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新文学大家王统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母亲坚强性格影响王统照
2012年10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坚强性格影响王统照
  近年诸城相州复建的王统照故居。本报记者 秦子虚 摄
  年轻时期的王统照。



  出生于诸城相州镇相州一村的王统照自幼丧父,他和姐妹四人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成人。母亲性格坚强,对王统照尽心培养,请来当地德高望重的王香楠为儿子的启蒙老师。蕙子秀丽可爱、聪明伶俐,被王统照的母亲选中,到“养德堂”做女仆。王统照对待蕙子,如同对待姐姐一样。就在王统照在诸城县城读书期间,蕙子却因为父亲逼婚而自杀。蕙子的死亦使王统照体验到了人生的残酷。
父亲早逝,坚强母亲独自拉扯四个子女
  王统照1897年2月9日出生于诸城相州镇相州一村,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笔名韦佩、容庐等,现代作家、诗人。王统照的父亲叫王秉慈,生有四个子女,大女儿叫王慧宜,王统照排行第二。他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叫卓宜,一个叫佩宜。父亲王秉慈自幼读书,知书达礼,能诗善文,写得一手好字,但是体质单薄,精神脆弱,不懂社会,办事无能,受人欺负。后来,一场突发的神经错乱,加以受到风寒诱发的气喘痰涌,离开了人世。那年王统照只有七岁,他的姐姐王慧宜才九岁。
  王统照的母亲李清是一个出生于诸城官宦之家的大家闺秀。她自幼聪颖好学,喜欢读唐诗宋词,性格既坚强、刚毅,又温柔、贤惠。她的父亲李肇玺做过翰林院的编修,早年曾任过贵州监察道等官职。在任期间,这位监察道一直把爱女带在身边。这使王统照的母亲在少年时代,有机会跟随父亲游历云贵,看到了许多异域风光,听到过许多在家乡闻所未闻的神话故事,这在交通不便的那个年代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经历,这些都成为她给孩子们特有的礼物。
  母亲常给四个孩子讲她在云南、贵州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轶事,以及诸城当地的民间传说,毕竟是大家闺秀,见多识广,她讲的故事使孩子们听得入迷,这也是一种文学启蒙,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相州,王氏家族各支都有各自的堂号:比如“以约堂”、“庆阳府”、“居易堂”、“保和堂”、“山海关”等。这些堂号有的是因祖上曾经在某地当官而起名,有的则是根据自己的家风或审美情趣而起。王希坚、王愿坚家是“山海关”,王统照家是“养德堂”。王统照是“养德堂”的单传独子,又因社会重男轻女的世俗,王统照自然备受家庭的宠爱。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四个不懂事的孩子,尽力培养、教育他们,特别是寄希望于儿子王统照,期望他长大后能够成材。母亲的坚强性格也给予王统照很大的影响。稍大一些,母亲就为王统照聘请了当地德高望重的王香楠先生为启蒙老师,专教他一人,在当地称为“独师傅”。可是王统照觉得一个人听课太孤独,就要求姐姐一起听,经母亲同意后,姐姐王慧宜就成了陪读。白天,王统照和姐姐一起读书,晚上更是离不开姐姐,要姐姐陪着他通过后花园的一片树林,到私塾先生那里去挑灯夜读。

蕙子到“养德堂”做女仆,也成为陪读
  王统照自幼聪慧,加之王先生教学有方,学业进步很快。就在王统照跟“独师傅”上学时期,有一个叫蕙子的姑娘走进了王家。蕙子是相州一个姓伍的穷秀才的女儿,人生得秀丽可爱,聪明伶俐,加以双手灵巧,善于穿针引线、绣花描叶,被王统照的母亲选中,到“养德堂”做女仆。但善良的母亲并没有把她看成“下人”,而是安排她和王统照的姐妹同寝同食。蕙子比王统照的姐姐王慧宜大两三岁,一家人对她都很尊重,王统照和姐姐妹妹常和她一块儿说笑、玩耍。王统照喜欢蕙子姐姐的人品,缠着母亲要蕙子与他一块读书,善良的母亲同意了,于是蕙子又成了兼职的陪读,但她更多的时间是陪伴母亲做针线。
  蕙子虽然读书写字较晚,但是由于努力好学,进步倒也不慢,不久之后,就能读懂浅显的小说,通俗的歌词,而且对《李太白集》也很有兴趣,经常向王统照请教。王统照也乐意把自己的见解讲给她听。他对待蕙子,也如同对待姐姐一样,而蕙子也把王统照视为知音,更是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她聪颖热情,但性情刚烈,有点像红楼梦中的晴雯。
  跟私塾先生念书念了一段时间后,王统照又进入了相州王氏私立小学读书,这所清末建立的学校是王氏家族的王凤翥(字景檀)主持建立的。
  王凤翥曾任清庭议院代理议长,在慈禧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的形势下,他辞职回乡办教育,与家族中众人议定,将族中的一部分土地作投资,建起学校,他自任校长。在办学之初就一改八股旧风,用白话文教学,还请外国传教士讲授数理化、英语等课程,这种开化的教育方式,要比山东其它地区早60年!因学校办得卓有成效,曾受到清政府的表彰,获学部金质奖章。王统照在这里受到了比私塾更开化、知识面更广的教育,但这时的王氏私立学堂的高小和中学已经停办了。
蕙子遭父亲逼婚自尽 王统照回家坟前拜祭
  王统照13岁从相州王氏私立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高等小学,这期间他读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到15岁时,不仅读了许多经、史、子集,以及一些古文、诗词,而且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余陆续读完了《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石头记》、《水浒》等文学书籍。这些古典名著给这位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常是读过之后,再把一些他认为精彩的情节讲给姐姐妹妹和蕙子听。从儿童时期,王统照就从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汲取营养,为以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就在王统照在诸城县城读书期间,姐姐王慧宜出嫁到潍县丁家,蕙子却因为她父亲逼婚而自杀。蕙子的父亲为了获得丰厚的聘礼,把她嫁给一个远山的富户,硬逼蕙子回家成婚,蕙子心中很不愿意,但又无力反抗,只是整日哭泣。王统照的母亲也十分难过,她星夜派人到潍县把大女儿慧宜接回来,共同商量办法,试图解救蕙子。但因为蕙子是人家的女儿,母女二人商量来商量去,急得团团转也无计可施,几个人大哭一场,蕙子的父亲来要人,母女只好放蕙子回家。蕙子回家后终日哭泣,不食不语,更不见人,最后绝食身亡。
  王统照接到蕙子夭亡的噩耗,悲痛万分,立即请假回家,到蕙子的坟前拜祭。当地的风俗,死者入土后到35天上完五七坟后,下一次上坟应是在一年后,可王统照怀念蕙子,顾不上民俗的约束,在寒假中,他又同姐妹们先后去给蕙子上过四次坟。
  在“养德堂”没有主仆之分,昔日的小主人们都把蕙子视为亲人。在蕙子的坟前,伴着那飘忽的纸灰,姐妹们哭得死去活来,但王统照只是呆呆地立在坟前,任泪水自流,而默不作声。他在思考,为什么蕙子至死不嫁,为什么蕙子的父亲非要对她逼婚。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泪水、蕙子的死都使这位少年学子体验到了人生的残酷,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促使他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开始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也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忧郁,对受污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怀有深切的怜悯和同情。以至影响到后来他以文学为武器,为受苦受难的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鸣冤呐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