真枪实炮的战争场面是如何形成的。
  影片《红高粱》拍摄期间,全国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派记者前往采访,而身兼高密县广播站通讯员的郭宗利,就成了唯一一名赴《红高粱》外景地拍摄现场采访的人。1987年8月底,摄制组完成了在高密外景地的拍摄后,郭宗利还写了一篇介绍《红高粱》在高密外景地完成拍摄的消息稿,送到当时高密县广播站在第一时间作了报道,这也是当时有关《红高粱》拍摄情况的第一篇报道。
  在拍摄鬼子兵逼着老百姓踩踏红高粱这段戏时,由于扮演鬼子兵的人手太少,张艺谋导演非常着急,连摄制组党支部书记和一些暂时不上镜头的演职人员也都穿上了厚厚的服装,演起了鬼子兵。即便如此,人手还是不够,张艺谋就动员郭宗利也去饰演鬼子兵。
  郭宗利考虑到自己的气质不适合演这种角色,而且还有别的事情,就婉言谢绝了。没想到影片在高密拍摄的最后一天,鬼子兵演员又不够了。“你演这个角色没问题,也没有台词,不用做动作,就是持枪在剥人皮的汽车旁边一站,装出鬼子兵的气势就行了。你看那么多老百姓,我为什么不让他们上呢?就是看着你行才找你的,你还是上吧。”面对张艺谋的再次邀请,郭宗利狠狠心穿上了鬼子兵服装。
  穿上日军服装后,张艺谋专门安排郭宗利站在鬼子用来剥人皮的汽车右前侧,扮演持枪警戒的一个日本兵角色。郭宗利刚站上去一会儿就开始实拍了,那组镜头拍摄了约七八分钟,后来看电影时,他还真看到了自己的那组镜头。郭宗利说,没想到自己唯一一次“触电”经历竟然是演鬼子兵。
激情戏还没拍,姜文先受伤
  1987年8月9日,郭宗利和张艺谋及演员们同乘一辆大巴车,来到当时的高密县大栏乡孙家口村外景拍摄现场。外景地选在孙家口村外胶莱河桥头附近的高粱地,这片高粱地很有历史意义,当年一支抗日游击队就是在这里伏击过日本鬼子的军车。
  据郭宗利介绍,那天孙家口村头河堤上下大路两边站满了等待看电影拍摄的老百姓。一些演员根据剧情需要,都穿上了胶东农村老式的大厚棉裤,而一些男演员们还赤着上身。时值盛夏,不用说拍电影是个出力的活,即使站着不动,穿上厚棉裤后也会汗流浃背。当天要求镜头拍摄的背景是阴天,然而天公不作美,从县城到外景地的路上都是多云,可到达拍摄场地后却晴了天,天空中偶尔才飘过几朵白云。
  在张艺谋导演的指挥下,大家开始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当时剧组从上海电影制片厂租来造风的车辆,一辆大卡车拉着一台大功率鼓风机使劲地吹风,成片成片的红高粱被刮得时起时伏,哗哗作响,演员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饰演“我爷爷”余占鳌的男主角姜文在做拍摄一场激情戏的准备,他把路边的高粱地连摞带踩地弄倒了一片,动作非常麻利。但在用手弄高粱时一不小心被高粱叶子划破了手指,鲜血直流,他顺手扯了片高粱叶子缠了缠,两指夹紧,便继续干活了。
  这场激情戏要求阴天,但几次试镜头都因云朵飘走出了太阳而没能拍成,演员们只好休息待机。高粱是摞倒了,然而一直未见饰演“我奶奶”九儿的女主角巩俐。虽然在黄昏前拍摄了几个别的镜头,但一下午始终没能拍成激情戏。
影片曾改名为《九九青杀口》
  郭宗利说:“土匪劫道抢人和英雄救美女的故事发生在高粱地里;‘我爷爷’与‘我奶奶’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发生在高粱地里;日军惨无人道地屠杀中国老百姓也是发生在高粱地里;伏击日军炸毁鬼子军车同样是发生在高粱地里。影片中自始至终展现着红高梁的风采,说红高粱是影片中的第一主人公是很恰当的。”
  《红高粱》这部电影的片名还曾有过一段几易其名的经历。据剧组人员介绍,一开始影片与原著同名叫《红高粱》,后来因有人说《红高粱》这个片名听起来像是一部科普片。影片所述故事的发生地孙家口村外胶莱河石桥一带被当地老百姓称其为“青杀口”,加之九月九是酿造红高粱酒的日子,所以后来改名为《九九青杀口》。郭宗利表示,拍摄现场场记手里举的牌子及西影厂的厂报都是用的这个片名。影片拍摄结束后,郭宗利写稿在当时高密县广播站播出时同样也是用的这个片名。但后来,影片全部拍摄完成投入正式生产前,主创人员又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再改回叫《红高粱》。
  从烘托影片主题的色彩看,突出了“红高粱”中的一个“红”字。影片开头特大的片名在推出时整个银幕是红色的;在红高粱地里发生的激情故事的背景也是红色的;结尾部分,九儿挑着担子给亲人们送饭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打死后,余占鳌和伙计们像疯了一样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随着几声巨响,腾起的烟火是红色的,整个天空和大地是红色的,成片成片的高粱也是红色的。红色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主色调,这也是张艺谋刻意追求的。

  ①当年《红高粱》外景拍摄时使用过的农房。
  ②拍《红高粱》时,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从左至右)的合影。
  ③当年巩俐签在《中国电影报》的签名。(郭宗利供图)
  ④剧中聂来敬扮演的“大兄弟”正给姜文剃头。(郭宗利供图)
  ⑤孙进洪老人站到孙家口伏击战的原址讲述战斗的情形。

扮演“大兄弟”颠轿成传世之作
◎人物·聂来敬
  1987年夏,张艺谋来到高密拍摄《红高粱》时,聂来敬是43岁。说起被选中进剧组,聂来敬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当时剧组挑选演员有4个条件:年龄在40岁以上;身材要瘦的;会吹奏多种乐器且技艺超群;有舞台演出经验。张艺谋专程赴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选人时,团里的锁呐大王马德鑫向他推荐了聂来敬,让他到高密找聂来敬,并说他具备了张艺谋要求的4个条件,只要找到他事情就好办了。
  张艺谋到高密后几经周折找到了聂来敬。见面后经过一番交谈和现场表演,张艺谋发现聂来敬不但具备了剧组定的4个条件,而且聂来敬还多次参加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具有较为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另外,当时聂来敬还是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张艺谋要比想象的还要满意。就这样,聂来敬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张艺谋选进了《红高粱》剧组。
  在剧组中,张艺谋让聂来敬扮演一个叫“大兄弟”的角色。该角色在酒作坊和颠轿的几场戏中有好几分钟的镜头。虽然台词不多,但都出现在影片中的几场重头戏里。剧中“大兄弟”既吹笙,又吹锁呐和大号,聂来敬所掌握的十八般武艺都派上了用场,表演得淋漓尽致,强化了剧中的故事情节,令张艺谋十分高兴。聂来敬表演的颠轿戏是《红高粱》中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段华彩乐章,被电影界专家视为中国电影中的一段传世之作。
聂母为巩俐缝制片中大红袄
  聂来敬不但做好了自己在影片中的表演,他还是《红高粱》影片的剧外“后勤部长”,九儿结婚时要穿的那件大红袄,就是聂来敬的母亲亲手缝制的。
  为了让这件衣服符合当年农家妇女结婚时的穿着,聂来敬的母亲就参照自己当年结婚时穿的一件大红袄,用手工缝制了一件,巩俐穿起来既合身,又附合剧情需要,令她十分满意。
  后来,九儿要骑用一头小毛驴,聂来敬就动员哥哥,把他们家的一头小毛驴牵到剧组让巩俐骑用。巩俐穿上大红袄,骑上小毛驴,得意地对聂来敬说:“还是你聂师傅办出事来合人心意。”
客串为姜文剃光头,一次通过
  在影片拍摄期间,有一场男主角姜文被剃成光头的戏,然而当时剧组内的全部人员中,竟没有一个会使用过去山东农村的老式剃头刀的,张艺谋找了几个人没有一个敢上阵。后来,他找到了聂来敬。
  聂来敬以前经常用这种剃头刀为村里的老少爷们剃头,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便爽快地答应了。由于剃头这个镜头是真剃实拍,不能重复第二次,必须一次成功。张艺谋问聂来敬:“怎么样老聂,有把握吗?”聂来敬充满自信地说:“没问题,实拍吧!”结果是一次拍摄完毕,百分之百成功,张艺谋又放下了他的一件心事。围观的演员们都对聂来敬的手艺赞不绝口。制片主任李长庆对聂来敬说:“老聂你真是好样的,干什么都行。”
  影片中有一场鬼子逼迫老百姓糟塌大片高粱地的戏,这是个大场面的镜头,摄制组组织了近千名群众演员上阵拍摄。这些群众演员们要穿当时条件下的破旧衣服。剧组带来了一些收购的服装,但一是数量不够,二是缺少补丁。于是,聂来敬又在社会上购买了一部分,并让妻子和母亲联系了一批家庭妇女,连夜加班缝制补丁,只几天时间就把近千件服装缝补好,保证了剧组按计划拍摄。


故土情深,莫言作品多以此为背景
  10月13日,记者来到莫言在《红高粱》中浓墨重彩描摹的“高密东北乡”,探访东北乡的前世今生,与莫言作品、思想感情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
◎地理·高密东北乡
“高密东北乡”不是单纯地理名词
  据莫言大哥管谟贤介绍,从短篇小说《秋水》开始,到《红高粱》《檀香刑》以及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蛙》,莫言的作品多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当地近百年来的农村生活、历史变迁、人情世故。
  真正的高密东北乡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宽泛的称呼,是指现在高密东北方向原大栏乡这一片辽阔的土地。
  高密东北乡是沿用了明、清、民国时的叫法,这里是高密、平度、胶州三地交界的地方,地势低洼,胶河从这里弯弯曲曲地流过,莫言的家就在胶河南岸的平安庄,南有顺溪河、墨水河,北有郭杨河,元朝时为方便漕运,在郭杨河北边开挖了胶莱河,将胶河等水系导入胶莱河。解放前,胶河年年发大水,十年九涝,很多地方成为沼泽地,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刨食,从来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很多人出外讨饭或闯关东。
  喝胶河水长大的莫言童年时在这里嬉戏玩耍,夏天捞鱼摸虾,秋冬打兔子猎雁;晚上听爷爷讲故事,对家乡充满无限的眷恋。莫言曾经这样写道: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莫言是从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地里走向世界的。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与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莫言作品里的高密东北乡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已经成了一个文学背景的代名词,成为一个文学地理概念和文学“历史空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粱就已绝迹了
  10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影片《红高粱》拍摄地也是孙家口伏击战的发生地——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孙家口村。记者了解到,孙家口村位于平安庄东北5公里处,村北是东西流向的胶莱河,村南是郭杨河,村东不远处是胶河。
  数百年来,胶莱河静静流淌,一座至少有上百年历史的小石桥似乎仍在诉说着当年的那场伏击战。走上桥远远眺望,往北不过200米就是平度地界,往东百米开外就是胶州地域,这里早已经不见一棵红高粱,两岸河床上剩下的只是还未来得及收割的玉米。风从远处的田野吹来,仿佛述说着当年红高粱地里上演的喜怒哀乐。
  今年55岁的孙家口村村民万素香告诉记者,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胶河经常发大水,水来的时候,顺势涌入胶莱河,就把这座石桥淹没了,一年能淹个三四次,只有生产队还种高粱,但面积也已经大大减少,另外高粱产量太小,很难吃,不充饥。后来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大包干”,高粱就基本绝迹了。
昔日抗战,普通农民打死日军中将
  电影《红高粱》中有个地方叫“青杀口”,就是现在的孙家口村,影片故事取材于发生在这里的孙家口伏击战。一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游击队,就是在这里击毙了日军中将中岗弥高以及30多个鬼子。13日,记者采访到了当年曾经亲眼目睹过孙家口伏击战,也曾天天观看《红高粱》在高密拍摄场景的86岁老人孙进洪。
◎历史·孙家口伏击战
百年小石桥被刻上“中国桥”
  10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孙家口村,一座谁也说不清到底建于何时但至少有上百年历史的小石桥,静静横躺在孙家口村北的胶莱河上。孙家口村人口不多,仅200户左右,影片《红高粱》在这里拍摄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曾经前去观看甚至当起了群众演员。
  石桥宽不过2米多,长不足40米,由一块块巨大的青石堆砌而成,仅容一辆小轿车勉强缓慢通过。走在小石桥上,记者在其中一块桥面石板上发现,不知是谁在这里刻上了“中国桥”三个字,似乎在印证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抵御外来之敌的战斗。
  谈起这座石桥的年代,今年86岁的孙家口村村民孙进洪对记者说:“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建的,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座桥就在这里,最起码得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吧。”据介绍,孙家口北距平度城35公里,南距胶州城25公里,西南距高密城30公里,正位于三地交界处、胶州到平度的公路上。公路在村内约500米长,这500米之内就有两个90度大转弯。这样的地理位置,如有外敌经过,正好是打一场伏击战的好地方。
老百姓当年组成游击队抗日
  孙家口伏击战就发生在1938年的农历三月十六。孙进洪老人说:“当时这一带没有正规的抗日武装,有一支国民党的游击队,因为其经常靠绑架勒索、抢劫富户补给,老百姓都称其为土匪,孙家口伏击战就是他们打的。”
  当年的孙进洪老人才12岁,他回忆说:“这支队伍的多数成员都是干农活的普通百姓,他们得知日本鬼子将从孙家口石桥经过后,就提前告诉村里的百姓,让我们抓紧撤离。当时好奇心强,我就没走。”
  “在第二天,我就看见上百人的游击队开始围着小石桥,在河两岸进行埋伏。一些游击队员还装成老百姓在公路旁边假装干活,路上也设置了一些耙齿当做路障,只等鬼子前来。”孙进洪回忆,“当时我看到有四辆鬼子车,车上还有机枪,因为石桥狭窄,他们过石桥时开得很慢。但还没等所有的车都经过时,游击队员就将手榴弹扔了过去,巨大的爆炸声把我一个好吓,然后我撒腿就跑了。”
  据了解,孙家口伏击战从当天上午10时持续到下午3时,歼敌39名,其中有在平型关大捷逃生的日军坂桓师团中将指挥官中岗弥高。
  孙进洪老人说:“战斗结束后,我和乡亲们又回到了村里。没想到的是,不久日本鬼子的报复行为就来了。”原来,有一个日本鬼子兵逃脱,向鬼子头报告了被伏击的情况。“我当时就亲眼看见日本鬼子用刺刀杀死一位老太太,那场面太残忍了。”孙进洪说。在史料记载中,日本鬼子的这次报复行为便是高密抗战史上有名的“公婆庙惨案”。
  记者在孙家口村看到,就在当年伏击战的原址,已经树立起一块“孙家口伏击战纪念碑”,这里已经成为当地的爱国教育基地。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韩镇 刘扬 本报通讯员 郭宗利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